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西哲名词解释汇编.docx

10页
  • 卖家[上传人]:我**
  • 文档编号:113619570
  • 上传时间:2019-11-09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365.73KB
  • / 10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21 NC第一章 古希腊罗马哲学一、名词解释  1.始基   “始基”是早期古希腊哲学家在解释自然和宇宙时所引用的个体概念始基”即万物的本原,亦即万物之所从来,毁灭之后之所复归,它是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   2.无限(阿那克西曼德)   “无定形”是阿那克西曼德规定原初物质时所引用的一个概念无定形”不是一种具有固定形态的东西,它不生、不灭、不竭、不可摧毁,它包罗一切,决定一切,另外阿那克西曼德还赋予这个概念“神性”   3.数   “数”是毕达哥拉斯解释物质时所用的一个本体概念他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数”被规定为众多的、不变的特征他认为,一切事物的性质都可以归结为数的规定性,数字先于事物而存在,是构成事物的基本单元  4.逻各斯(赫拉克利特)   赫拉克利特将万物运动变化的法则称为逻各斯,其希腊文原意为话语,也有规律、命运、尺度、比例、和必然性的意思,这个概念的提出标志着西方哲学语言学精神的出现,具有客观规律与主观理性的双重含义    5.存在(巴门尼德)   “存在”被巴门尼德看作真理对象,具有高度的概括和思辨性巴门尼德把“存在”与“非存在”对立,“存在物存在,非存在不存在”,通过这样赋予“存在”普遍性。

      巴门尼德规定了“存在”的性质:不生不灭、不变不动、是“一”,它没有部分,不可分割;无始无终,但却不是无边际或无定形的,强大的必然性从四面八方围绕着它巴门尼德所说的“存在”是表示世界本原的一个概念,是“有定形的”   6.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   “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是芝诺针对伊奥尼亚派的变化本原观提出否认运动可能性的四个论证之一,即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的悖论:设想奥林匹克赛跑冠军阿基里斯和乌龟赛跑,乌龟先爬一段路程,当阿基里斯跑完这段路程时,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路程,当阿基里斯跑完这一段时,乌龟又向前爬了一段,一追一爬,以至无穷,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这个悖论说明,运动中的事物没有快慢之分  7.飞矢不动   “飞矢不动”是芝诺为反驳变化本原观而提出的否认运动可能性的四个论证之一:指飞矢在一段时间里通过一段路程,这一段时间可被分成无数时刻,在每一个时刻,箭矢都占据着一个位置,因此静止是不动的,就是说,它停驻在这段路程的各个不同位置上,而不是从一个位置飞向另一个位置  8.四根说   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四根本身是永恒不变的,它体现着双重的过程,在一个时候从一分解为多,它们作为永恒存在的全体是不变得   9.种子说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构成万物的细小微粒是种子,种子的性质与事物的可感性质相同,事物有多少种性质,构成它的种子就有多少类。

      数目众多的一类种子构成事物的一种性质或一个部分种子”的存在和性质都是设定的,种子在数量上无限多,在体积上非常细微,在种类上与可感性质相同,可感事物的各个不同部分都分别由与它同质的种子构成  10.奴斯(阿那克萨哥拉)   “奴斯”是阿那克萨哥拉在元素之外设定的能动性的本原,他称之为“奴斯”(心灵)这是第一个用来表示独立的、纯粹的精神概念,有两个特征:第一,它的外在独立性,“奴斯”是在事物之外对事物起作用的能动的力量;第二,是它的无形的精神特征,心灵不具有可感性质  11.原子与虚空   原子与虚空:原子论者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的他们以可感事实为标准,肯定存在的东西是众多的,变动的又因为是众多的,所以充实是可以分割的,分割充实所需要的条件就是空原子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单位  12.精神接生术   “精神助产术”是苏格拉底式的讨论方法中的第三个环节诱导,即通过启发、比喻揭露矛盾而帮助对方说出预先蕴涵在自己意识中的思想他把自己的方法比做他母亲从事的“接生术” 苏格拉底的方法问答法,即通过比喻、启发等手段,用发问和回答的方式,从具体问题出发,是问题的讨论逐步引向深入,层层驳倒错误意见,最后达到正确的普遍的知识。

      四个环节:反讽、归纳、诱导、定义美德即知识在柏拉图的《美诺篇》等著作中,苏格拉底对美德的一般定义进行探讨,得出“美德即知识”这一结论即美德是关于善的的概念的知识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把真与善统一起来苏格拉底把美德完全等于知识,因此,一种符合某种善行的人不在于这种行为本身,而在于对这种行为的正确认知  13.理念(柏拉图)理念是柏拉图在解释世界普遍性时所使用的一个最高概念在柏拉图哲学里“理念”的实质为思维或理智的对象,“理念”不是指肉眼所看到的东西,而是指心灵或理智所看到的东西,是具“一”的统一性和“存在”的实在性的观念,即普遍的概念、共相或形式理念不仅是可感事物的原型或根据,也是它们追求的目标   14.回忆说  柏拉图认为知识不是后天获得的,也不是从灵魂中自发产生的,而是灵魂固有的,或者说,先天存在于灵魂之中,但处在潜在状态学习的作用在于出动,提示或唤醒知识,使之明白地昭示与灵魂,因此学习就是回忆回忆说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发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认识论思想  15.通种论(柏拉图)   对立双方都有其真理的一面,它们只有在一个高于它们的第三者、即一个更普遍的“种”概念之下才能统一起来,这就是通种论。

      通种论是柏拉图理念论的一个重要发展  16.实体(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把实体分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为个别的具体的事物,它具有“既不述说一个主体,也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这两个基本特点,第一实体乃是在最严格意义上的实体第二实体就是逻辑的中和属的概念,它仅仅只有“不依存于一个主体的东西”的特点  17.四因说  “四因说”是对古希腊各种本原学说得一种理论概括亚里士多德在总结前人的经验上提出了“四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他认为在人造物中“四因”是彼此区别的,但在自然物中,动力因和目的因都可以归结于形式因因此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是合一的,“四因”可以归结为形式因和质料因这两个最基本的原因形式规定了事物的本质,包含着事物发展的动力和目的,因此是积极的、能动的和决定性的因素,质料则是消极的和被决定的因素   18.中道(亚里士多德)   实践智慧选择德性的标准被亚里士多德的概括为“中道”中道”是相对于人的情感和行为而言的适中,由实践智慧规定德性是相对于邪恶的极端而言的“中道”,德性不是程度上的适中,它是与一切邪恶相分离的善中道”表示德性的特征和独一无二的品格  19.实践智慧(亚里士多德)    “实践智慧”是与“理性智慧”并列的理性,两者的区别在于:“实践智慧”只考虑具体的环境和事实,“理性智慧”却追寻事实的原因;“实践智慧”的对象是个别的事件,“理性智慧”的对象却是普遍的本质;最后,“实践智慧”乃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年轻人的获得的只是像数学这样的“理性智慧”。

      这两个概念的意义一方面表达了理智主义的伦理观,另一方面又包含着“意志自由”观点的萌芽   20.智者   “智者”来自“智慧”这一词,意思是“具有智慧的人”直至公元前5世纪后期,希腊城邦的繁荣时期,在希腊人中的观念中,文雅的举止和合宜的表现都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智慧就是优雅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艺术智者就是传授这门艺术的教师但“智者”并非思辨家,他们的活动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和商业性  21.皮罗(皮浪)主义   皮罗主义是希腊后期哲学的怀疑派的指导方式,其代表人是皮罗皮罗主义承认任何判别真理的标准,基此提出一个口号:“不作任何决定,悬搁判断其理由是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声称事物都同样是没有差别的,不可测定的和不可判别的,因此,感觉和意见都不告诉我们真理或错误与“悬搁”这一认识态度相适应的是被称作“皮罗方式”的实践态度,这种方式是只有悬搁判断,才能避免争执和困惑,保持灵魂的安宁,即不动的状态  22.流溢说(普罗提诺)   普罗提诺用形象来比喻其规定的第一本体“太一”太一时常被喻为“太阳”、“源泉”,按照这些比喻,太一虽然不运动,但却能生成其它本体,这一生成过程被喻为“流溢”这一比喻有两方面意义:其一,太一的生成并不是主动的创造,它是充溢的,流溢出来的东西便生成其它本体。

      其二,流溢无损于自身生成,正如太阳放射出光无损于自身的光辉一样23认识你自己这句话是德尔菲神庙的铭句苏格拉底以此要求首先研究人自身,通过审视人自身的心灵的途径研究自然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中寻找哲学内在原则,然后在依照这些原则规定外部世界24 爱与恨恩培多克勒认为爱与恨造成了四根的聚散和万物的生灭——爱的力量使四根组合而生成万物,恨的力量则使四根分解而毁灭万物,两种力量在事物的运动变化中交替占上风25真理与意见(柏拉图)柏拉图将知识分为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的知识,可见世界的知识是意见,包括想象和信念;可知世界的知识包括理智和理性意见不如真理那么明确,但不是那么无知理想国: 柏拉图试图把自己的哲学观点和政治实践结合起来,使哲学家与统治者融为一体,从而建立一种“哲学王”的理想国度在柏拉图看来,既然整个世界是一个由“善”的理念所统辖的秩序井然的体系,那么掌握了“善”的知识的人(哲学家)也应当成为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的主宰国家应该有三个社会阶级,即统治者、保卫者和劳动者,他们的职责分别是以智慧来治理国家、以勇敢来保卫国家和遵行节制而勤奋工作所以理想国的统治者必定是掌握了最高知识拥有智慧的哲学家辩证法: 柏拉图的“辩证法”是一种研究纯粹理念(哲学范畴)的逻辑联系与相互转化的学说,系统地探讨了各个哲学范畴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在辩证法中,柏拉图集中考察了各种纯哲学范畴,他发现纯粹哲学范畴有一种特点,就是超出自身而向它的对立范畴转化的内在必然性整个理念世界就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个在不同层次上对立统一的严密逻辑体系了柏拉图由此就大大超出了爱利亚派和智者派的带有诡辩色彩的“消极的辩证法”,而提升到了黑格尔所谓的“积极的辩证法”的水平这就是柏拉图的辩证法对后世的辩证法(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最重要的启发线段”之喻 柏拉图为了说明知识的各个不同阶段,他把一条线段划分为两个部分,分别代表“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的知识,它们各自又分为两个部分,这样就有按照其清晰程度或真实程度而划分出的四个从低级到高级的知识等级:可见世界的知识即“意见”,包括“想象”和“信念”;可知世界的知识即“真理”,包括“理智”和“理性” 第二章 中世纪哲学与文艺复兴运动(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经院哲学原义:“学院中人的思想”,“士林哲学” 特殊含义:在公教会(或天主教会)学校里传授的、以神学为背景的哲学延伸含义:指那种脱离实际、排斥经验,搞形式主义和繁琐论证的哲学. 以“经院”(即教会或修道院办的学校)为生存环境,以“辩证法”(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论辩推理)为操作原则。

      经院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的关系问题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使哲学家们分成了两大派别:“实在论” “唯名论“三位一体说”德尔图良 上帝是圣父,上帝的道化为肉体则为圣子,圣灵则是上帝的智慧圣子和圣灵产生自圣父,但三者没有先后之分,而是具有同一性质,是同一个上帝上帝是全部、是整体  1.教父  教父是继使徒之后具有希腊哲学素养的基督教信仰的人,他们是基督教教义的重要奠基者和诠释者,确定了基督教的正统教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理论按使用语言的不同,教父被划分为希腊教父和拉丁教父  3.唯名论   在经院哲学后期,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共相和殊相、一般与个别之间关系问题围绕这个问题使哲学家们分成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