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中国历史上的狂人现象王瑞聚.pdf

19页
  • 卖家[上传人]:w****i
  • 文档编号:104429160
  • 上传时间:2019-10-09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39MB
  • / 1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中国历史上的狂人现象 王瑞聚张立新 摘 要 本文对中国历史上的狂人现象作了较 为系统的探讨 , 将历代 狂人概 括为八种类型 中国历 史上 的狂人现象发生在知识分子群体中 , 是 古代中国传统政 治 、 思想 、 文化综 合作用的产物 , 是士人阶层主观意识与 客观条件矛盾冲突的结果 研究中国历史上的狂人现 象 , 有助于深入认识 中国传统政 治 、 思想 、 文化以及文人心态 、 民族心态等问题 关键词狂狂人狂人现 象社会 文化心理背景古代 文人心态 传 统 民族心态 作 者 : 王瑞聚 , 男 , 1 948 年 生 , 山东 首 南人 , 曲阜 师范大学马克思主 义 学院教授 山东日照 2768 26 张立新 , 男 , 1 965 年 生 , 山东费县人 , 广西桂林《社 会 科 学家》 杂 志社编辑 在 中国五 千多年古老 的历 史和文化发 展进程中 , 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历史条件和文化氛围 , 孕育和培养了自己的知识阶层—士 , 亦即所谓文 人 毋庸讳 言 , 文 人 阶层 是有其自己的特点 的 在中国历 史上 , 许多文人以极大的热忱 , 从不 同 的角度观察和探究 自己所生活于其中的自然 界和社会 , 正所谓上察天 文 , 下究地理 , 忧国忧民 , 直面人生 。

      由于时代条件的不同 , 主客 观 因 素的差 异 , 在文 人 阶层 中 , 也呈 现千姿百态 之状 , 从 而展 示 出异常复杂 、 异常鲜明 的个 性特征 有的对现 实不满 , 予以猛烈抨击 , 以至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 有 的要求进取 而被拒纳 , 便心灰意冷 消极遁世 ; 有的恃才傲物 而狂放不羁 ; 有的因生活遭际而变得孤傲不 群 ; 有的视 名利 如粪土 , 或 醉心艺 术 而与世俗远离 ; ⋯ ⋯凡此 种种 , 无不 与现实的社 会规范发生 尖锐对立 于是 , 具有这样 一 些个性特征 的文 人也就被世俗社 会视为 “狂人” 文 人变成狂人 , 虽 然人数不多 , 但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 朝代中 , 都能找 到一些 , 这就 形成 了 一 种狂 人现象 狂 人现 象既反 映了中国历 史上一般士人阶层 的心态运动 过程 , 但又在很大程 度上 论中国历史上的狂 人现象27 1 超越 了这个范围 , 从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民族心态 的重要 组成部分 在今天日益引起人们重视 的民族心态研究中 , 把它作为一 种历史现象 , 加以总结和讨论 , 是很有意义 的 可惜的是 , 到今 天为止 , 学术界对中国历史上 的 狂人 现象并没有给予 足够的重视 , 虽然有些学者已经注 意到了 “狂” 作为一种人格 , 给中国士人 , 特别是诗人以巨大影响 , 并且 形成了狂捐人格 , 如东方出版 社 1995 年出版的张节末的 《狂与逸—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两种人格》 , 把狂作为中国知识分子 两种 基本人格的一种加以研究 , 上海文艺出版社 1 9 9 9 年出版的叶舒宪的 《阉割与狂 捐》 , 也是把 狂作为一种人格与被阉割的人格相对比 , 来揭示 民族性格中的两种相对立 的现象 。

      但把狂人作整 体研究 , 或是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来研究 的成果 , 现在还 不多见 , 应该说还是一个空白 因此 , 对 狂人现象进行整体研究 , 以揭示这一历史现象产生 的深层背景 , 从而进一步揭示中国知识阶层 的 独特个性 , 乃至整个民族的性格 , 都有重要的意义 一 、 何谓 “狂” 与 “狂 人 ” 狂在中国古代典籍中 , 其意义有三 : 一是如《老 子》所说 :“ 驰骋败猎令人心 发 狂 ” 之 “ 狂 ” 这种 狂有 内在的和外在 的两 种表 现 由于外部条件的刺激 , 思维主体在心理活动中出现 超正常的精神亢 奋 “心 不定 故发狂 ” (魏 源《老子本义》 ) , 心理意识在一种不 正常的不稳定的状态 中运动 , 致使思维者的心理规律出现紊 乱 , 情绪的变化非常明显 一般情况 下 , 这 只表现为内在变化 , 即使诉诸外部行为 , 也不会超 出 正常人的行为标准 当外界刺激一旦突破思维主体在精神上的承受能力 , 使之高度紧张的精神世 界完全崩溃 , 那么 , 思维主体的行为便会随内在 心理的紊乱而 出现异常 , 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见到 的精神病患者 二是如孔子 所说 :“不 得中行而与之 , 必也狂 捐乎?狂者进取 , 捐者有所不为也 ” ( 《论语 · 子路) ) )之 “狂” 。

      这 里的 狂 , 已不只是纯粹的心理意识 , 而是转化成人格表现 它所体现的不仅 仅是行为上 的不合于伦理规范 , 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为思维主体把自己与其他社会个体相区别的思 想上和行为上 的标志 孔子赋予 它的规定 性特征是直 、 肆 、 荡 “直 , 正 见 也 ” ( 《说文 解字》 ) , “肆, 极意敢言 ”,“ 荡 , 无所据 ” (刘宝楠《论语正义》) , 可见 , 孔子所谓狂 , 是敢于直陈正见 , 敢做敢为的行 为表现 这些 行为表现是行为者基 于对社 会 和群体的责任感 , 为维护 国家和社会的 群体利益 而产生 的 , 是行为者要求积极 进取 , 有为于世的反映 如果 “见” 不以礼法为依据 , 则 必会失之 于 “荡” “ 据 , 即 ‘据 于德 ’ 之据 , 无所据 , 则 自放 于礼法 之外 ” (刘 宝楠《论语正 义) } ) , 超出礼法之外 , 毫无所据 , 必 去 “直” 而成 狂妄 由直而狂 , 乃是 孔 子 所谓狂的 根本所 在 因直而能肆 , 肆则能进取 , 肆之极 则为荡 , 荡则狂 妄 在孔子看来 , 真正 的狂者 是勇 于进 取 的 。

      与狂 一起被孔子所称道 的还有捐 “ 捐者守节无为 ”,“捐 者慎守一节 , 虽 不 能进取 , 亦 自不 为不善 (刘宝楠《论语正 义) ) ) 即所谓 独善其身者 他们虽不 能 补社会之 偏 , 但能在乱世 中保 持气节而不被世俗所污 捐介中正 , 洁身自好 , 保己之德 , 正己之心 , 其实是狂的另 一 种 表 现 孟子对 狂 的解释 是 :“ 其志 哆哆然 , 日古之人! 古之人!夷考其行 而不掩焉 者也 ( ( ( 孟子 · 尽心 下》)赵岐 注日 :“ 哆哆 , 志 大言大也 , 重言古之人 , 欲慕之也 夷 , 平 也 考察其行 不 能掩其 言 , 是其狂 也 (焦 循《孟子正 义) } ) 朱熹也认为 , “狂 者 , 志极高而行不掩 (朱熹《四书章句 集 注) ) )由于狂者怀有一种阔大的抱负 , 所以其出言便要超出一般社会个体的接受能力 和认识水 平 之上 他们思慕古圣先贤 , 欲以古圣贤自比 , 但其行为却往 往与其言不 相符 , 言大而 行小 , 故 显 出其狂妄 这 虽然超出了孔子 狂而直的特 征 , 但其慕古人之高风 亮节并 因以自况 , 也是勇 于进 272 齐餐文化 研究 总第六辑 20 07 取的一种表现 。

      三是如王夫之之所谓狂 在王夫之那里 , 狂是与圣相对照的 “所念者特 未定矣 , 之于 圣 之 域乎?之于狂之径乎?克念而奚即人 于圣?故必 目言其所念者伊阿?而后 圣 狂之分以决 王夫 之的圣与狂指的是两种思想境界 , 二者的区别在于 “ 念 ” 所谓念者 ,“ 意动而生心者也 ” (王夫 之《尚书引义 · 多方) ) ) , 即思维主体的各种欲望 和思想意识 这 些欲望和意识必须被控制在一定 的范围之内 , 必须使之合乎一定的社会规范和伦理要求 思维主体对这种 “ 念 ” 的态度不同而行 为表现亦不同 , 念者人于圣 , 阁念者人于狂 狂者 , 就是毫无 限制地任 “念” 扩张 , 不加任何约 束 他不能坚定 自我与社会共同的伦理信念 , 而去任意对古已有之的共 同信仰和道德规范加以指 责和违反 , 其念不能专一 , 并且自以为是 , 有意识地 超 出社会共同规范的 限制 “ 乃所谓异端者 , 诡天地之经 , 叛先王 之宪 , 离析 《六 经》之 微言 , 以诬 心性而 毁大义者也 (王夫之《读通 鉴 论) ) ) 这种 “ 异端者 ”, 正在于对先圣先贤的言论和礼法提出质疑 而不使 自己局 限 于已有的思维框 架之中 , 能够按照自我的思维模式去审视这个被赞誉被称颂的世界 , 重新认识 自我在这个世界上 本有和应有的地位 。

      “ 由此言之 , 彼异端者狂 也 , 其自谓圣 而 适得狂者 , 阁念而已矣 (王夫之 《尚书引 义 · 多方} ) )在王夫之的狂之 概念 里 , 更多的是与传统和社会普遍意识相悖的叛逆思想 , 其所有的外部表现 , 全在于内心的妄念 , 其行为的不检 , 言论的易变 , 全应归之于心的易动 如 果说 , 在孔孟那里 , 狂多少 还有被称道的方面 , 而在王夫之 这 里 , 狂则完全被否定了 这种区 别 , 显示 出 了历史上对狂由肯定到否定的思想演变过程 以上是古人对狂之意义 的三种理解 除前者着重于纯粹心理意识的变化而不掺杂社会功利性 因素外 , 后 两者所阐明的则主要是狂者因内在 思维与社会群体正常思维不同而造成的与一般社会 的冲突 这是非狂者在非主观的角度上 对狂者的一种评判 不管是肯定还是 否定 , 他们都是以社 会规范行为标准对狂者作出评价 但假若以狂者自身来看 , 所有的狂都是思维主体在 自觉或不自 觉中把 自我个性突出出来 , 使自身非常鲜明地 超越于社会群体之外 , 形成了超社会的个体人 格 这种狂者与一般社会的对立 , 使一般社会的共同伦理要求和 社会规范成为狂者破坏的主要目标 , 他们对已为整个社会群体所普遍接受和遵奉的社会规范提 出质疑 , 并以自己的行为予以撞击 。

      当 然 , 在狂人中这种批判精神有的表现 明显 , 有的表现隐约 , 从而呈 现一种扑朔迷离的复杂状态 今人对狂 的解释建立在现代心理科学发展的基础上 , 更为科学和准确 现代心理学家称狂人 现象为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 , 其主要特征 是 “ 时常做出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 ” ¹ 这种 反社会 型人格障碍一般又被称为 “ 精神病态 ” 但按默比乌斯的解释应是 “ 正常人的 一种疯病 , 变异 , 是正常人的不 正常 ”º 所谓正常 , 是指 狂 人们—即反 社会型人格障碍者—的思维意识并非 是错乱的 , 而是正常的 , 他们都有各自的认识社会的标准 、 生 活准则和思想追求及正常的行为方 式 , 而且其中大部分狂人都有一般人所常有的有为于社会的功利要求和价值观 念 但是 , 由于他 们的理想要求在现实社会往往得不到满足或在现实社会中受到挫伤 , 因而在行为方式上便有意识 地突破现实社会的规范 , 使自身与社会相对立 , 与群体相脱离 , 着意表现自我人格 , 突出 自我个 性 如 果与整个社会的一般伦理 规范相比较 , 这就具有了 “不正 常” 的特点 正因为这 种所谓 的 不 正常 , 才使他们自身具有了特殊价值 。

      如果 消除了这种 不正常 , 那么他们作为狂人的价值也就 消失 了 综观中国历史上 的狂人现象 , 狂人 的 “不 正常 ” , 亦即 “不符合社会 要求 的行 为 ”, 主要 表现 陈仲庚 、 张雨新 : 《人格心理学》 , 辽宁人民 出版社 , 198 6年版 , 第 42 2 页 陈仲庚 、 张雨祈 : 《人格心理学》 , 辽宁人民出版社 , 1986年版 , 第 4 2 4 页 ¹ º 论中国 历史上的狂人现象 2 73 在如下几个方面 : (一)以精神病患者的行为表现逃避社会制裁 , 保全自身 ; (二)远离社会 , 放 任自然 , 洁身自好 , 隐逸不出 ; (三) 在 “ 如欲平治天 下 , 舍。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