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130311C二胡曲《雪山魂塑》》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法分析.doc
4页二胡曲《雪山魂塑》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技法分析摘要:2006 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 70 周年,刘文金先生首次以这一军事题材为创作源泉,作曲《雪山魂塑》纪念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该乐曲意境深远但又结构简单,是一部带有音诗和音画性质的单乐章二胡协奏曲本文从创作风格和演奏技法两方面入手,就乐曲进行了分析,以期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解读这部作品关键词:雪山魂塑,创作风格,演奏技法一、乐曲简介乐曲《雪山魂塑》表现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的各种艰难困苦,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征途、雪山、战友、朝霞,主题是表现战友浓情和坚定信念,是一首成功的二胡音画协奏曲在这首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先生的创作在新世纪的众多二胡作品中依旧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先锋,他在保留自己一贯使用的传统作曲技法的同时顺应时代的需求,创作了大篇幅的半音阶音型以及大段落的高难度技巧并且,在音响效果上还满足了听众的欣赏要求,为从事二胡音乐创作的同仁再次树立了成功的典范二、创作风格分析刘文金先生是一位高产优质的作曲家,在他的众多优秀作品中, 《雪山魂塑》尤其突出了其独具匠心、雅俗共赏的创作风格,下面按照该曲的四个部分进行分析2.1 独具匠心的创作构思— 征途“征途”这一部分共 56 小节,中间经过两次短暂的转调,将其分为三个乐段。
开篇以钢琴模拟钟声拉开了长征史诗般的序幕,气势磅礴、坚强有力这个主题可以从几个方面看出作者匠心独具的创作构思:一是开始的五度大跳,以及整个音域、音区的开阔,旋律线的上下翻腾,给人以一种辽阔的视野和前进的气势,展示了一支具有革命抱负的队伍,眺望着高耸的削壁峻岭、淌着寒水激流,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征途二是运用附点与三连音节奏相结合,既带有一种征途漫道真如铁的沉重感,又有一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力量作者颇具匠心的设计,使西洋技巧元素与中国音乐特色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是需要中西音乐两方面创作功底的三是运用传统的变徵音与羽调式相结合,使旋律略带悲壮的成分慷慨的羽声与悲切的变徵声交织在一起,音乐形象准确、生动而典型在征途中,红军不仅要面临来自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攻击,还有来自大自然险恶环境的考验除此之外,更有来自自身身体条件的束缚,吃不饱、穿不暖,还得打仗,这是要多么好的身体素质才可以坚持到底啊为了胜利,时间是最宝贵的,因而,军队行进的速度可想而知,所以作曲家用密集的节奏型来表现红军前进的速度乐段结尾音落在了主调的属音 3 上,形成了开放式的尾部结构最后运用传统的变徵音与羽调式相结合,使旋律略带悲壮的成分慷慨的羽音与悲切的变徵音交织在一起,音乐形象准确、生动而典型。
2.2 大胆创新的创作技法— 雪山这一主题通过二胡众多的装饰半音,多用内弦较淳厚的音色,以表达一种深厚之情,同时,也带有一些遐想、思索、倾诉的情感突然,一阵寒风瑟瑟扑面而来,这是用二胡的颤弓与下行音阶来表示的整段慢板刻画较为细腻,似乎是红军队伍弯曲绵长,红旗在前腊腊飘扬面对着座座高耸的雪山,战士们艰难地向上爬行着,但心中仍充满着必胜的信念接着的快板出现了坚定的音调,象征着革命队伍一往无前的精神伴随着乐队几个连续的下行音阶,乐曲转入了 D 调,一座座庞大的雪山如横空出世般浮现眼前几串下行的抖弓乐句描绘着瑟瑟寒风和连呼吸也困难的恶劣生存环境二胡独奏进入自由的慢板段落,整段刻画比较细腻,似乎是红军的队伍在迎风飘扬的红旗指引下,面对着座座高耸的雪山,艰难地爬行着,将士们互相帮助、互相勉励,心心相惜,心中充满着必胜的信念缓缓流动的旋律中包含着许多悲怆因素,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中段是果断而强劲的暴风雨式的快板节奏,由慢渐快,把那种红军战士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同大自然进行殊死搏斗的画面刻画得形象逼真最后是一段特殊的弓法,演奏者用右手的弓根将弓毛紧压内弦,弓杆磨擦外弦,发出双弦噪音,左手还要上下有序滑动。
用这一特殊的演奏技巧配合伴奏的半音进行,结合乐队中的打击乐器,模仿山谷中深沉的巨响,来暗示着一部分将士永远长眠在这皑皑的雪山……在创作技法上,作曲家在受到刘天华“中西交融”经验影响的同时注意继承传统、吸收民间手法与传统韵味,并在此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思想,自成一家从这段旋律中不难看出他深悟民间二胡演奏家阿炳的传世之作《听松》精髓,音乐中他大胆地创新,运用不同于以往的表形手法,急骤的下行旋律、强烈的音色对比,使得音乐跌宕起伏、奇峰兀起,呈一泻千里的奔腾气势2.3 雅俗共赏的创作理念— 战友这又是一段写意性的段落,作曲家以歌曲《十送红军》为主题,温馨而亲切当协奏乐队中弹拨乐器奏出这个主题时,独奏二胡则以江西山歌风的支声复调同它紧密融会在一起,着力刻画了红军战士在夜宿时梦中思念故乡亲人的深厚感情,又如红军伤病员牺牲前在弥留之际,对乡音乡情朦胧的回顾与真挚的寄托,乐曲以 B 调予以描写,使旋律更为情深意满几声自如的拨弦后,耳际传来了乐队中的弹拨乐演奏的《十送红军》的温馨主题,与二胡演奏的江西山歌紧密融汇在—起,那饱蘸血泪的旋律,是那样的发自肺腑,每一位善良正直的中国人听了,都会为之深深动情作曲家以委婉动听的旋律向听众展示了梦境中的情思。
在征途与翻越雪山的过程中,战友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并肩作战但刀枪无情、风雪肆虐,很多战士在途中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物仍在,人已去,睹物思人,只有在梦境中可以重逢,在梦中提前感受那新中国的美好生活人文至上、雅俗共赏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创作理念2.4 细致入微的创作境界— 朝霞这一段着力描写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的庄严瞬间,同时也象征着中国革命发展壮大的光辉前景一个大的难题摆在作者的面前,描绘雄伟壮观的场面不是二胡这种乐器的特长,它更擅长的是抒情作曲家的高明之处也正在此处得以表现,在乐队奏出了辉煌的江西山歌单调后,迅速转回到乐曲开始时的 G 小调上四度转调正如早晨的霞光那样,使旋律具有明亮、炫耀的色彩随之以激情的三连音,引出了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主题音调的乐队齐奏,二胡则以华彩变奏式灵活巧妙回穿插其间音乐主题在更加宽广的速度中进行,富有宏伟的魄力和轩昂的气度,好像是千万人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向着胜利的征途挺进,最后在辉煌、坚定的音响中结束这样从很细微的地方寻找突破口,四两拨千斤,将一种二胡本不擅长表现的主题转而变为它的特长正是这种变不利为有利的创作理念,造就了这一段音乐的辉煌能够把如此重大历史题材的作品写成这样富有“神韵”的二胡曲,让人不得不佩服作曲家深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日积月累的知识及捕捉灵感的睿智。
三、演奏技法分析在音乐表演中,我们最为关注的两个方面是音乐情感的表达和音乐演奏技法说明了在音乐表演中同时很好地达到这两个方面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笔者在这方面的观点是:音乐最终的目的是要表现人们情感的,需要演奏者在表演过程中有着丰富的情感表达,然而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经常会因某些技法的难点的困扰而影响到音乐情感的表达,从而影响了音乐的完整性,这就要求演奏者有着很好的技巧所以说,在追求完美音乐的道路上,演奏技巧是表演者通往完美音乐所必不可少的刘先生的二胡作品推动了二胡的演奏技法的发展其中很重要一方面是对长弓技法的发展,其作品中大篇幅的快速十六分音符音乐促使练习者必须具备很好的快弓技巧 《雪山魂塑》中乐曲开头饱满结实的长弓演奏体现了红军战士征途中的坚定信念;对于“心声”部分的长弓写作,是为了表现内心的短暂平静,因而,在演奏时对于长弓力度的控制、换弓的痕迹,要求严格;在梦中对于战友的思念,长弓的演奏要做到情深义重在第四乐章我们还看到了作曲家常用的以长弓演奏的三连音上行,并最终推向一个小高潮的作曲技法在这部作品中,长弓的应用吸取了作曲家在长期的作曲经验中的精华,将所要展现的音乐形象完美的勾勒出来。
快弓的应用同样极具特色,刘文金先生从创作第一首二胡作品开始就是站在一个专业作曲家的角度为二胡这件民族乐器“量身打造”独奏乐曲,所以,在创作过程中,他借鉴西方弦乐器的作曲经验,极大的扩充了快弓的容量,将二胡快弓演奏技术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雪山魂塑》的快弓则始终贯穿全曲,音符在十六分音符为主的情况下,大量使用三十二分音符的模进、同音反复等等,乐曲的紧迫感加强,对演奏者快弓的要求进一步提升除此之外, 《雪山魂塑》还包括一些特殊技巧的应用, (1)颤弓尾部除具有以上所有特点外,还在颤弓后加上了三连音、八分音符形式的相同音符,将乐曲的结束感进一步加强 (2)特殊音效性颤弓在 《雪山魂塑》作品之中作者以力度微弱的颤弓配合左手的音型,奏出了寒风瑟瑟、荒凉寒寂的悲凉场景 (3)双弦快速颤弓这是一种颤弓的演变形式,演奏时需要将弓毛压内弦,弓杆压外弦,以发出双弦噪音,同时结合左手的上下有序滑动,从而模仿战场上冲锋时“厮杀”的效果,在《雪山魂塑》中先生借鉴《战马奔腾》中的创作经验而作四、总结刘文金创作的这首新作,是他二胡创作上又一成功的杰作 《雪山魂塑》生动刻画了红军战士在党的领导下跨越滔滔急流,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层层封锁,粉碎了敌军的围追堵截,并最终迎来胜利会师的情景。
本曲目乐曲结构不大,但是能赚几个调,这些均不是花架式,都是紧紧的贴近特定的背景,由此可以看出刘文金先生深厚的功底同时作曲家具有深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日月的积累,灵感的捕捉而获得的参考文献:[1] 赵宋光.《举起中华乐派的大旗》[J].人民音乐,2003(3).[2] 潘方圣.《雪山魂塑的历史音画——刘文金新作析》[EB/OL]. 刘文金.《音乐创作要坚持民族性、时代性、个性》[EB/OL]. 刘再生.《大海一样的深情——论刘文金音乐创作的原动力》[J]. 人民音乐,2007(11).[5] 杨美嫒.刘文金《雪山魂塑》解读[J].大舞台.2012(12):42-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