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语族群语言习得特性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启示.doc
6页多语族群语言习得特性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启示多语族群语言习得特性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启示 ——以广西东部多语族群贺州为例 彭清 (贺州学院, 广西贺州 524800)本文为作者主持的[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 2010 年度立项项目“广西东部多语族群语言习得特性在英语学习中的迁移研究” (编号:2010C158)研究成果之一摘要摘要:广西东部多语族群地区成员语言习得有其特点及规律,研究表明,多语兼用与族群 杂居,生产生活交流,婚姻互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等自然、社会环境有关,与习得 者年龄等关系不明显文章以语言习得理论为依托,多角度探讨了多语言习得特性对英语 语言学习的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语言习得,多语型,英语语言学习 Abstract: There ar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in the processe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for ethnic multilingual members in the east part of Guangxi province. The study shows multilingual acquisition is related to the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of mixed inhabitancy, production and living exchange, marriage interactive and the temporal transition and social change instead of the age of the members. Based on the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ies 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enlightenment of multilingual acquisition on English learning from different directions. Key words: language acquisition, multilingual type, English learning 引言引言 语言与语言习得环境 学习语言离不开语言环境,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语言环境是人类获得语言能力的 决定性因素。
社会语言学家认为,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语言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它 直接影响到语言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态度、动机、效果等母语的语言环境决定了儿童 能否习得母语同样,外语语言环境对外语学习的成败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从语言 学习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心理环境 等多角度探讨英语语言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语言习得与语言学习 “语言习得” (language acquisition)与“语言学习”(language learning) 是外语 教学理论研究中两个重要的概念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 指学习者在丰富、自然、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无意识地将隐性知识内化,自然地掌握一门 语言[1] “语言学习”是一个下意识的过程,通常指在正式的教室环境中有意识地学习语 言规则的学习过程,即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的显性知识,这种学习是系统的、正规的语言 学习与语言习得有其共同点和区别,语言学习与语言习得的区别是相对的,不能截然分 开语言学习者开始时,学习的成分多一些,以后习得的成分逐渐增加 语言习得是核 心的、主要的;语言学习是辅助的、起监督作用的 前人已经作了许多关于语言习得以及语言学习的研究,但把多语习得的 有利特性运 用到英语语言的学习当中的研究很少。
本文主要以广西东部多语族群为研究对象, 探索 其多语言习得的特点及规律,取其利去其弊,为英语语言学习找寻方法 ,为英语学习者 提供借鉴一.选择贺州市作个案考察的理由一.选择贺州市作个案考察的理由从学术上来说,我们选择贺州市作个案考察的理由主要是:第一,贺州民族繁多,族群复杂贺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汉族外,还有 壮族、瑶族,以及苗族、回族、侗族、低佬族、土家族和蒙古族 1990 年贺州人口普查为 784190 人,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 90.84%;壮族占总人口的 4.45%;瑶族人口占 总人口的 4.37%;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0.05%,平均每平方公里 152.36 人 1998 年末,人口增至 868,039 人,其中汉族 791,643 人,壮族 38,019 人,瑶族 37,928 人,其他少数民族 467 人[2]贺州的壮族和瑶族极富特色,在华南地区有着一 定的代表性贺州族群的复杂,不仅表现在瑶族族群上,更集中地表现在汉族的族群上, 包括本地人、客家人、铺门人、广府人、桂柳人、都人、湖广人、鸬鹚人、坝佬等,这 种状况,几乎可以说是华南汉族族群的一个缩影 第二,贺州市地处湘、粤、桂三省 (区)交汇处,有“三省通衢”之称,是全国罕见 的多语言多方言地区[3]。
全国汉语方言按七大分区,贺州方言中就有其中五种,还有一些系属未定的土话贺州语言生态呈现多样性、复杂性特点,素有 “语言博物馆”的美 誉,是研究方言的“天然实验室” 几乎每个贺州人都是多语人,在贺州,一个人会六种 话是平常的事,这样的语言环境造就了贺州人的多语习性 显然,贺州是广西东部 典型的多语族群地区,具有代表性二.贺州概况二.贺州概况 2.1 贺州的人文地理环境 贺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偏北,地处湘、粤、桂三省 (区)交界贺州具有 “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相当部分的村寨是汉瑶、汉壮或者瑶壮、瑶汉壮 共居一地少数民族以山地、丘陵为主要居住地的特点,决定了少数民族必然要与其他 民族发生频繁的交往关系,只有通过同其他民族的交往,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发 展机遇,因而也造就其多语言的特性 2.2 贺州的语言互动状况 贺州一带在古代为百越民族所居地,在中原汉人迁入之前,这里是土著民族语言 — —古百越语的天下后来由于历史原因,有不少人群或因征戍,或因兵祸,或因逃荒, 从江浙、湘赣、闽粤和桂西等地陆续迁入,使贺州成为典型的多语言、多方言地区[4]境内除汉语外,还分布有 瑶、壮、苗、侗等少数民族语言。
在贺州,不论乡村还是城镇, 以至家庭,90%以上都有使用以一种方言为主,兼用多种方言的现象 根据陈小燕(2010)的调查,在贺州的成年人群体中,除使用本族群语言外,基本 掌握一种或一种以上其他族群语言的成人比例占所调查总数的 98.35%,其中能熟练听、 说一种或两种其他族群语言的成人比例占所调查总数的 54%左右[5]据课题组在贺州学 院的本地学生群体中的调查,除使用本族群语言,基本掌握一种或一种以上其他族群语 言的学生比例占所调查学生总数的 90%左右,其中能熟练听、说一种或两种其他族群语 言的学生比例占所调查学生总数的 70%以上,这些数据均表明贺州各族群学生多语能力 较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贺州多族群语言之间互动的广度和深度 2.3 贺州的婚姻互动状况 新中国成立以前,由于历代封建王朝及国民党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政策,造成汉族、 瑶族、壮族、本地人、客家人之间的矛盾和隔阂较深,他们之间的通婚极少新中国建 立后,废除了民族压迫制度和民族歧视政策,实行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消除了各 民族之间的隔阂和不信任心理在频繁的互动中建立了深厚感情 ,各族群的通婚越来越 普遍 [6]至今,贺州各族群间的婚姻互动表现得极为突出,通常,一个大家庭大多由2—3 个族群成员组成,有的甚至更多。
这些年来,婚姻互动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随着外来人口以及出外打工人数的增加, 同外族、外地通婚的比例越来越高,通婚的范围越来越大,已扩大到其它省份贺州多 族群间的婚姻互动是复杂多样的,各族群间的往来也是不拘一格的,也正是由于各族群之间婚姻互动,多语习得特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4 贺州的生产生活互动状况 解放前为各族群对峙时期,解放后为族群和平共处时期各 族群彼此间经常互相帮 助,俗为“远亲不如近邻” 经常参加对方的红白喜事,并且互尊习俗;生产上他们更是 互相帮助,插禾、收割、建房等有重大紧要事情时总是互相帮工,互借农具和耕牛更是 常事总之,各族群在生产生活方面的互动是频繁、健康而积极向上的, 因而形成今日 各族群团结、和睦、杂居共处的局面 另外各族群的经济生活也处于互动状态,族群外出推销本村农产品、农副产品、土 特产等,与此同时,收回外地的产品;还有的出外打工另一方面,近年来外地越来越 多流动族群来本地经商务工,尤其是湖南人这些频繁的生产生活互动,不仅反映了各 族群之间的关系密切,而且为各族群多语的习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三三..广广西西东东部部多多语语族族群群语语言言习习得得特特性性调调查查 通过实地调查以及实践经验 (本人为贺州学院的英语教师),发现并总结出广西东部 族群成员语言习得特征,他们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其 所处的地理环境、语言习得年龄 、 语言习得动机、语言习得途径以及语言习得内容都有自己的特点。
贺州村民语言习得特性调查表多语使用者多语言习得年龄多语言习得动机多语言习得途径多语言习得内容学生/小孩出生/上学与同伴玩 喜欢大人/游戏/电视、 电影、歌曲游戏 图片、画面等妇女(外族 嫁入)出生 出嫁后(成年)日常生活;对家 人、邻居的尊重日常交流 赶圩食物、衣服、房 子、动物、天气、 节日普通居民出生日常沟通日常交流 电视、电影生产、生活外出打工者出生 外出打工(成年)日常沟通 生存日常交流 工作交流日常生活 工作内容小商店店主出生 开店(成年)拉近关系 做生意日常交流 买卖交流日常生活 货物的买卖基层干部出生 当干部后(成年)处理居民关系/ 问题;日常沟通开会 访家关系/问题的处理 日常生活3.1 多语言习得的环境 贺州是个依山傍水的地方,各村镇是就地而生,有的分界线是一座山,有的是一条 河,甚至有的是一条小沟,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就了贺州本地人的多语 习性同时,境内分布着来自各地的移民的后裔, 为了更好地融入其它族群,这些后裔 慢慢习得本地或周围成员语言, 有些成员甚至出现了语言转用现象,他们不仅习得了多 种语言,也同时成了多语习得的语言源 总之,各族群成员在柴米油盐的讨论中,在小伙伴的游戏中,在邻里之间的互帮互 助中,在轻松、愉悦、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掌握了多种语言。
3.2 多语言习得的过程及年龄 根据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语言习得有临界期,过了这个时期,学习者就难以学好 一门语言,尤其是不可能真正掌握这门语言针对这种说法,下面我们来看广西东部多族群区域成员多语言习得的情况 一般来说,婴儿从出生开始从父母那儿习得当地的语言,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第一语 言(母语) 被调查者来自不同的乡镇, 基本都能讲 3 至 5 种其他语言,对于其第二、 第三语言等的语言习得过程 有一些共同点:与不同母语的小伙 伴一起玩或课余时间与同 学一起游戏的过程中不自觉地习得了其他 语言由外地嫁到现有区域(母语不同)的被 调查者的统计表明:婚后半年左右就基本掌握了丈夫所在地的语言,而她们的结婚年龄 都在 20 岁以上,超过了所谓的语言习得的临界期,而她们现用语言的熟练程度跟他们的 母语不相上下 从以上调查看来,年龄对 多语言习得并不是太重要,也不存在所谓的关键期或临界 期 3.3 多语言习得的动机 学习语言的动机可分为两种:融入型动机 (Integrative Motivation)与工具型动机 (Instrumental Motivation)融入型动机是指学习者对目的语社团有着真正的或某种特 殊的兴趣,希望能用目的语与各社团成员进行交流,最后达到参与或完全融入目的语社 团的目的。
而工具性动机是指通过习得第二语言(或多语)来得到一定的社会或者经济 回报的动机,与其实用目的相关联,其特征是希望从第二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