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门公共卫生应急工作分享.ppt
98页澳門公共衛生應急工作分享,衛生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 湯家耀醫生 2010年4月15日,提綱,澳門CDC簡介 預防應對流感大流行情況 應急建設未來展望,澳門CDC簡介,,2001年10月,組織,直接隸屬衛生局局長 下設 五部:傳染病防制暨疾病監測部、慢性病防制暨健康促進部、環境及食物衛生部、職業健康部、衛生計劃部 一中心:結核病防治中心 一工作組:病媒控制工作組 派駐於各區衛生中心的六個社區衛生工作組 公共衛生委員會由全體衛生監督、各分部和專科防治單位負責人組成,就所有重大公共衛生問題進行研討,根據衛生信息,作出決策、建議或指引,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技術單位)組織圖,,,使命,執行衛生局促進及保障健康、預防疾病的職能,專責統籌群體水平的疾病防制工作,職能,監測及研究本澳重點健康問題,尤其是傳染病、慢性非傳染病、職業有關疾病、傷害等,以及重點健康影響因素之情況 與有權限的國際機構,其他國家或地區相關部門建立資訊網絡,交換疾病控制訊息 及時向衛生行政機關、衛生服務機構、衛生專業人員、大眾傳播媒介及公眾發布可靠的健康資訊,職能,為預防和控制重點健康問題,研究、擬定和建議衛生政策、法規和標準 為預防和控制重點健康問題,制定疾病防制計劃、方案和指引,推動並參與落實該等計劃和方案,並評價其成效 訂定及推行防疫接種計劃和疾病根治計劃,職能,協調及推行環境、食物、職業、學校等的衛生監察工作 領導、支援及推行健康教育工作 制訂策略、支援及推行結核病防治工作,職能,推行動物病媒控制工作 保證落實國際衛生有關工作 促進對公共衛生方面的重大或緊急情況的調查和處理,尤其是傳染病暴發、環境或食物污染事件等,優先工作領域,傳染病防制 健康促進 食品安全,公共衛生人員隊伍,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現有人員共142人 公共衛生專科醫生9人 公共衛生高級技術員/技術員17人 公共衛生專科護士1人 衛生檢查員/技術輔導員55人,預防應對流感大流行情況,2008年終面積為29.2平方公里 亞熱帶氣候 自然災害:颱風,,脆弱性因素,人口 環境 行為 衛生系統,澳門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 2008年終居住人口估計為549200人,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8808人,2008年入境旅客 2300萬人次,=65歲人口7.2% 依賴指數25.1 老化指數56.2,應對能力有限,應對能力 早期發現 迅速回應 儲備能力,客觀原因 規模和 資源限制,主觀原因 缺乏經驗 知識技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重大傳染病疫情 群體性不明原因疾病 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 其他 動物疫情 產品問題 環境污染 ……,2001年登革熱暴發,病例的空間分布,廣東七市非典首例發病情況,11.16 幹部,12.10 廚師,,,,,,,,,12.26 廚師,12.21 工人,01.02 幹部,01.15 職員,01.17 商人,兩岸四地SARS個案統計 (2002.11.01~2003.07.31),2003年11月開始史無前例的禽流感暴發……,,打斷傳播環節,行政長官2005年4月7日批示,設立流感大流行預防應變統籌小組 社會文化司司長協調 衛生局、民政總署、新聞局、教育暨青年局、治安警察局、消防局、社會工作局、旅遊局組成,策略,目標,,,,,,,,,,北美早期事件,2009年3月中旬,墨西哥流感監測系統發現季節性流感高峰期後流感樣疾病和肺炎病例的不尋常增加,並有死亡病例 4月中旬,墨西哥發現一個小社區流感樣疾病暴發和多個進展迅速的嚴重肺炎群集 4月15-17日,美國疾控中心在首兩個病例檢出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 4月23日,美國加州和得州確診病例增至七例;加拿大協助墨西哥在多個病例檢出同一新甲型H1N1流感病毒 4月24日,墨西哥宣布20人死於新型流感,首都所有學校停課,所有公眾聚集活動暫停 4月25日,美國紐約報告學校暴發 4月27日,墨西哥全國32州報告病例,10州報告死亡病例;加拿大確診首個病例,,,,,,,“四重組病毒”,世衛應對,4月17日,要求墨西哥核實傳媒有關非典型肺炎病例的報道 4月24日,將美國和墨西哥確診新型流感病例的報告作為可能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向成員國通報 4月26日,宣告新型流感疫情構成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4月27日,將全球流感大流行預警級別由3級提升至4級 4月29日,將全球流感大流行預警級別由4級提升至5級 5月5日,向區域辦事處和72個國家發送抗病毒藥物 6月11日,將全球流感大流行預警級別由5級提升至6級,宣告2009年流感大流行已經開始,4月25日周六上午 澳門收到通報 即開始應對,豬流感vs“非典”,當前新型流感疫情發展的可能結局,北美新型 流感暴發,*表示發病/發生日期,否則為確診日期,各大洲人口死亡率,各大洲差異大 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處於相近的高水平,歐洲和亞洲處於較低水平,但增長迅速 如亞洲將經歷與南美洲完全相同的情況,預期將有逾 33500人死亡,Countries with 5 deaths not included,Countries with 5 deaths not included,各國人口死亡率 (1/100萬),各國差異大 全球最高為阿根庭(15.3)、拉脫維亞(12.4)、加拿大(12.2) 亞太區最高為以色列(11.3)、阿曼(10.5)、蒙古(9.7),澳門疫情特點,指標性事件按正常的邏輯順序出現,沒有倒錯現象 事件之間的間隔看來比較合理,沒有特別長或特別短的情況 輸入疫情和本地疫情相對較遲出現,但出現後發展相對較快 因學校停課,暴發首先不在學校而在托兒所出現,規模也較小,中國疫情統計(2010年3月),澳門疫情統計(2010年3月12日),確診病例:3597人(2009年9月起病例多按臨床診斷治療不作檢驗) 肺炎:17人 使用呼吸機病例:4人 死亡:2人 人口死亡率暫為3.7/100萬,致死因素,死亡病例,40歲女性,除乙肝病毒攜帶外無先存健康問題,8月10日發病,9月2日死於病毒性肺炎及多器官衰竭 72歲男性,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及佝僂病後遺胸廓變形,10月6日發病,10月17日死於病毒性肺炎及多器官衰竭,澳門疫情階段,外部威脅階段(4月25日~6月23日) 本地疫情階段(6月23日~) 散發(6月下旬~7月中) 有限傳播(7月中~8月上旬) 持續傳播(8月上旬~) 廣泛傳播(未出現),外部威脅階段防控工作,四道防線 口岸 學校 醫療機構 社區和個人,口岸措施評價,疫情較遲抵澳,主要的因素是國際旅客的來源、數量、留澳性質和期間等,次要的因素包括居民改變旅遊安排、居民在外地和本地的個人衛生行為等,並非口岸測溫和健康申報的效果 基於首個輸入病例在6月18日截獲,而首個本土病例於6月23日出現,推論口岸措施將本地疫情出現的時間推遲了約三天 在口岸截獲一定數量的病例,提示口岸措施除推遲本地疫情發生時間外,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減低本地疫情的強度,散發和有限傳播階段防控工作,防控目標 早期盡可能打斷疾病的傳播 隨疫情進展,將應對重點由預防傳入轉移到社區控制,以及採取阻延和紓緩措施,重大舉措 6月8日成立流感應變協調中心 6月23日將澳門流感大流行預警級別提升至VI級藍色,適用傳染病防治法規定的特別措施 對早期病例,盡力做好病例隔離治療和接觸者醫學觀察工作 6月25日宣布全澳中小學幼稚園停辦夏令班 制定和發布學生活動和社會活動指引 逐步實施防控工作重點轉移,主席/ 副主席,聯絡官,決策會議 (部門代表),新聞官,安全官,聯絡 中心,熱線 中心,情報計劃部,行動部,後勤部,財政部,,,,,,,,,,,,,,,秘書長,,2009年6月8日行政長官批示 成立流感應變協調中心,評價,疫情進入後發展迅速,很快深入社區,可能打斷傳播的階段稍縱即逝──這與澳門疫情主要經由東南亞國家尤其是菲律賓、泰國輸入的情況有很大的關係 6月25日宣布停辦夏令班以來,確診病例中逾半是學生,顯示全面停課措施時機比較適當,有效避免了早期學校暴發和由此導致的疫情迅速擴散,持續傳播階段,8月中旬開始,本地疫情已進入持續傳播階段,呈現下列特點 疾病傳播範圍較廣泛 有輸出病例 因流感就診人數明顯增加 許多輕症病例發生使醫療和檢驗部門受到壓力,6月本地疫情出現後,7、8月因夏令班停辦和暑假,疫情發展似有延遲 9月學校開課後,學校暴發和整體流感樣疾病就診人數迅速增加,約3周到頂,然後回落 按其他地區的經驗,在學校高峰之後,應預期高危和重症病例將會陸續出現,防控措施,採取加強學校預防、應對性分級停課等措施,控制學校疫情 啟動醫院急診室流感分流安排和各衛生中心流感門診,並支援鏡湖醫院的流感診治服務,保證對所有病者的適當診治,評價,學校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學校人群健康和學校教學活動兩方面均未產生嚴重影響 病例診治情況較理想,治癒率較高,重症和死亡率較低,兩種可能出現的發展形勢,,,第一波,第二波,1918年大流行第一波和第二波,風險評估,美國疫情估計,期間:2009年4月1日至2010年2月13日 發病人數:5900萬(4200萬~8600萬) 死亡人數:12000(8520~17620),,如澳門將經歷與美國相同的情況,大流行應對工作框架(WHO),應對大流行高峰,衛生防線-個人衛生行為 免疫防線- 季節性流感疫苗 H1N1(“豬流感”)疫苗 肺炎鏈球菌疫苗 醫療防線-診治大量和重症病人的系統,第一階段2009年11月23日開始,第二階段2010年1月1日開始,接種進展(2010年3月15日),共逾11萬人次接種 醫務人員疫苗接種覆蓋率~30% 學生~40% 老人~30% 青中壯年人~10%,回歸常態管理的建議,流感應變協調中心可中止運作 持續監測全球和本澳流感疫情,隨時調整防控策略 持續做好健康教育工作,鞏固個人、家庭、機構和社區的衛生防線 持續保證流感大流行疫苗接種工作,於秋冬季適時開展新的季節性流感疫苗接種,鞏固免疫防線 醫院和衛生中心診治工作應回歸常態,檢討及完善藥物和其他醫療供應儲備,持續保證對流感病人尤其是重症病人的適當診治,鞏固醫療防線,應急建設未來展望,2009-2010能力建設規劃,國際衛生條例(2005) 一案三制 風險管理,國際衛生條例(2005)要求重點,國家歸口單位 核實、評估和報告 公共衛生應對 核心能力 監測及應對 指定入境口岸 國家法例,法制,體制,機制,預案,政策,法律,組織,能力,社區,網絡,預案,演練,對外溝通合作網絡,國家中央衛生行政和公共衛生機構 包括國家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 鄰近省市衛生行政和公共衛生機構 世界衛生組織 其他國家地區,內地香港澳門嚴重傳染病聯合防控演練(長城演練2008),基本工作流程,風險評估 危害識別 風險分類 薄弱環節界定 …… 預案建設 機制建設 人員隊伍建設,基本評估,新出現的及或非常嚴重的傳染病,如天花、SARS、人感染新亞型流感、鼠疫、肺炭疽、病毒性出血熱等 較嚴重的急性傳染病的大規模暴發,如登革熱、流行性腦膜炎、重症腸病毒感染等 嚴重的群集性不明原因疾病 嚴重的化學中毒 對人類健康構成嚴重威脅的動物疫情、食品污染、環境污染 生物、化學、核放射恐怖襲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