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docx
19页中 国 文 学 史 复 习 重 点填 空 题1 关汉卿《窦娥冤》 、王实普《西厢记》 、白朴《梧桐雨》 、马致远《汉宫秋》被誉为元剧“四大家”2 马致远杂剧代表作《汉宫秋》 “曲状元” ——马致远3 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造,纪君祥与《赵氏孤儿》4 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尚仲贤《柳毅传书》5 山东作家群的杂剧创作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与康进之《梁山泊黑旋风负荆》堪称元水浒戏双璧《梁山泊黑旋风负荆》 (简称《李逵负荆》 ) (《黑旋风双献功》简名《双献功》 ,又作《双献头》 ) 6 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山西作家群居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地区) ,兼及太原、大同等石君宝《秋胡戏妻》7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元破南宋后,杂剧向以杭州为中心的南方戏剧圈转移8 郑光祖《倩女离魂》9 南戏《琵琶记》是戏曲创作的殿军,传奇的开山之祖代表南戏最高艺术成就—元末高明《琵琶记》10 元 “四大南戏”:《荆钗记》 、 《白兔记》 、 《拜月亭记》 、 《杀狗记》 宣扬道德教化11.睢景臣,字景贤代表作 〔般涉调 ·哨遍〕 《高祖还乡》套数,此曲在我国文学史上获得了很高的声誉12“元诗四大家”: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
13《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14 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 ,以比拟“初唐四杰” 刘基作品中的寓言故事颇有特点, 《郁离子》便是刘基在元末弃官归田后所著的一部寓言散文集15 前七子与后七子的代表(举 2 例)前七子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后七子: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了复古的大旗,其成员除李、王外,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后七子中以王世贞声望最显,影响最大5 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6 徐渭作为明杂剧的代表作家,汤显祖作为明传奇的代表作家 《南词叙录》一书,一般认为是徐渭所作,这是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明初戏文的专著2《水浒传》是一部英雄传奇体小说的典范,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神态各异的英雄形象,并将性格相近的一类人物写得各各不同16 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在戏剧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17《 牡丹亭》蓝本应是《杜丽娘慕色还魂》话本; 18.汤显祖作的第一本完整的传奇—《紫钗记》 。
临川四梦” 中的另外三部戏;《紫钗记》 、 《南柯记》 、 《邯郸记》19《 金瓶梅》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20 “三言”的编者冯梦龙, “二拍”的编著者凌蒙初第三章 清初白话小说清 初 各 类 小 说 中 , 数 量 最 多 的 是 才 子 佳 人 小 说 第八章 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1 李汝珍的《镜花缘》2 弹词中最优秀的作品首推《再生缘》 作者:陈端生名词解释:1“曲状元”——马致远,号东篱,元剧代表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称“元曲四大家” ,他是元贞书会的中坚人物,他的词曲“典雅清丽,如朝阳鸣凤,有振鹿长鸣,万马皆音”之意马致远在元代梨园名声很大,有“曲状元”之称2 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折是音乐单位,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四折也就是四大套曲子,可选用四种不同的宫调楔子的篇幅较短,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也可放在折与折之间,起过渡承接作用。
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在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他角色都不唱,只有宾白,这是从诸宫调里由女演员或男演员一作独唱的形式转化来的3 散曲——在元代,散曲一般称为乐府或词,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基本形式小令是单支的曲子,又叫“叶儿” ,按不同的宫调曲牌创作,曲调不同,字数和句式也不一样套数又称套曲,由两支以上同宫调曲牌的曲子联缀而成,曲牌间的联系有一定的顺序,曲词须一韵到底,结尾时有“煞调”或“尾声” 作为一种起源于民间新声音乐文学,散曲具有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的恃点, “文而不文,俗而不俗” ,成为当时极为流行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4 南戏——南戏又称南曲戏文,原来是一种地方剧种,因为它流行于浙江温州(温州古名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诸宫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以及元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元灭南宋统一全国并未使南戏消亡,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步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它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分唱或合唱,一部戏没有固定的场次限制,每出戏也不要求通押一韵,也不限用同一宫调中的曲牌。
因此,与杂剧相比,它要灵活得多南戏在体制上较为自由,曲牌运用比较随便,剧本常以人物上场、下场分为若干段落,每一段落即为一场表演不拘一恪,各类角色均可歌唱戏剧结构的时空辕换相当灵活5 元末最具艺术个性的诗人——杨维桢“铁崖体”一)认为诗是个人情性的表现,主张艺术创作个性化,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象的奇特不凡二)乐府诗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1.多咏史、拟古之作2.融汇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杜甫、李贺等的长处,以气势雄健的奇思幻想突破元中期诗歌甜熟平稳的畦径,如《鸿门会》 三) “铁崖体” 雄奇飞动、充满力度感,风格基本属李白、李贺一路,独创性不鲜明;有时一味求奇,诡异晦涩6“历史演义”—— 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7 台阁体------文学的发展步入了一个低潮期,在文坛占主导地位的是“台阁体” 1.台阁主要指当时内阁与翰林院,又称 “馆阁”;2.台阁体指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为代表的文学创作风格3.台阁体诗文内容多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颂圣德,歌太平”(杨溥《东里诗集序》 ) ,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8 明初传奇:“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 ,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9“沈汤之争” 一方面是以沈 为领头人的吴曲学家群体的产生,另一方面是以汤显祖为楷模的“至情派”剧作家风格的融聚,这两大戏剧流派的形成与竞争,是明代后期传奇繁荣的重大标志,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大盛事沈汤之争” 1.沈璟、吕玉绳将《牡丹亭》改编成 《同梦记》 , “沈汤之争”由此而生2.沈璟:江苏昆曲音律;汤显祖:江西受到海盐腔影响的宜黄腔音律3.沈剧思想倾向偏于保守,封建伦理道德气息浓厚:这是其曲论主张的基本出发点4.“本色论” ,强调语言通俗自然然除《义侠记》等外,本人没真正做到本色化5.“声律论” 是沈曲论中影响最大的方面,也是其一贯主张:强调声律,甚至不惜因律害意,连沈自己也难做到字字妥帖10 世情小说——一.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 》 )为主要特点的小说。
二.小说涉及世情,可溯源到魏晋以前→但晚明“ 世情书”概念主要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一类小说→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起,一般用世情小说(或称人情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三.《金瓶梅》常被看作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四.明清世情小说内容或着重写情爱婚姻,或主要叙家庭纠纷,或广阔地描绘社会生活,或专注于讥刺儒林、官场、青楼第 三 卷1 王 实 普 《西厢记》中相互制约的两组矛盾:(一)老夫人方和莺莺、张生、红娘方的矛盾,即封建势力和礼教叛逆者的矛盾二)莺莺、张生、红娘间性格的矛盾三)两组矛盾形成了一主一辅两条线索它们相互制约,起伏交错,推动着情节的发展2 莺莺、张生两个人物形象(一)崔莺莺:1.对爱情炽热地追求,始终把 “情”摆在最重要位置上,对张生的爱纯洁透明,是一个赤诚追求爱情,大胆反抗封建传统的女性形象2. 长期受到礼教的熏陶,性格热情又冷静,聪明而狡狯二)张生:1.去掉功名利禄的庸俗及在封建家长面前的怯懦,突出对爱情执著诚挚的追求,是一个“志诚种” 2.大胆追求爱情而又鲁莽痴迂3 白朴《梧桐雨》梧桐夜雨的意蕴(一)写李杨爱情生活和政治遭遇的历史剧1.白居易《长恨歌》→唐宋坊间出现 《杨太真外传》 、 《玄宗遗录》 等→金元易代之际,关汉卿《哭香囊》 ,庾天锡《华清宫》 、 《霓裳怨》 ,岳伯川《梦断杨妃》 ,王伯成《天宝遗事》 ,都已亡佚。
3.可能在“秋雨梧桐叶落时”含凄清幽怨意蕴的创作氛围中受启迪4.中唐以来同题作品,或重同情爱情;或偏于讽喻耽于享乐,贻误朝政 《梧桐雨》向经历过沧桑巨变的观众,宣示深刻沉痛的人生变幻的题旨二)第四折把梧桐与杨李悲欢离合联系,写李隆基凄楚悲凉的心境三)梧桐本身即包含着伤悼、孤独、寂寞的意蕴;梧桐作为世事变幻的见证,烘托凄怨感受;戏剧冲突生动,笔墨酣畅优美,意境深沉含蓄,抒情性浓重,诗味醇厚4 白朴《墙头马上》的人物形象女主人公李千金:1.对爱情采取主动态度,融合了市井女性敢作敢为的特征2.把婚姻自主看成是人生的权益,更加看重人格的尊严,注重维护理想和人格,敢于无视封建伦理道德,理直气壮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表现出坚毅倔强的个性5 大都作家群的杂剧创造,纪君祥与《赵氏孤儿》1. 具浓郁悲剧色彩的历史剧2.奸臣屠岸贾残暴狠毒与程婴、公孙杵臼等慷慨赴义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尖锐的戏剧冲突,全剧基调惨烈悲壮3.与反元复宋的民族意识和思想情绪吻合;黑暗年代呼唤正义,讴歌为正义而献身的自我牺牲精神,并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乐观精神4.人物形象塑造:在剧情展示和矛盾冲突中塑造具不畏强权,见义勇为,视死如归崇高品格的正面人物形象,如程婴忍辱负重、沉着坚毅、视死如归的性格。
6 河北作家群的杂剧创作,尚仲贤《柳毅传书》1.本自唐传奇《柳毅传》 ,虽有神话色彩,但折射出现实人间社会图景2.揭露夫权束缚造成妇女的悲惨命运3.柳毅至诚书生形象:见义勇为,体现富同情心的传统美德4.文辞本色而秀丽,关目紧凑而热闹,波澜迭起,境界阔大:第二折曲白结合的说唱方式,带有说唱文学向戏曲过渡的痕迹7 山西作家群的杂剧创作:山西作家群居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地区) ,兼及太原、大同等石君宝《秋胡戏妻》故事源自汉刘向《列女传》 ,唐代有《秋胡变文》 1.进一步加工改造,塑造勤劳、善良,具坚贞操守和反抗精神的妇女罗梅英形象2.两场戏剧冲突:(1)反抗李大户的逼婚 (2 )与秋胡斗争3.曲词本色泼辣,与人物思想性格吻合8 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杂剧衰落的原因:(一)体制缺陷:一人主唱形式有说唱文学痕迹,限制发挥;(二)第 4 折多成强弩之末三)南戏体制更优9 郑光祖《倩女离魂》(一)本事出于唐陈玄祐传奇《离魂记》 二)参照元初赵公辅作及有关说唱材料改编而成,张倩女、王文举三)富浪漫色彩的爱情故事女子在礼教下的精神痛苦:1.倩女魂魄代表女性对爱情婚姻的渴望与追求,大胆冲破礼教观念,与心上人私奔。
2.现实中倩女躯体只能承受离愁别恨的熬煎,病体恹恹3.既渴求爱情婚姻,又面对礼教禁锢,是封建时代女性的真实处境4.倩女之魂寄寓挣脱礼教枷锁的女性心态;倩女病躯体现出礼教下女性百般无奈四)词藻俊美,刻划人物细致入微王国维:“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