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用好课堂口头语言.doc
8页如何用好课堂口头语言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研所 苏明义 语言是教师赖以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信息媒介,是师生教与学信息交流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因此无论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教师课堂的口头语言都是最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不同职业有不同特色的语言,作为物理教师,其课堂口头语言既要有科学语言、教学语言的共性,更要有物理教学课堂口头语言的个性、特色物理课堂口头语言是界于书面语言和生活语言之间的语言,它应准确、精练、条理、生动、通俗易懂教师若能精心设计,巧妙运用,则可使学生对物理课产生像听一个生动的故事,看一场扣人心弦的独幕剧那样的渴求和欲望,课堂上自然会积极思维,通过主动思索、尝试、奋斗,达到理想的境界,学生对物理课和物理知识的学习将觉得是一种享受反之,教师课堂口头语言含糊、杂乱、呆板,则学生会对上物理课感到枯燥、厌烦,乐趣、兴趣也就无从谈起了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可见,课堂口头语言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着知识的传授、学生智慧的启迪和能力的培养,而且还会影响对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发展因此不论当今教育如何改革,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水平如何提高,用好课堂口头语言仍是十分重要的。
一、课堂口头语言的一般要求 物理课堂口头语言除了与其它学科教学语言有共性之外,还应看到物理学中某些内容理论性、抽象性、逻辑性较强的特点,应尽量使课堂口头语言准确无误,推理清晰、生动活泼,挖掘口头语言在教学中的潜力,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印象和理解对物理课堂口头语言一般有如下要求 (一)科学性、准确性 课堂口头语言的科学性是落实教学科学性原则的重要表现,因此课堂口头语言应准确无误,严禁传授错误的、不科学的东西,以免误人子弟当然注意科学性并不是一味追求严密,还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掌握知识的阶段性、局限性有时对定义、定理的内容的表述仔细推敲,可能觉得欠妥,但只要不违背总的科学原则或与物理实质并不矛盾,也是允许的,有时也是必要的如初、高中对功的定义的不同就正是如此;再如分析物理过程时,似是而非、不注意条件和范围,而草率地讨论因果关系,“A量增大,B量也增大,则 B与A成正比”等,即使B确实与A成正比,但这种分析的说法是不够科学的 语言的准确无误,严谨不苟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教师的课堂口头语言含糊其辞,漏洞百出,不仅影响着学生对物理知识本身的理解和掌握,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也是十分重大的。
因此运用准确的课堂口头语言,对教育教学双方面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条理清楚、主次分明 课堂口头语言必须主题明确、条理清楚、主次分明、互相衬托,围绕重点层层解剖,由表及里地揭露本质只有这样才能使所讲授的知识内容真实有力、逻辑性强,才能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诱发思维,并使之具有连续性如在讲光的干涉、衍射现象中,阐述光具有波动性时,应从“因波具有干涉、衍射的特性,实验证明光能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所以光也是一种波”的角度进行分析,则显得有根有据,条理清晰如果课堂口头语言语无伦次,因果关系混乱,使学生不知教师所云,也就谈不上知识的传授,更无须谈什么能力的培养了 (三)生动性、直观性 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一般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他们还不习惯于从抽象事物到理论的思维方式因此就要求应用生动、直观、形象的语言对所研究的物理问题进行描述,引导他们的思维,打开他们的心扉,启迪他们的智慧使学生能根据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大脑中想象出相应的一幅清晰的物理图景或一个物理模型,帮助他们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逐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在讲解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距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知识内容时,教师课堂口头语言的生动、形象、直观便显得尤为重要,如关于原子结构、光的量子化等内容的教学。
(四)通俗易懂 通俗的口头语言不仅能使学生易懂、易接受,往往还能使学生根据语言形成视觉形象,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可观性和直观性如对于质点概念的建立,若只强调“具有质量的点”则学生听起来总感到抽象,难于理解但若用通俗的“微乎其微”几个字来比较两物体线度之小与它们二者间距之遥,一下就可使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出质点的模型,从而有助于这个抽象概念的建立 (五)艺术性 教师的课堂口头语言要感情充沛,富有艺术性实践证明,富有情感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增强他们的理智感,刺激求知欲,使学生在“动之以情”的过程中,更好地接受和理解所学的内容如讲到重点、难点之处语气加重;讲到疑点时声调提高,尾音拖长并稍加停顿使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协调合拍,也即“教学进程”与学习的“思维过程”同步、发生“共振”、达到统一试想若让电台播音员用广播新闻的语调来讲物理课那将是什么样子!更不用说一个情感贫乏,冷若冰霜的教师用平淡无味的语言讲课的效果了因此必须突出物理课堂口头语言的特点,并将其艺术化,方能使课讲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二、课堂口头语言的设计与运用 (一)认真推敲,以求科学、准确 尽管物理课堂口头语言应尽量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但在关键之处仍要一板一眼,丁是丁卯是卯,不能含糊,以求对物理概念、规律叙述得科学、准确。
对物理概念、规律进行认真推敲的分析,还有助于加深对概念、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如在力的定义中“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通过“相互”两个字的强调,便于使学生真正理解力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间发生的作用,且为牛顿第三定律的学习设下伏笔又如帕斯卡定律“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大小不变地被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对这26个字进行逐字分析,便可知液体传递压强的条件密闭;对象外加压强;特点大小不变,向各个方向通过这样咬文嚼字的分析,既有助于学生把握住定律本身的物理实质,又便于学生记忆 对于一些表述形式相近的物理概念的教学也是如此,可通过对原有概念咬文嚼字地分析,由学生自己得出新概念的定义如学习汽化热时,可逐句逐字地对应已学过的熔解热,由学生自己总结出什么叫汽化热这样既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的科学性、准确性,同时也能使学生对汽化热概念自觉地加深理解 另外在一些课堂常用的关键词语上,也要抠字眼,不能含糊,如“刚好”与“至少”;“静止”与“速度为零”;“增加了几倍”与“增加几倍”等等总之,必要的咬文嚼字,抠字眼,既可使物理概念、规律和条件叙述得科学、准确,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创设情景,以求生动、形象 由于学生思维水平的限制,使得他们对很多抽象的物理模型、概念和规律的认识限于表面的,似是而非的理解。
这就需要教师设法创设相应的物理情景,将科学的抽象转变成一幅幅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动画和实例,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以便更好、更快地顺应、同化新知识创设物理情景,使课堂口头语言生动、形象一般可采用下述几种方法 1.利用诗歌、典故和故事等,将学生带入物理情景 有的教师用“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链当空舞”的诗句作为“光的色散”一节的开头;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绝句作为“参照物和相对运动”的引课,这些都是很好的例子使学生在对诗歌的欣赏中,将思维转向物理内容,从而进入物理世界 另外对一些新概念,若直接引入则比较抽象,学生也不易接受,但若巧妙地借助诗歌、典故,先使学生认识到新概念引入的必要性,这样再学习新概念时,也就不觉得抽象难懂了,反而还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对平均速度与即时速度的引入,借用“乌龟和兔子赛跑”的典故,当说到乌龟比兔子先到达终点时,立刻断言“乌龟就是比兔子跑得快!”此时一些学生往往会为兔子鸣不平借此反问:“那为什么乌龟比兔子先到达终点呢?”学生经过思考后将意识到只用笼统的速度是不能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了,需找一新的概念,这样平均速度与即时速度也就顺理成章地引出来了,学生有了这样的思想准备,再学习即时速度时,也就 表述的抽象了。
2.运用夸张、对比,活跃思维,强化记忆 对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及其适用范围,学生总感到不易理解和记忆,但若赋予夸张、形象的比喻,则可增强对学生大脑皮层的刺激,强化知识的记忆如对胡克定律的叙述,学生往往忽视“在弹性限度内”这一条件教师若只是单纯重复定律本身进行强调,则不如用夸张的手法,问学生:“若将螺旋状弹簧用力拉直成为一根钢丝的过程中,弹力还和弹簧的伸长成正比吗?”这样,由于直钢丝和螺旋状弹簧形成鲜明的对比,则“在弹性限度内”这一条件也就容易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了又如对于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电磁波的调制、发射、传播、接收、调谐、解调等抽象的过程,学生往往面对诸多新名词,不分因果,死记硬背,因此应用时难免会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但若用货车的“装货”、“出站”、“运行”、“进站”、“调度”、“卸货”等一系列学生熟知的过程来进行形象的比喻、对比,使学生“僵死”的思维“死而复苏”,有利于学生掌握电磁波及无线电广播的全部机理和过程 另外,对一些比较抽象物理过程的分析,也可采用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对比分析如对于物理课本上的一题:“一初速度为零的物体做加速运动,当其加速度逐渐减小的过程中,其速度将如何变化?”学生初学时总觉得加速度减小,速度必应减小。
为此可借用“今天你向银行存入十元钱,以后每天递减一元钱地连续存入,则你在银行的存款总额将如何变化?”这样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来对比,也就不难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了,从中还可对加速度有更深一层的理解总之,运用夸张、对比,把物理知识生活化,可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3.合理张弛,学有所用,消除疲劳 课堂教学应张弛得当,在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或公式得出后,学生一般会感到满足和疲劳,注意力开始分散从认知心理学来讲,在学生精神松弛的情况下,再进行系统的、抽象的知识教学,则收效甚微但可利用学生的无意注意,即利用有趣、幽默的语言或事物来吸引学生,使他们消除疲劳感,集中注意力如在讲完即时速度后,可给学生讲这样一则幽默:“一名警察截住一辆飞快行驶的汽车,对司机说:‘难道你不知道这条公路的车速不许超过40公里/小时吗?’司机答曰:‘我的车刚刚开了10公里,你怎么会知道我的车速会超过40公里/小时呢?’”如此一幅物理图景生动地摆在学生面前,对司机啼笑皆非的回答,学生听完在一笑之余无疑可加深对即时速度的进一步理解 (三)当好“翻译”,以求通俗易懂 物理课堂口头语言,既有纯物理语言,又有生活中的语言。
做为物理教师必须很好地把握住在什么教学环节,讲解什么内容,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使物理课上得既不失科学性,又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这就要求教师除专业知识娴熟外,还要能做好生活语言和物理语言间的“翻译”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顺利带入物理世界,才能将物理知识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如学生生活中常说“(物)从上面掉下来”、“今天真闷热”,对于这样的语言,教师在课堂口头语言中应引导学生说“(物)从上面竖直下落”、“今天气温真高,而且相对湿度也较大”这样说既反映了物理实质,又使学生易于接受,同时也有利于对有关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深刻理解同样对于学生感到抽象、难懂的词语,应在不失科学性的前提下,“翻译”成学生生活中的语言如在用物理语言讲完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之后,不妨补充一句“就是快慢不变方向不变地走”,这样将物理语言生活化、拟人化,更便于学生理解抽象物理概念的实质 (四)掌握技巧,以求艺术性 表演成功的演员,其语言总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产生相应的平缓舒畅和慷慨激昂的语调,使演出效果紧扣观众心弦,这也是电台评书连播之所以能吸引广大听众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物理教师也要掌握语言技巧,使课堂口头语言的语调随教学的不同过程和内容而有抑扬顿挫之变,方能吸引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