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渔业资源与渔场学:第六章鱼类的饵料、食性及其研究方法.ppt
71页第六章 鱼类的饵料、食性及其研究方法,研究意义,饵料生物与鱼类分布; 饵料保障程度与种群动态; 养殖中的饵料措施; 复杂的食性关系与群落动态第一节 鱼类的食物链、食物网与食性类型,一、鱼类的食饵组成 鱼类的食谱是十分广泛而复杂 水生植物类群,从低等单细胞藻类到大型藻类以及水生维管束植物; 水生动物类群,几乎涉及无脊椎动物的各个门类以至脊椎动物的鱼类自身; 腐植质类,也是某些底食性鱼类的重要饵料二、鱼类的食物链、食物网和生态效率 (1)食物链 鱼类的食物链,或称食物层次,是指鱼类同饵料生物及凶猛捕食者之间呈链状的食物关系呈现初级生产者初级消耗者次级消耗者高级捕食者的关系,如此一个环节扣着个环节,呈现出链状结构食物链反映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路径2)食物网:在水域生态系统中,一种动物往往摄食多种饵料生物,同时其自身又要被多种大型捕食者所捕食,各种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的一个复杂网络结构海洋中的食物网,(3)生态效率 在食物网中,当能量从一个环节转入下一个环节,后一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大约只有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大约90%的能量损失掉了,这就是著名的“百分之十定律”能量金字塔,三、鱼类的食性类型 鱼类的食谱是十分多样的; 通常鱼类具有某种特定的食性类型,这与鱼类的摄食器官的形态以及捕食方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依据鱼类摄食的特点可以有以下五种划分方法: (一)依据鱼类所摄食的食物性质划分(3类) 1.草食性鱼类 以水生植物性饵料为食分4种情况:,(1)以摄食浮游植物为主的鱼类,如斑鰶、沙丁鱼等印度小公鱼,斑鰶,(2)以周丛生物为主的鱼类,如突吻鱼、软口鱼等突吻鱼,(3)以高等水生维管束植物为主的鱼类,如草鱼草鱼,(4)以腐植质、碎屑为食的鱼类,如鲻鱼鲻鱼,2.动物食性鱼类 以动物性饵料为主,鳃耙疏稀,肠管较短: (1)以浮游动物为主的鱼类,如太平洋鲱、鳀鱼、鲐鱼等鳀鱼,(2)以底栖动物为主的鱼类,如鲆鲽类、舌鳎类、魟鳐类五点斑鲆,条鳎,何氏鳐,中国团扇鳐,齐氏魟,(3)以游泳性鱼类为食,如带鱼、蓝点马鲛等 3.杂食性鱼类 以植物性或动物性饵料为食,口型中等,两颌牙齿呈圆锥形或臼齿状,鳃耙中等,消化管长度小于食植性鱼类,如小黄鱼等尖头黄鳍牙,(二)依据鱼类所摄食食物的生态类型划分(3类) 1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类 这一类型的鱼类分布广泛,产量极高游泳速度快、消化能力强、生长迅速如银鲳、鳀科、鲹科鱼类等中上层鱼类鳀鱼,2以游泳生物为食的鱼类 这类型的鱼类个体较大,游泳能力很强,口大型,消化酶十分丰富,专门捕食稍小的鱼类、头足类和虾、蟹类。
它们的渔业价值颇高,如带鱼、金枪鱼、鲨鱼等3以底栖动物为食的鱼类 这类鱼类鱼群疏散,不能形成密集的群体它们的牙齿变化较大,为适应多样性的底栖无脊椎动物而特化,如鲆鲽类、魟、鳐等三)依据所摄食的饵科种数划分(2类) 1广食性鱼类 以广泛觅食各种饵料生物的鱼类,食谱范围很广,适应环境波动的能力比较强如大黄鱼摄食对象近 100种之多,带鱼的饵料种类有4060种2狭食性鱼类 少数鱼类仅分布于某一特定水域,专门猎食某些植物或动物性的饵料,其口器和消化功能较为特化,难以适应外界环境条件激烈的变化如咽管鱼、海龙、海马等四)依据鱼类捕食性质划分(2类) 1温和性鱼类 一般以小型浮游动植物、小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或有机碎屑、动物尸体等为食的鱼类,如鲻鱼、鮻鱼、鳀鱼、沙丁鱼等 2凶猛性鱼类 这类鱼牙齿锐利,游泳迅速,以追捕其它较小的鱼类、无脊椎动物为食,如带鱼、海鳗以及鲨鱼,后者体长可达12m,性极凶残,牙齿尖锐,能撕咬大型鱼类或哺乳动物五)依据鱼类捕食的方式划分(5类) 1滤食性鱼类 专门过滤细小的动、植物为食的鱼类,它们以鳃耙细密、牙齿发育较弱为特点,食物直接从口咽处进入胃肠消化,如鳀鱼等 2刮食性鱼类 鱼类以独特的牙齿和口腔结构,专门刮食岩石上的生物,特别以门牙为发达,如鲀科、鹦嘴鱼等。
3. 捕食性鱼类 以其游泳迅速、牙齿锐利为特点,能迅速、准确追食猎物并一口吞入胃中,如带鱼、海鳗 4吸食性鱼类 它们以特化的口腔形成圆筒状,专门将食物和水一同吸入口腔中,造成吸引流,将小型的动植物饵料吸入胃中,如海龙、海马等 5寄生性鱼类 以其寄主的营养或排泄物来养育自己,如角鮟鱇的雄鱼寄生在雌鱼身体上吸取营养小结 1、鱼类食性研究的重要意义 2、食物链、食物网和生态效率(林德曼定律) 3、划分鱼类食性类型的五种方法第二节 鱼类对食物的选择性与更替,一、鱼类食性的变化 鱼类的食性随着年龄、季节、海域甚至昼夜而变化二、鱼类摄食的相对稳定性和可塑性 有些鱼类的食物组成比较稳定,变化程度很少,显示出摄食的稳定性,如摄食浮游动物的鱼类 有些鱼类的食物组成变化较大,食饵的变化十分明显如带鱼、大黄鱼常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出现食饵组成的变化,呈现可塑性依据鱼类摄食的稳定性程度,可分为: 1高稳定性鱼类 这一类型的鱼类通常是以浮游生物为食的鱼种,它们常组成巨大的群体进行摄食活动 2高可塑性鱼类 这一类型的鱼类多数属于杂食性鱼种,特别是近底层鱼类,活动范围大,游泳能力强的种类,如带鱼,小黄鱼等三、鱼类对食物的选择性 鱼类对食物具有定的选择能力,这种选择能力是依据鱼类对饵料生物的一定需要和环境中这种饵料生物多寡、可获得的程度来决定的。
这两种情况称为鱼类对饵料生物的喜好性和易得性四、鱼类食性的更替现象 (一)随鱼类体长的变化 随着鱼类的生长发育,体长逐渐增大,口器发育完善,对于食饵的种类组成和个体大小的要求发生变化 仔稚鱼:圆筛藻、角毛藻等 幼鱼:桡足类、箭虫、糠虾、磷虾 成鱼:鼓虾、鹰爪虾、鰕虎鱼等,小黄鱼(渤海),(二)随季节变化引起食物更替 这种变化包括了摄食强度和食物组成两方面的差异这种变化与饵料生物的季节波动和环境因子的季节变化有关 春季:桡足类、鱼卵等 夏季:端足类、糠虾 秋季:鼓虾、鹰爪虾、鰕虎鱼等 冬季:桡足类(种类与春季不同),六丝鲚(东海),(三)随栖息场所迁移而引起食性变化 鱼类经常洄游移动于各个水域中,由于不同水域的饵料生物组成和数量各不相同,鱼类为了适应环境也不得不改变其食物组成 黄渤海:鱼类(50.4%)、虾类(40.2%) 东海:鱼类(38.1%)、头足类(36.9%)、 虾类(23.6%),带鱼,(四)摄食的昼夜变化 鱼类摄食的昼夜变化取决于鱼类自身的生活习性,同时,又与饵料生物的昼夜垂直移动有关 鱼类并非在昼夜之间均匀地摄食饵料,而是有规律进行摄食 黄海的小黄鱼:从午夜前开始至翌日的清晨激烈进食,饵料生物有小鱼、甲壳类和底栖无脊椎动物; 白天进食量低于晚间。
五)随鱼类性别的不同而变化 某些不同性别的鱼类在营养食物的要求上有差异,如黑海区的鲟鱼,雄性个体摄食鱼类种类较多,而雌性个体以鰕虎鱼和钩虾等为食五、鱼类的饵料保障 鱼类的饵料保障是指水域中不仅具有为鱼类所提供的饵料种类,而且具备保证鱼类可以进食的条件消化吸收这些饵料用以制造自身的有机体,从而保证鱼体新陈代谢过程的顺利进行,促进鱼类的生长发育,称作饵料保障一)影响鱼类饵料保障的生物因素 1鱼类种间的食物关系 可通过食物种类、摄食时间、摄食空间的分歧或生态位的分化来协调 2鱼类种内的食物关系 种间关系的存在直接依赖于种内个体间的关系在种的形成过程中就形成了定的种内关系应该把这些特征看作是种对其生活条件的适应二)影响鱼类饵料保障的非生物因素 可以归纳6个方面: 1水温 2光照 3波浪 4风力 5海流 6底质,第三节 鱼类摄食的研究方法,一、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一) 样品的采集 (1)样品应力求新鲜 (2)样品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3)样品的数量二)鱼类胃含物的分析,二、鱼类摄食等级的现场观察 一种常见标准: 00级:胃、肠内均无食饵存在 ; 0级:胃内无食物,肠内有残食; 1级:胃内有少量食物; 2级:胃内食物适量,或占1/2; 3级:胃内充满食物,但胃壁不膨大; 4级:胃内充满食物,胃壁膨大。
三、鱼类摄食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一)定性分析 鉴定食物团中的生物种类并列出名录 例1:印度洋中西部黄鳍金枪鱼的食物组成(2008) 帆蜥;鲐;鹦鹉螺;虾;蟹;鱿鱼;杂鱼;鲣;沙丁鱼;章鱼;鳞鲀;竹荚鱼;未辨认甲壳类,例2:黄海鳕鱼食物组成分析 鳀鱼;脊腹褐虾 ;叫姑鱼 ;玉筋鱼;日本枪乌贼 ;对虾 ;黄鲫;小黄鱼幼鱼,鱚,枪乌贼,鹰爪虾,火枪乌贼,寄居蟹,鳕鱼幼鱼, 绵鳚,珊瑚类,蚶, 牡蛎, 胡桃蛤 ,双喙耳乌贼, 中国毛虾, 细螯虾, 日本鼓虾, 霍氏三强蟹, 海星, 砂海星,(二)定量分析 饵料生物个体计算法 、出现频率法 、视野计算法 、记分法 、体积法、重量法 、饱满指数、更替率()、选择指数,1食饵生物个体计算法 以个体为单位, 计算鱼所吞食各种饵料生物的数量 简单的方法是以 + 表示存在 ; +表示较多 ;+ 表示很多 ;+ 表示极多2出现频率法 指某种饵料生物在所检测的胃含物样品中出现的次数, 而不计算其总数量, 最后求出食饵生物占全部检测样品的百分比3视野计算法 分析浮游生物食性鱼类的方法 0.1-0.2g 食糜; 稀释10倍摇匀, 吸取一滴于玻片上, 在显微镜下计算20个视野。
可计算 3-5 次求出平均值 表示相对数量的比较, 不反映鱼类个体的大小和摄食的数量4记分法 规定各食饵的分数, 如吃鱼类、头足类、虾类、蟹类, 据大小情况规定1个分数范围, 然后按照整个胃含物的饵料数确定分数 对于觅食底栖动物的鱼类比较适用5体积法 一般采用排水法测定胃含物的总体积或分体积, 求出各种类型食物占有的 百分比由于繁杂, 采用此法的人不多6重量法 (1)当场重量; (2)更正重量:首先统计出全部食物团中各成分个体数( 残余个体也按完整个体计之), 然后按预先测定的各成分每个个体的平均重量, 换算出该种成分全部个体的重量,即更正重量7. 饱满总指数与饱满分指数 饱满总指数与更正饱满总指数: 胃含物重量 10000体重 胃含物更正重量 10000体重 饱满分指数与更正饱满分指数: 胃含物某成分重量 10000体重 胃含物某成分更正重量 10000体重,8更替率 (%) 指胃含物中各种类的更替 更替率=(增补率+减失率)/2 增补率 (%)= 新增种类的重量百分比 + 原有种类所增加的重量百分比 减失率 (%)= 消失种类的重量百分比 + 原有种类所减少重量百分比,9选择指数 鱼类胃含物中某一食物的百分数与食饵基础中这一食物百分数的比值。
E =Ri/Pi 式中 ,E :选择指数 ; Ri :食物中某成分的百分数; Pi :食饵基础中同一成分的百分数另一种公式 E=(Ri- Pi)/(Ri+ Pi ) 式中,E 选食指数 ; Ri食物中某成分的百分数;Pi食饵基础中同一成分的百分数 参数值从-1.0(对某种饵料完全不选食或无法获得) 至 +1.0(对某种饵料总是选食) 间变化四、消化度和密度指数的分析 (一)消化度的等级划分 消化度是指饵料的消化程度,也就是鱼类的消化能力大小通过消化度可以判断鱼类是刚进食或已经摄食过一段时间,或其消化能力的强弱大小程度将消化管分前段和后段进行对照,通常对消化度分三个等级: 级食饵生物的个体外形较完整; 级食饵生物的外形不完整,已处于可分辨的程度,属半消化状; 级强烈的消化,食饵生物已完全消化,仅剩下难以消化的部分,如眼球、脊骨、耳石、鳞片等残骸二)消化度系数的计算 鱼类的消化程度可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K=C/Q 其中,K为消化度系数;C为食物团更正重量;Q为食物团实际重量三)食饵密度指数的计算 在判断各类鱼类胃含物样品时,同时顾及该食物成分的重量和出现频率的关系将某一类食物的重量()乘以该成分的出现频率(),再开平方,如下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