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宗家法与宋朝制度下.pdf
30页第八讲 “祖宗之法”与宋朝制度 (下) 一、防弊之政:赵宋“祖宗之法”的核心内容一、防弊之政:赵宋“祖宗之法”的核心内容 二、效率与制衡:宋代的官僚制度二、效率与制衡:宋代的官僚制度 三、开放与严密:科举制度的完善三、开放与严密:科举制度的完善 四、四、学校、书院与家塾:教育的发展与普及学校、书院与家塾:教育的发展与普及 五、五、宋代的赋役制度宋代的赋役制度 三、开放与严密: 科举制度的完善 (一)宋代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 (二)新型士人群体的出现 开放与严密 《通志·氏族略》第一: 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 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 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 系……此近古之制,以绳 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贵有常尊、贱有等 威威者也所以人尚谱系之学, 家藏谱系之书 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取士不问家 世,婚姻不问阀阅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 散佚而其学不传 宋代殿试图 三、开放与严密:科举制度的完善 1、宋代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 三级考试 严密化:锁院(“以杜请托”)严密化:锁院(“以杜请托”) 糊名、誊录糊名、誊录 别头试(试官亲戚)别头试(试官亲戚) 三、开放与严密:科举制度的完善 1、宋代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 福州1165, 解试17000余,解额62, 进士52 1174, 20000余, 录取进士42 各地解试,大约“十解一”;各地解试,大约“十解一”; 省试,“约常例,奏名十一而已”。
省试,“约常例,奏名十一而已”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杜荀鹤: 空有篇章传海内, 更无亲族在朝中 朱胜非引“前辈诗”: 惟有糊名公道在, 孤寒宜向此中求 李廌,阳翟人,少以文字见苏子瞻,子 瞻喜之元祐初知举,廌适就试,意在必得 廌以魁多士及考章援程文,大喜,以为廌 无疑,遂以为魁既拆号,怅然出院以诗 送廌归,曰:“平时谩说古战场,过眼终迷 日五色 ——叶梦得《石林诗话》 余与李廌方叔相知久矣,领贡举事而李不余与李廌方叔相知久矣,领贡举事而李不 得第,愧甚,作诗送之得第,愧甚,作诗送之 与君相从非一日,笔势翩翩疑可识;与君相从非一日,笔势翩翩疑可识; 平时谩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平时谩说古战场,过眼终迷日五色 我惭不出君大笑,行止皆天子何责我惭不出君大笑,行止皆天子何责 青袍白紵五千人,知子无怨亦无德青袍白紵五千人,知子无怨亦无德 ——《东坡全集》卷十六 榜下择婿/榜下“捉”婿 今人于榜下择婿,……其间或有意不愿而为贵势豪族拥逼而不得辞者尝有一新后辈少年,有风姿,为贵 族之有势力者所慕,命十数仆拥致其第。
少年欣然而行, 略不辞避 既至,观者如堵须臾有衣 金紫者出,曰:“某惟一女,亦 不至丑陋,愿配君子,可乎?” 少年鞠躬谢曰: “寒微得托迹高 门,固幸,待更归家,试与妻子 商量看如何众皆大笑而散 ——《墨客挥犀》 历代科举取士数额略计历代科举取士数额略计 年数 榜数 取士总数 年均取士 唐 290 266 6603 23(进士) 宋 320 130 正奏名60000+ 340(进士、 诸科) 特奏名50000 元 98 16 1139 (左右榜) 12(进士) 明 277 93 24624 89(进士) 清 268 114 26888 100(进士) 宝祐四年(1256) 录取进士601人 其中官僚出身184人, 平民出身417人 三、开放与严密:科举制度的完善 1、宋代科举制度的主要特点 多次参加省试或殿试的落第举人,达到规定的举多次参加省试或殿试的落第举人,达到规定的举 数和年龄,即另立名籍奏申朝廷,参加殿试,称数和年龄,即另立名籍奏申朝廷,参加殿试,称 ““特奏名特奏名””经过简单考试,授予一定的出身经过简单考试,授予一定的出身。
恩荫恩荫(荫补,任子) “寒畯”的崛起 北宋中期“精英”阶层的领军人物如范仲淹、欧阳修等,是一批新型的士人 这些起自清贫、没有家世背景的知识分子( “寒俊”), 其政治态度、理念追求、文化品格与一般思想倾向,与六朝隋唐 的士族知识分子具有明显的不同他们意气风发,以天下为己任, 是一批具有“综合型”特征,兼擅文章、经术与吏干,且活跃于 政治舞台之上的新型士人 三、开放与严密:科举制度的完善 2、新型士人群体的出现 此后白屋之士,可以平步青云;有权的人,不能把持地位; 都是受此制度之赐所以说,其制度是大可纪念的考试的规 则逐渐加严,亦是助成选举制度的公平的 ——吕思勉《白话中国史》(下) 敢当天下事: 宋代的“士大夫政治”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文化虽然一直占主导地位,但儒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文化虽然一直占主导地位,但儒 学的传承者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在政事活动中起决定性学的传承者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在政事活动中起决定性 的作用,只是到了的作用,只是到了1111世纪前后的北宋时代世纪前后的北宋时代 --陈植锷:--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北宋文化史述论》》 “与士大夫治天下与士大夫治天下”” ——文彦博文彦博 士大夫作为士大夫作为政治主体政治主体在权力世界正式发挥功能。
这在权力世界正式发挥功能这 时出现了君臣双方所共同承认的一个原则,即皇帝时出现了君臣双方所共同承认的一个原则,即皇帝 必须与士大夫“共定必须与士大夫“共定国是国是”这是北宋政治史上一”这是北宋政治史上一 项具有突破性的大原则项具有突破性的大原则 --余英时:--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朱熹的历史世界》》 “内圣外王” 他们虽则终于要发挥 到政治社会的现实问题上 来,而他们的精神,要不 失为含有一种哲理的或纯 学术的意味 “尊王”与“明道”, 遂为他们当时学术之两骨 干 ——钱穆《国史大纲》 三、开放与严密:科举制度的完善 2、新型士人群体的出现 兼擅文章、经术、吏干,知识结构淹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三、开放与严密:科举制度的完善 2、新型士人群体的出现 事实上,政与学兼收并蓄不仅朱熹为然,两宋士大夫几无不如 是政治文化是一个富于弹性的概念,既包括了政治,也涵盖了学 术,更点出了二者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
不但如此,这一概念有超 个人的涵义,可以笼罩士大夫群体所显现的时代风格 ——余英时 四、学校、书院与家塾: 教育的发展与普及 (一)官学教育的主要变化(一)官学教育的主要变化 (二)书院、家塾与蒙学(二)书院、家塾与蒙学 (宋代)今之学官……无国子、太学、四门之别 ——苏颂《议学校法》 四、学校、书院与家塾:教育的发展与普及 1、官学教育的主要变化 宋代官学示意图 四、学校、书院与家塾:教育的发展与普及 1、官学教育的主要变化 《宋史·選舉志三》:凡學皆隶國子監國子生以京朝七品以上子孫為之,初 無定員,後以二百人為額太學生以八品以下子弟若庶人之俊異者為之及三 舍法行,則太學始定置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百人 大观三年, 州县学生167622人 崇宁元年, 太学生 3800人 太学成为新思想的发源地 与政治改革的策动地 如欲化民成俗, 其必由学乎! ——《礼记·学记》 从统治者的角度而言,官办学校乃至科举考试,都是 “一道德”、控制舆论的重点施力之处正因为如此,重 要的学校制度都是由政府而非学校自身颁布的 中国古代的教育致力于研习儒家经典,侧重于传统伦 理观念的灌输,在普及了文化知识、开阔了学者眼界的同 时,又是一种束缚性的教育。
““教化教化”” 三、学校、书院与家塾:教育的发展与普及 1、官学教育的主要变化 四、学校、书院与家塾:教育的发展与普及 1、官学教育的主要变化 “有发头陀寺,无官御史台”有发头陀寺,无官御史台” 南宋书院成为理学群体实现其学术 传统延续性、加强团体凝聚力的活 动中心 岳麓书院 书院 民间教育组织,官方学校的补充形式 对于官学科举持批判态度,提 倡独立于选士、取士的教育理念、 学术思想和人生价值 四、学校、书院与家塾:教育的发展与普及 2、书院、家塾与蒙学 理学家以书院为宣传讲学的 场所,提倡独立于官方需求的教育 理念、学术思想和人生价值 白鹿洞书院揭示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 笃行之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 过 制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 求诸己 白鹿洞书院 四、学校、书院与家塾:教育的发展与普及 2、书院、家塾与蒙学 理想社会秩序,治学目标与方法, 道德修养规范 今年不免聚二三十小秀才,以教书为行户。
——陈亮《答朱熹乙巳春书之一》 民间私学教师(“乡先生”)构成为文化民间私学教师(“乡先生”)构成为文化 与道德观念普及的重要力量与道德观念普及的重要力量 从私学分布的时间、空间及其教学层次和从私学分布的时间、空间及其教学层次和 灵活度来看,显然不是官办的州县学校以及理灵活度来看,显然不是官办的州县学校以及理 学家讲学的书院所能比拟的学家讲学的书院所能比拟的 负担之夫,微乎其微者也,日求升合之粟以活妻儿,尚日那一 二钱,令厥子入学,谓之“学课”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 庆历四年六月戊午条 教育的普及 四、学校、书院与家塾:教育的发展与普及 2、书院、家塾与蒙学 在宋代,真正执行初级教育功能的, 是乡学、家塾等这些社学、乡学的主要 目的不直接在于科举,而在于文化普及与 伦理教化不仅对于少儿,而且田夫牧子、 村姑里妇,皆赖其启蒙 陆游《秋日郊居》 儿童冬学闹比邻, 据案愚儒却自珍 授罢村书闭门睡, 终年不著面看人 自注:农家十月乃遣子入学,谓之 “冬学”所读《杂字》、《百家姓》之 类,谓之“村书” 四、学校、书院与家塾:教育的发展与普及 2、书院、家塾与蒙学 朱熹 《小学》 吕本中 《童蒙训》 陈淳 《启蒙初诵》 王应麟 《三字经》 理 学 家 对 于 大 众 教 育 的 贡 献蒙学教育表现出深厚的人文 意蕴,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 本价值观念与思想精华。
“蒙以养正” 蒙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 它使儿童识字变得容易,它关 系到中国传统伦理价值的普及 方式与普及程度问题 宋代以来的民间教育,渗 透入平民阶层,奠定了中国文 化近千年来广大而深厚的基础 四、学校、书院与家塾:教育的发展与普及 2、书院、家塾与蒙学 五、宋代的赋役制度 (一)阶级结构(一)阶级结构 (二)赋役制度(二)赋役制度 地主阶级:形势户与乡村上户、大商人 农民阶级:乡村下户与客户 非主体阶级:坊郭户,商人与手工业者 主户:主户:有常产(指土地等重要生产资料及房产等重要生活资料)的税户有常产(指土地等重要生产资料及房产等重要生活资料)的税户 上户:一、二、三等主户(地主,富裕农民) 下户:四、五等主户(自耕农,半自耕农) (除一、五等户外,其它户等列入上、中、下户的概念并非统一和固定) 客户:客户:“无常产而侨寓者”(无土地资产,佃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