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2.ppt
17页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实验器材,4.实验步骤,5.数据处理,6. 实验结论,,一、实验目的,1.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学会用打上点的纸带研究物体的运动2.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运动的方法3.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二、实验仪器,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复写纸片;低压交流电源;小车;细绳;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刻度尺;钩码;导线,注意:区分电火花打点计时器----交流电压220V,三.实验设计,,,实验原理示意图,,四、实验原理,1.了解打点计时器.,(1)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它每隔0.02s打一个点(由于电源频率是50Hz)2) 纸带上的点表示了相应运动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研究纸带上所打点的间隔,就可以了解物体运动的情况五.实验注意点,1.固定打点计时器时应让限位孔处在长木板的中央位置 2.滑轮不能过高,细绳应与木板平行. 3.小车应由靠近打点计时器处开始释放,在撞击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防止小车从板上掉下来 4.先接通电源,后让纸带运动 5.打点结束后立即关闭电源六、实验步骤,1.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再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固定打点计时器在长木板上,连接好电路。
2.把细绳栓在小车上,细绳跨过滑轮,并在细绳的另一端挂上合适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它的一端固定在小车后面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后,放开小车,打出一条纸带,取下纸带,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4.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舍掉开头的比较密集的点,确定计数始点,表明计数点,测量两点间的距离,并把测量结果填入表中,用逐差法求出加速度的值,最后求其平均值,做v-t图象,求得直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1、由纸带判断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如图所示,0、1、2……为时间间隔相等的各计数点,S1、S2、S3……为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距离,若△S= S2-S1=……=C(常数),即若两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里的位移之差为恒量,则与纸带相连的物体的运动为匀变速运动七、纸带处理,△S =aT2,,2、由纸带求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法:,(3)用“逐差法”求加速度根据S4-S1= S5-S2= S6-S3=3aT2(T为相邻两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2)用v-t图象法:即先求出每个点的瞬时速度, 后做出v-t图,图线的斜率即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1)求平均值法例题:小车牵引纸带沿斜面下滑,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如下。
已知打点周期为0.02 s根据纸带提供的数据填写表格并求出平均加速度,作出v-t图象1.45×10-1,2.45×10-1,3.55×10-1,4.55×10-1,5.60×10-1,6.65×10-1,平均加速度,(1)平均值法,(2)用图像法求加速度,求斜率,小车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小车的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变的3)用“逐差法”求加速度.,注:在以后做题目的时候,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就用逐差法例1. 研究小车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将打点计时器接到频率为50 Hz的交流电源上,实验时得到一条纸带每隔5个时间间隔作为一个计时点测量时发现B点已模糊不清,于是他测得AC长为14.56 cm ,CD长为11.15cm ,DE长为13.73 cm ,则打C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大小为________m/s, 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m/s2 , AB的距离应为 cm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5.99,2.58,0.986,例题2:一条如图所示的纸带,按时间顺序取0、1、2、3、4、5、6都为共7个记数点0到6每相邻两记数点间各有四个打印点未画出,测得相邻计数点的距离依次为S1=1.40cm,S2=1.90cm,S3=2.38cm,S4=2.88cm,S5=3.39cm,S6=3.87cm。
1)在计时器打出点1、2、3、4、5时,小车的速度分别为: V1= m/s,V2= m/s,V3= m/s, V4= m/s,V5= m/s.,(2)求出小车的加速度a= m/s2.,0.165,0.214,0.263,0.314,0.363,0.4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