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关史1-3.ppt
42页近现代国际关系史,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专业基础课,导论:一、为什么学,“研究国际关系就是探求人类的生存之道”国际关系的历史理解——不可或缺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导论: 二、 学什么,研究对象:近现代国际关系,尤其是国际政治关系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导论 :三、怎样学,1、历史研究与理论研究的关系历史研究与理论探索的长期分裂探索新的融合,历史研究的独特价值,悠久性:历史方法是最悠久的一种研究方法人类的一切活动首先是作为历史中的活动, 独特性:历史无法重复,提供比较的基础 承续性:历史乃是“承续意识”—《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一卷,社科出版社,1999经验的真实性:“只要存在事实,上帝难改历史” 复杂性:关于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理解,历史研究的局限,历史与现实适宜性 历史与科学性 历史的真实性在选择目标、组织框架和阐述上过分倚重于历史学家个人的判断力和领悟能力如果说它是一门科学的话,它是一门从事评价的科学”一切真实历史就观念上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关于一般理论的讨论,理论是一组相互关联的假定,旨在解释和理解事物而进行的思维过程理论的功能:启示、聚焦、系统梳理和言说、总结和升华理论的性质科学还是艺术(对规律的发现还是阐释)理论的 质量,国关理论 主要流派和研究路径的比较,,2、国际关系史研究的主要视角,国际政治的视角外交史的视角国际体系的视角(对国际体系的多元理解)建构-认同的视角,国际体系的内涵和分析要素,国际体系是指具体的国际关系在其中运行和发生的基本框架,即:一批独立或比较独立的政治实体的集合,相当频繁地、按照大致规则化的过程相互作用。
其核心是国际权势格局的基本变动体系分析包含六个要素:国际体系的环境;界限、结构、规范、体系组成单位的政治性质、相互作用方式3、参考书目,王绳祖《国际关系史》(1648——1979)(多卷本),世界知识出版社 时殷弘《现当代国际关系史》,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英]巴里• 布赞《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 [美]基辛格《大外交》,海南出版社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参考书目,(美)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 《泰晤士世界历史地图集》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 ,1982; 齐世荣等:《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人民出版社,2009,第一讲 16世纪前的地区体系,重点思考:前现代地区体系及其特点前现代的国际关系与现代国际关系的区别,一、欧洲,地中海文明基础公元前8世纪-前5世纪希腊文明高度发展,后逐步走向衰落和危机公元前431-前404年,伯罗奔尼撒战争)公元前6世纪(前509年建立共和国)到公元5世纪,罗马文明闪耀全盛时期面积近350万平方公里,7000万人口,帝国的中心是地中海影响:法律、文字、道路、追求统一性和普遍性的罗马精神-“世界政权”公元313年承认基督教合法330年建立君士坦丁堡新都,分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为了更好地维护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拜占庭帝国“一个国家,一种宗教”,中世纪:封建、王国、教会,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的分与合公元1000年后欧洲秩序初步稳定。
封建革命”时期;从森林文化向农业文明转变(10世纪欧洲3800万人口,14世纪初达到7500万人中世纪的普世主义:教皇和神圣罗马帝国(962年建立)十字军东征与欧洲的自我认同(1095年-1254年)逐步出现取代帝国的多国体制,步入现代世界:1500年以后,地理大发现:海洋观念取代了地中海-大陆观念;欧洲早期殖民扩张宗教改革早期民族国家形成(王朝国家)战争创造国家,国家引发战争向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转变,二、东亚封贡体系,中国的“大一统”王朝和”天下主义”秩序观东亚体系以中国和周边的关系为基础,突出问题为边界领土和民族矛盾包含战争和建立等级秩序两大内容16世纪下半叶,东亚封贡体系名存实亡三、穆斯林世界,公元7世纪由穆罕默德倡导伊斯兰教,622年伊斯兰教历元年,其国家形态为神权宗教国家8世纪前期哈里发帝国兴盛(帝国首都巴格达人口达80万,仅次于君士坦丁堡的百万人口),后半期分裂为许多邦国14世纪下半期奥斯曼王朝崛起,1566-1574谢利姆二世时期达到极盛 1571年,在勒颁多战役中,败于威尼斯、西班牙、教皇的联合舰队,开始由盛而衰对东方和西方都有巨大影响,阻碍了东西方之间传统的商业和文化来往,直接或间接地改变了西亚、东欧国际关系,以及地中海东部地区民族的社会发展进程。
四、美洲,“地理大发现”与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重商主义模式和拉丁化模式美洲对欧洲的特殊意义:“殖民天堂”、白银资本、三角贸易,五、非洲,以部落状态为主 北非——受阿拉伯穆斯林影响; 撒哈拉沙漠以南——与外界隔离; 西非沿海地区——最早受到欧洲殖民主义的影响; 非洲东海岸——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第二讲 三十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618-1648),重点思考: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欧洲国际关系发展的动因和主线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基础和意义民族国家形式普遍化的原因,一、现代国际体系的起源,16世纪是介于中世纪与现代之间的历史转折点,17世纪整合成一个轮廓清晰的国际体系中世纪的国际秩序瓦解:1)多元政治体交织重叠的权力关系向现代领土国家间关系转变;2)基督教的统一秩序遭到根本性挑战西方的国际构造中心从意大利和地中海向西北欧转移,并向全球扩展1494年意大利战争),二、三十年战争,历史背景: 宗教冲突和对抗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Habsburg Dynasty)称霸欧洲的企图表现: 尼德兰起义、英-西矛盾、法国和西班牙争夺意大利的战争(1494-1566):查理五世的基督教世界主义抱负和法国的斗争;反对哈布斯堡统治(1588年7个新教省成立联省共和国),起因:1598年法国亨利四世宣布南特敕令,在法国实行宗教自由;1609年7月“大诏书”给以捷克信仰自由。
1618年波希米亚叛乱,反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违反大诏书的政策(扔出窗外事件)战争过程四阶段:波希米亚战事,德意志北部新教王公战败;丹麦参战,失败,裴迪南二世(1919年继位神圣罗马帝园皇帝)发布归还教会财产的敕令;瑞典参战,失败,法国-瑞典阶段,扭转局势;,三、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及历史意义,和会主要内容领土变更改变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宗教关系限制帝国皇帝的权力瑞士和荷兰独立,威斯特伐利亚和会的意义,1、最后一场宗教战争和第一场现代战争国际政治摆脱了宗教政治的外衣法国的“国家利益”原则(基辛格对黎塞留的评价) 2、主权原则的初步体现表现:德国王公们取得了独立性,皇帝的权威从属于国会,奉行宗教宽容政策,废弃归还敕令;联和省和瑞士独立;国家间关系的内涵转移为争夺领土、商业、海外殖民地等3、 哈布斯堡王朝在天主教旗帜下统治世界的企图遭到失败,确立了欧洲的新政治秩序平衡欧洲各国的特殊利益的趋势取得主导打破了西班牙-日耳曼战略体系,形成有利于民族国家发展的态势 4、促进了国际会议、外交、国际法学的初步发展四、现代国际体系的特点,1、动力 资本主义经济扩张;宗教精神和立足于经验的理性主义相结合;现代国家间竞争 2、结构 民族国家体系 3、规范 基督教统一思想为王朝专制、王朝利益至上所取代;欧洲“王朝国际政治”的特点,第三讲 三十年战争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欧洲国际关系,重点思考:欧洲权势格局的构成及特点战争的根源和影响大国的对外政策及其特点,一、三十年战争后的国际格局,1、五强格局凸现2、主要矛盾:法国的称霸扩张和以英、法、西、俄、奥为主的强国在欧洲大陆的斗争;以资本主义的英国、荷兰以及封建的西、法为主的争夺商业、航海和殖民地的矛盾;以欧洲大国、强国为主与小国、弱国的矛盾;殖民地与宗主国的矛盾;英法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左右着欧洲大陆、海上及殖民地局势的发展;,3、国际关系特点 典型的无政府状态,战争和冲突长达两个世纪; 三个热点区域:西欧(法、西、英、荷、奥);东南欧(奥、土、俄、波);东北欧(俄、波、瑞典等)4、国际环境巨变:“双元革命”造成的持续动荡;资本主义发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资本主义早期国际关系)5、国际关系规范:从神学的、封建的、帝国的传统转向权力-利益的厮杀、道德丧失后新规范的逐渐形成(均势、国家利益的理性认识),二、主要国际力量及其对外政策 (一)英国:世界性权势的凸起,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及英国的对外关系英国的地缘特点、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王权和议会“国家政治二元中心”之间的摇摆)及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影响三十年战争造成的有利的国际环境克伦威尔的海洋政策和大陆政策、英—荷战争(1652-54、1665-67、)和《航海条例》 法、英-荷战争(1672-74);荷兰衰落英国-西班牙战争(1655-1659),英国—法国关系,资产阶级革命期间敌对;反西的共同利益缓和矛盾;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依附法国;“光荣革命”的影响:结束英-法同盟,开始了贯穿18世纪的矛盾;英荷特殊关系成为反法大同盟的基础;海外利益扩张攻势加强(参看基辛格对威廉一世的评价《大外交》51-57页),(二)法国:称霸企图和失败,亨利四世(1589-1610)的“宏伟的规划”(见十卷本(1)126页,追求“天然疆界” 比利牛斯和约(1659年11月):三十年战争的继续 路易十四(1643-1715在位,1661年亲政)追求“天然疆界”,恢复查理帝国和主宰“全欧”的梦想法-西遗产战争(1667-68)法-荷战争(1672-78,第一次用法文代替拉丁文书写国际条约)《奈梅根和约》“是法国在欧洲最强盛时期的标志” ,法国建立了欧洲霸权法皇取消南特敕令;同反法“大同盟”(奥格斯堡同盟)之间的战争(1688-97);《里斯维克和约》是法国欧洲霸权衰落的开始(见1卷129页),(三)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走向衰落,16-17世纪对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势力的反复打击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 ( war of the Spanish Succession)(1701);反法同盟的再建 《乌得勒支和约》(1713)和《拉斯塔特和约》(奥法):瓜分西班牙;划定18世纪欧洲国家疆界;保证了欧洲大陆的均势 衰落原因内部:王朝的老朽和宗教狂热(信仰凌驾自我政治利益考虑);外部:力量和利益分布过于分散和连绵战争,(四)俄罗斯崛起,16世纪初推翻金帐汗国统治,建立俄罗斯国家 彼得一世的改革和对外扩张两次亚速远征(1695、1696)大使团访欧(1697)学习和寻求盟国北方大战(1700-1721)。
彼得一世扩张重点转向北方,建立反瑞的“北方同盟”;1721年10月22日,沙皇俄国正式改称俄罗斯帝国,跻身欧洲强国行列 三次瓜分波兰中的第一次(1772) 两次俄—土战争(1768、1789),(五)德意志的变化,普鲁士王国的崛起,三十年战争后,霍亨索伦家族的勃兰登堡选帝侯腓特烈•威廉(1640-1688)促进了普鲁士的发展(16世纪初在条顿骑士团领地基础上建立普鲁士公国,统治者的身份特点是兵役贵族,即容克地主,是地方上具有无限权力的统治者),外交特征是不择手段、反复无常; 《乌得勒支和约》正式承认普鲁士国王称号 外交重点:同奥地利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加强了普鲁士的力量,(六)奥—土战争和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多年的拉锯战,焦点是争夺匈牙利 奥-土战争(1683-99),标志土耳其向欧扩张的结束和奥地利向东扩张的开始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 war of the Austrian Succession)(1740-1748):法、普鲁士—奥、英、荷等, 七年战争与“外交大改组”(1756-1763):法、奥、俄、瑞—英、普 七年战争对英法关系的巨大影响,三、美国的独立及深远意义,正义的战争,成功的外交(1776-1783)对欧洲矛盾的利用法美同盟武装中立宣言;,独立战争的意义直接影响深远意义:世界优势跨洋西移过程的开始(参见《大国的兴衰》第三章),小结:国际政治的基本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