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pdf
8页高中历史主观题答题技巧主观题解题技巧三个环节1. 读解题的基础(1) 读设问一是粗读, 大致了解所需回答的问题, 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 因为设问的实质是为解析材料确定方向,这样在阅读材料时能够充分提取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二是精读,在读完材料后做答前这遍审题要注意五个方面:信息来源或者答案出处:表述为: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只;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答题要求:分析、概括、列举、说明、比较等核心词 (答题语 ) :原因、影响、特点、措施等限定词:时间、地点、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等审分值,正如量体裁衣,我们答题也要根据分值写要点特别提示依据设问类型,确定答案应该来自课本还是材料:(1) “根据材料回答”:概括归纳材料;(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 +教材;(3) “根据材料获取什么历史信息”(含图片信息题 )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提炼信息 ( 按照是什么、为什么、什么影响等层次递进);(4)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认识或启示” :根据材料,逐一分析,史论结合,生成新结论,谈评价、经验教训,切记不能没有根据的随意空谈;(5)“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不能从材料中概括,而需要依据材料所涉及的现象,结合课本总结出本质。
历史学科基本的要素为时间, 因此大家无论在回答任何题目时都要在时间上做一个准确的判断 没有时间就没有历史, 也就没有了历史学科, 也就不可能对任何历史问题作答了2) 读材料读引言 (题引) :考试一般都采用专题式或者主题式命题方法,即一道题目都有一个中心和主题,体现命题者的立意和命题意图 而体现命题意图的直接呈现方式是题目的引言材料阅读引言可以使我们快速明确爷题意图和题目考查内容,因此阅读引言就如同找到一把解题的钥匙,有利于我们揣摩命题意图,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读材料正文:这是读题的核心任务, 一般要求阅读材料在两遍以上, 在阅读向过程当中要动笔圈划关键词、句,最大限度地提取材料信息还应注意从主体材料 ( 正文) 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分号、句号获取有效信息材料原文一般很长, 试题只能摘录其中一小部分,从某句开始摘录到某句为止这开头和结尾两句, 当然得考虑为答题服务; 省略号删去的是与答题无关的内容,省略号两边保留的内容必定是重要的,肯定隐含着重要信息; 分号和句号的个数往往意味着材料要点的层次和个数读材料出处:材料的出处作为材料的组成部分,往往暗含历史信息, 根据材料出处的判断, 我们可以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建立起相应的联系,因此在以后的考试中要高度重视。
2. 找解题的关键(1) 阅读全部材料之后,要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一般每一道材料题都有一个中心,即使有些材料解析题的一些材料观点完全相反,它也是围绕一个中心而设计的找出了中心, 然后围绕这个中心, 确认材料涉及的内容或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2) 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 尽管材料解析题具有 “新材料、新情况、新问题”的特点,但不管多新, 必定与教材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的史实、观点相对照,确认材料与教材的哪章、哪节相关联,这样便将材料与教材挂靠在一起挂靠准了,解析的大方向便明确了3) 找出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体会命题者的意图材料解析题是“史论结合”的典型题目 读材料是为了回答设问, 回答设问离不开材料, 因为“论从史出”,结论要从对材料的理解、发掘、升华中得出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定是从材料出发的所以,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设问,把设问放到材料中相互对照或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 或从设问行文的信息中重新获得读材料时忽略了的重要之处,然后通过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找材料与设问的关联点时,领会命题者采用这些材料的意图至关重要3. 答解题的落脚点规范答题要做到”六化” :(1) 答案要做到“三化”:要点化、条理化、专业化。
要点化: 面要宽、点要多、话要短,高考阅卷就是看点给分详略得当,一看分数多少,二要点到为止,不要纠缠在一点上啰嗦太多,言多必失条理化:分析原因、条件或影响时要从根本一直接; 内因外因;客观主观;积极消极;政治、经济、文化和事件当事各方等方面,辩证思考,全面分析先后顺序清晰,层次分明专业化 :要尽量避免“大白话”, 尽可能地用历史学科语言作答, 做到科学性、准确性、严谨性,这样做可以起到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的作用特别提示 根据题目的“核心词”或“答题语”形成答题思路:原因( 背景) :主观一客观;必要性可能性;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影响( 评价) :积极消极;直接深远等;作用:由近及远,直接间接深远等变化( 趋势) :由, 到, ;越来越 , 等其他答题基本思路:(1) 先材料后所学知识;(2) 先材料表层信息后概括性语言;(5) 先史实后结论,史论结合等 切记答案一般不要照抄原文,高考阅卷明确规定照抄原文没分,一定要稍做改动和概括如果出现材料和课本不一致的情况,还是要以材料为准2) 书写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号化、规范化段落化: 每一大问的答案独成一段每一大问要分解设问,列表规划,列成几个小问题,防止漏问。
这样就不至于出现漏答现象,也有利于卷面保持整洁还能方便阅卷老师对号入座,快速阅卷序号化: 答案要点用序号标明, 这样答案一目了然, 便于阅卷老师迅速阅卷和判分规范化: 书写要正规, 好多省份采用的是网上阅卷的方式,书写潦草更不容易得分,要保持卷面整洁例题:( 20XX年高考 40 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有不少学者对爱因斯坦的学说持怀疑态度1919 年,英国科学家爱丁顿对日全食的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引起巨大轰动, 世界范围的爱因斯坦热接踵而至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先后邀请他前往讲学在中国, 梁启超发起成立的讲学社曾拟邀请爱因斯坦来华讲学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亦发出邀请,并得到其本人应允虽然爱因斯坦因故未能成行,但相对论却在中国广泛传播从 1917 年到 1923 年,各种报刊登载相对论的论著、译文、通讯、报告和文献不下百篇,出版译著 15 种左右 摘编自阿尔布雷希特 弗尔辛爱因斯坦传等材料二爱因斯坦热在中国方兴未艾之际,正是国内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正酣之时以梁启超为代表的部分知识分子认为,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明,前者以道德文明为核心, 后者以科学精神为核心。
梁启超前往欧洲考察一年多,1920 年回国后写道:“ 一百年物质的进步,比从前三千年所得还加几倍我们人类不惟没有得着幸福,倒反带来许多灾难好像沙漠中失路的旅人,远远望见个大黑影,拼命往前赶,以为可以靠他向导那知赶上几程,影子却不见了,因此无限凄惶失望影子是谁?就是这位科学先生 欧洲人做了一场科学万能的大梦,到如今却叫起科学破产来 我们可爱的青年啊,立正!开步走!大海对岸那边有好几万万人,愁着物质文明破产,哀哀欲绝的喊救命,等着你来超拔他哩!我们在天的祖宗、三大圣(孔子、老子、墨子)和许多前辈,眼巴巴盼望你完成他的事业,正在拿他的精神来加佑你哩 摘编自李喜所、元青梁启超传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爱因斯坦热兴起的原因 8 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带动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引起人们对科学的重视;相对论的提出是科学领域的重大革命;观测结果证实了爱因斯坦的理论;大战结束有利于相对论传播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并予以评析 (17 分)(1)态度:普遍欢迎,引进宣传评析: 1、西学东渐及新文化运动的结果; 2、提升中国的科学水平及民众的科学素养,有助于弘扬科学精神。
(6 分)(2)态度:质疑“以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明”评析: 1、西方近代文明暴露出弊端,一战教训; 2、有一定合理性,有助于反思科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3、高估了传统文化的价值,将西方文明、物质文明与科学等同起来4、不利于新文化运动,助长保守思想 (11 分)答案解构:第二问中,评析国人欢迎“科学”时,采用的是“原因+积极意义” ;评析国人质疑科学时,采用的是“原因+积极意义 +消极影响”根据本人多次参与高招阅卷的经验, 本题会据此 “采点赋分”题干中如加上 “分别”二字,即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国人对科学的态度,会使本题更容易些202 年高考 41 题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反应” 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 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 图 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 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 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解析】考点:西学东渐能力:史料阅读与分析的能力。
本题考察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2】命题者意图:史学理论以前分散在选择题和大题的某一问,此题集中考察对新理论的理解3】本题涉及课标、教材知识:此题涉及的理论超出课标要求4】审题关键:注意“评析” “均可” “材料中的史实”三个关键词1】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本人认为该观点正确2】分观点一:西方的冲击使中国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鸦片战争、 洋务运动等3】分观点二:西方的冲击使中国政治发生了重大变化百日维新、 辛亥革命等4】分观点三:西方的冲击使中国思想文化发生了重大变化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新文化等5】总结: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迫开始近代化进程,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