
《国学考古学第二》ppt课件.ppt
139页古器物与考古专题,第一节 陶器,第二节 瓷器,第三节 青铜器,第四节 玉器,第五节 古钱币,第一节 陶器,一.陶器的特点与出现的意义,1.陶器的定义:,,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经600℃以上的高温烧制而成的器物2.陶器的特点:,制作陶器的原料是粘土粘土是某些矿物风化的产物,如云母、石英、长石、高岭石、多水高岭石、方解石以及铁质有机物等粘土在600℃以上的温度下烧结后,粘土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包括失去结晶水、晶形转变、固相反应,以及低共熔玻璃相的产生等,而使制品变得更加致密,并具有一定的强度它改变了物质的本来属性,生成了新的物质因此我们说陶器是泥与火的结晶3.陶器产生的意义:,陶器的出现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陶器以前,人类制造石器、骨器、木器等等,都只是改变了自然物的形态,而没有改变它们的本质而制陶技术是古代设计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性的突破,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陶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是新石器革命(农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它极大地方便和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加强了早期人类定居的稳定性陶器的出现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二.陶器的质地与制作,,1.陶器的质地:,陶器按质地可分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类。
泥质陶以精细的陶土为原料,一般用于容器、食器夹砂陶人们为防止陶器经火烧或水浸泡断裂,而在泥土中羼入砂子、蚌壳等,这样烧制成的陶器叫夹砂陶夹砂陶多用于烹调器、汲水器和大型容器,2.陶器的制作:,(1)选制陶土;(2)塑造陶坯(手工制作——慢轮修整——快轮制陶);(3)入窑烧制(平地堆烧——竖穴窑——横穴窑),3.陶器的烧成气氛:,氧化气氛——中性气氛——还原气氛,三.陶系与陶器在中国古代的发展演变过程,陶器的颜色与陶土的成分以及烧成气氛有一定关系陶土中含有一定量铁的化合物,它起着助熔的作用,能降低陶器的烧成温度,在不同的烧成气氛中,能使陶器呈现出各种色泽这成为我们划分陶器类型的标准中国古代陶器可分红陶、彩陶、灰陶、黑陶、白陶、印纹陶、彩绘陶器等不同类型1.红陶:,在氧化气氛下烧制而成红陶在中国出现最早,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马家浜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溪文化等,都以泥质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红陶已不占主要地位,进入夏、商以后,就逐渐衰落2.彩陶:,即彩色陶器,系利用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作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红陶陶坯表面上彩绘各种图案,入窑经900~1050℃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图案。
彩陶自从在仰韶文化仰韶遗址中发现后,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省区均陆续出土,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中,彩陶以不占主要地位,进入夏、商以后,就逐渐衰落3.灰陶:,在弱还原气氛下烧制而成灰陶在龙山期文化中大量出现并占主导地位,主要用于蒸煮的器皿,多为夹砂灰陶到夏代(二里头文化时期)以后灰陶一直占据陶器领域的主要位置4.黑陶:,在强还原气氛下渗碳烧制而成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黑陶有两类:一类是胎和器物表皮都呈黑色,这种黑陶首次发现于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大汶口文化、中原龙山文化、马家浜文化等遗址中都有发现其典型制品薄如蛋壳,有蛋壳陶之称另一类则胎为红色或灰色,仅器物表皮为黑色,习惯上称为黑皮陶或黑衣陶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多见,以良渚文化的黑衣陶最典型黑陶在商代以后渐趋衰落5.白陶:,是指表里和胎质都呈白色的一种陶器它是用瓷土或高岭土烧制成的,烧成温度在1000度左右(未达到1200℃以上,器物并未烧结,因此不能称为瓷器。
质地洁白细腻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罗家角遗址和大溪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中都有发现;夏代白陶屡有发现,至商代达到最高成就白陶的器形多为生活用品,有壶、卣、簋等,其纹饰主要吸取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如兽面纹、饕餮纹、夔纹、云雷纹、曲折纹等到西周时期随着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的出现,白陶逐渐消失6.硬陶(印纹硬陶) :,硬陶的胎质比一般泥质或夹砂陶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而且在器表又拍印以几何形图案为主的纹饰,所以统称为“印纹硬陶”硬陶是制陶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是产生的西周是印纹硬陶发展的兴盛时期,其胎质原料根据化学组成分析,基本接近原始青瓷因印纹硬陶所用原料含铁量较高,胎色较深,多呈紫褐、红褐、黄褐和灰褐色印纹硬陶坚固耐用,绝大多数是贮盛器商代印纹硬陶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有发现西周至战国时期印纹硬陶主要盛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7.彩绘陶器:,即陶器烧好后再描绘朱、黄、白、黑、绿、蓝等彩色纹饰的陶器其色彩易脱落彩绘陶器兴于战国、盛于汉代器形多为仿青铜器及陶瓷器皿,主要有杯、盘、碗、壶、盒、鼎、豆、敦、罐和俑等胎色有灰、褐两色8.釉陶 :,汉代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剂——铅的釉陶,又称“铅釉陶”。
釉料中加入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正光滑,使铁、铜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色,光彩照人因铅是重金属,有毒,故这种铅釉陶多用于随葬的明器(冥器)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杰出成就9.建筑用陶:,砖瓦、瓦当、建筑构件等 西周以后开始出现10.陶俑、陶塑:,到战国、秦汉时期,用陶俑、陶兽、陶明器随葬已成习俗近年来在西安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在陕西咸阳,江苏徐州发现的西汉时期兵马俑、陶俑等,都是这种类型的陶制品11.三彩陶(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施挂彩釉的低温铅釉陶器,采用高岭土胎,多用黄、绿、褐等色彩,故称三彩;其品种有器皿及人物、动物俑等宋金仍流行12.紫砂陶:,明清以来江苏宜兴成为中国的陶都,其地丁山镇出产一种特殊陶土叫紫砂,质地细腻,含铁量高,可用来烧制无釉细陶器呈赤褐、淡黄或紫黑等色主要做茶壶第二节 瓷器,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成为举世公认的瓷的国度1.瓷器的特征:,与陶器相比,瓷器至少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1)瓷器只能用瓷土即高岭土作胎; (2)胎的表面必须施用玻璃质釉; (3)瓷器烧成温度至少要在1200℃左右。
正因为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瓷器质地坚硬,吸水率很低,敲之能发出金石声2.中国瓷器的发展过程:,中国古代瓷器,是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1)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原始青瓷;,(2)到东汉时摆脱了原始瓷器状态,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3)三国到唐代制瓷业得到发展,形成“北白南青”的两大窑系即北方邢窑的白瓷“类银类雪”,南方越窑的青瓷“类玉类冰” ;,(4)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突破了以往青、白瓷的单纯色调,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等纷纷兴起,在河南禹县钧窑发现了窑变现象,使瓷釉具有各种不同的颜色,五光十色,光彩夺目这时期著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5)元代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6)明代彩瓷(彩绘瓷)、斗彩、五彩的出现A.彩瓷有釉上彩和釉下彩两种在胎坏上先画好花纹图案再上彩,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做釉下彩;在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上再加以彩绘,又要炉火烘烧而成的瓷叫做釉上彩明代成化年间出现了斗彩所谓斗彩 ,就是在烧成的青花瓷上加红、绿、黄、紫等彩料后,再经炉烘烧而成的。
C嘉靖、万历年间出现了五彩 所谓五彩,实际上不一定是五种颜色,而是包括红彩在内的多彩瓷器景德镇成为中国瓷都7)清朝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A.康熙时不但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朝以来所有精品的特色,还创烧了很多新的品种,珐琅彩瓷也出现在这一时期雍正粉彩非常精致,成为与号称“国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种乾隆朝的单色釉、青花、釉里红、珐琅彩、粉彩等品种在继承前新的基础上,都有极其精致的产品和创新的品种第三节 青铜器,一、青铜的特点与青铜时代,1.青铜的特点: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青铜器与纯铜相比,有其突出的特点: (1)熔点低;(2)硬度大;(3)金属光泽和耐腐蚀性好;,2.青铜时代: 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也是青铜器从发展、成熟乃至鼎盛的辉煌期这一时期古人创造出了极其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二、青铜器的种类:,中国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战争,此外还用于生活、生产等其它领域主要可分以下几个种类:,(一)饪食器: (二)酒器 (三)兵器 (四)乐器 (五)农具 (六)杂器,1.鼎:青铜鼎有烹煮肉食、食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
作为饪食器,鼎并无特殊功用,但作为礼器,它却是统治阶级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古代社会,对于用鼎的数目,有相应的制度,称为“列鼎制“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天子用九鼎,第一鼎盛牛,称“太牢“,以下盛羊、豕、鱼、脂、肠胃、肪、鲜鱼、鲜腊;诸侯一般用七鼎,也称大牢,减少鲜肉,鲜腊二味;卿大夫用五鼎,称少牢,鼎盛羊、豕、鱼、腊、肤;士用三鼎,盛豕、鱼、腊,士也有用一鼎的,盛豕一)饪食器:,2.簋 (guǐ):盛放煮熟的稻、粱等饭食的器具图)商周时期,簋是重要的礼器特别是在西周时代,它和列鼎制度一样,在祭祀和宴飨时以偶数组合与奇数的列鼎配合使用据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出土的簋也是以偶数为多3.鬲(lì):为炊粥器,(图)青铜鬲最早出现在商代早期,大口,袋形腹,犹如三个奶牛乳房拼合而成,其下有三个较短的锥形足袋形腹的作用为了扩大受火面积,较快地煮熟食物,但商代晚期以后,袋腹逐渐蜕化,且多数青铜鬲有精美的花纹,不宜于火煮,当为盛粥器4.甗:为蒸饭器,(图)全器分成上下两部分,上体用以盛米,古称“甑“(zhèng);下体为鬲(lì),用以煮水,中间有孔通气青铜甗在商代早期已有铸造,但为数甚少。
到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已较多,西周末、春秋初尤为突出甗是绝大多数殉葬铜礼器的墓中必有之器5.豆:专用于放置腌菜、肉酱和调味品的器皿图)青铜豆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豆也属礼器的一种,通常成对出现对于用豆数量的多少,古代也有一定的典章制度《礼记·礼器》所载“礼有以多为贵者,……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但是,出土和传世的青铜豆都较少,这可能和当时人们多用陶豆、漆豆和竹、木质豆有关6.敦(duì):是盛放黍、稷、稻、粱等饭食的器皿,(图)由鼎、簋的形制结合发展而成,产生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晚期到战国晚期,秦以后消失其基本形制是上下内外皆圆,盖与器相合成球体或卵圆形体二)酒器,1.爵:用于饮酌酒之器皿,是最早出现的青铜礼器图) 爵的一般形制为:前有流,即倾酒的流槽,后有尖锐状尾,中部为杯形,腹侧有鋬,下配以三足流同杯口之间有柱(柱可能为过滤之用)2.角:饮酒器无柱、流,两端皆是尾图),3斝(jia3声):似爵而较大,圆口平底,有三足、两柱、一鋬觚(gu1声):长身侈口,口部与底部呈喇叭壮5.尊:高体,大型或中型容酒器图)按其形体可分为: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鸟兽尊等三类。
6.觥(gōng):盛酒器,(图)真正器名尚不可知,称觥是约定俗成出现于殷墟晚期,沿用至西周早期7.卣:(you3声) 盛酒器,形状一般为椭圆形、大腹、敛口、圈足,有盖与提梁盛行于商晚期及西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