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亚夫军细柳》优秀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docx
6页《周亚夫军细柳》优秀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23* 周亚夫军细柳 1.了解有关司马迁及其作品《史记》的文学常识 2.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识记涉及古代礼仪的字词 3.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周亚夫表现出的忠于职守的精神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义,识记涉及古代礼仪的字词 2.学习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手法 1.学习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2.学习周亚夫忠于职守的精神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请大家看大屏幕: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劲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教师讲解:这首五言律诗描写了一位将军打猎的情景诗中对涉猎将军的英姿作了形象、逼真的描写,热情地歌颂了将军的豪迈气概,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远大的政治抱负这里面的将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主人公——周亚夫。
通过讲述他在细柳营的故事,体会他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 2.本文的作者是司马迁,谁可以给大家介绍一下司马迁? 看大屏幕:《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谁知道西汉“七王之乱”是怎么回事? 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吴楚“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国王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吴王刘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刘濞蓄谋叛乱为时已久这场叛乱的导火线是: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趁机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刘濞就乘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淄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吴王濞起兵广陵(今江苏扬州),有众二十余万,还兼领楚国兵他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吴楚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三十六将军往击吴楚,派郦寄击赵,栾布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窦婴驻屯荥阳,监齐、赵兵曾经做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建议景帝杀晁错,恢复王国故土,以换取七国罢兵。
景帝在变起仓促的情况下接受了这一建议,处死晁错暂时居于优势的吴王濞认为自己已经取得了“东帝”的地位,拒不受诏,战事继续进行 在吴楚军向西攻取洛阳的道路中,景帝弟刘武的封国梁国横亘其间吴楚军破梁军于梁国南面的棘壁(今河南永城西北)当时周亚夫率汉军屯于梁国以北的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他不救梁国之急,而以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在今江苏洪泽境),截断吴楚军的粮道,使其陷入困境吴军多是步兵,利于险阻;汉军多是车骑,利于平地战事在淮北平地进行,吴军居于不利地位梁国又坚守睢阳(今河南商丘南),吴军无法越过吴军北至下邑(今安徽砀山境)周亚夫军营求战结果吴军一败涂地,士卒多饥死叛散周亚夫派精兵追击,吴王濞率败卒数千遁走,退保长江以南的丹徒(今江苏镇江)汉遣人策动吴军中的东越人反吴东越人杀吴王濞楚王戊也军败自杀吴楚叛乱起于正月,三月即告结束 在齐地,胶西等王国兵围临淄,三月不下汉将栾布率军进逼,胶西、胶东、淄川、济南诸王或自杀,或伏诛齐王将闾为汉城守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与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在赵地,赵王遂撤兵坚守邯郸,郦寄攻之不下。
匈奴人知道吴楚兵败,也不肯入汉边助赵栾布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共同引水灌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遂自杀 吴楚七国之乱在三个月内全部平息,同姓诸侯王的势力受到致命打击景帝趁势收夺各诸侯国的支郡,边郡归朝廷所有,同时取消了王国自行任命官吏和征收赋税的特权,削减了王国的属官,王国的丞相改称为相,国相还负有监察王的使命,规定诸侯王不得治理民政,只能“衣食租税”,即按朝廷规定的数额收取该国的租税作为俸禄,王国的地位已与汉郡无异 七国之乱的平定和诸侯王权力的削弱,沉重地打击了分裂割据势力,在制度上,基本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时所产生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七国之乱的平定,巩固了削藩政策的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汉高祖分封子弟为大国所引起的矛盾,并为汉武帝以“推恩策”(见推恩令)进一步解决王国问题,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顺畅朗读 1.老师范读全文 2.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自读,同桌间互相矫正读音 4.齐读全文 三、对照注释读译 1.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边读句子边初步了解课文意思,将有疑难的地方做上记号。
2.请一位同学口头翻译全文其他学生注意他翻译过程中是否有不会的地方,做上记号,各自考虑怎样翻译比较恰当 3.学生和老师共同矫正 4.质疑解难 针对各个小组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有关字句含义理解的典型性疑难问题,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或老师解答 如:军——军细柳(驻军) 上自劳军(军队) 至霸上及棘门军(军营) 使——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派)(使臣) 为——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作为) 天子为动(被) 四、把握结构 1.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齐读全文,概括每一段的内容 2.结构: (1)先点明背景,交代因边关吃紧,周亚夫等将士奉命备战戍边 (2)中心段,集中地表现周亚夫的性格特点 (3)借文帝之口,赞扬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 五、布置作业 1.熟读全文 2.思考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3* 周亚夫军细柳 第二课时 一、检查朗读 1.针对上一课的教学重点,检查学生朗读理解的情况 2.提问学生注释及基础知识。
二、分析人物形象 1.朗读课文后,学生畅谈对文中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老师可适当补充关于人物史料的介绍) 明确:周亚夫,西汉著名的军事家,绛侯周勃的儿子先为河内守,因其兄绛侯胜之有罪,以贤封为条侯,续绛侯后历仕文帝、景帝两朝,曾任河内郡太守、中尉、太尉、丞相等职以善于将兵、直言持正著称后因得罪景帝下狱,绝食而死本文即是记载他为河内守驻军细柳时的一段事迹汉文帝亲自劳军,到了霸上和棘门军营,可以长驱直入,将军及官兵骑马相送而到了细柳军营,军容威严,号令如山,即使是皇上驾到,也不准入营作者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将军形象周亚夫这种敬业精神是西汉朝廷之大幸,是安内攘外、拯救国家的精神支柱,的确值得敬佩细柳”也成了后人诗文中形容军中常备不懈、军纪森严的常用典故 周亚夫虽然严谨有方,但营门挡驾,毕竟令当时的人们吃惊不小有的认为周亚夫吃了豹子胆,太目无君主;也有人为周亚夫担忧所幸文帝比较开明,深知周亚夫从严治军的一片苦心,不仅没有责罚他,反倒倍加称赞,誉为“真将军”,其后更“拜亚夫为中尉”,具体负责京师长安的卫戍事务,甚至在临终时还特意嘱咐太子:“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可见,文帝是一位圣明的君主,他对刘礼、徐厉两位将军在工作上玩忽职守,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而对周亚夫兢兢业业、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表示赞扬 2.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教师点拨,学生充分交流,了解哪些地方用了侧面描写、哪些地方用了正面描写应从军士戒备、军纪严明、军令畅达以及周亚夫的所言所行等几方面回答 三、理解对比的写法 指导学生认识文中人物刻画个性鲜明,主要因为采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请学生找出文中具体运用对比手法的语句 明确:本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的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借助对比衬托的手法,鲜明地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具体表现为: 1.文中先写文帝在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与后面写文帝在细柳军营遇到的情况对比与霸上和棘门军的将士不同,细柳军中士卒常备不懈、严阵以待文帝在军营中两次“不得入”,并被守营门的官兵告知“军中不得驱驰”于是文帝按辔徐行由此可见,周亚夫治军有方,令行禁止文帝在霸上和棘门军营时,众将士受宠若惊,极力讨好文帝。
而周亚夫却“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相比之下更显出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 2.文中结尾借文帝之口将霸上、棘门军与周亚夫再作对比,称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称赞周亚夫是“真将军” 四、探究现实意义 1.《周亚夫军细柳》对管理者的启示 举例:北方匈奴侵犯边境,周亚夫被任命为将军,率军驻扎在细柳(今陕西咸阳附近)汉文帝曾经到营地视察周亚夫部队戒备森严,军纪严明,周亚夫自己戎装相见,并下令皇帝的马车也得遵循军规,不得疾驰,与其他军营的松懈、混乱形成鲜明对比正是凭借这支治理有方的军队,周亚夫后来一举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终成一代名将 军队治理情况与战绩息息相关,同样企业现场管理水平也是与生产绩效密切联系的现场管理不仅仅是纪律严明这么简单,但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做基础,不论是5S、看板管理,还是JIT精益生产,再先进的管理方法都是无法有效施行的汉文帝视察三军、周亚夫戎装检阅,无不反映了领导对现场的重视劳动纪律稽查中出现的问题也集中反映公司领导干部没能深入到业务的每个细节和生产现场厂长、科长经常到一线,主动发现问题,现场纪律就不会这么差;厂长、科长熟悉制度、流程,明确地知道每一个岗位怎么干是对的,下属就不敢犯错。
领导一糊涂,下面肯定混乱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周亚夫精神的现实意义 例如:当今时代,每一位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甚至工程设计师、一线工人等他们的工作岗位就是一道“防线”,只要发扬周亚夫的这种敬业精神,恪尽职守,敬业乐业,我们的事业终会取得辉煌的成就 新时期也不乏周亚夫式的人物无论是在领导岗位上的孔繁森、郑培民、谷文昌,还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李素丽、张秉贵、徐虎,以及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周亚夫”,他们忧国忧民,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五、布置作业 军容严整军纪严明军礼严谨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