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盱眙县都梁中学高一地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doc
5页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江苏省盱眙县都梁中学高一地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设计思想】以高中地理新课标的精神为指导,全面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核心思想,采用新颖、恰当、易于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全面深刻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教材分析】地理环境地域差异是较为普遍的自然地理现象,但这种地域分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学生日常生活尤其是直观景象入手,指出地域差异在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接着给出了自然带的概念,并以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开始,引导学生体会、寻找其变化规律性,同时分析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及其成因为帮助学生理清层次,教材在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时,从水平地域分异和垂直地域分异两个方面进行讲解,包括从赤道到两极的规律和从沿海到内陆的规律并安排了有关内容的知识窗,促进学生对地域分异规律的加深了解学情分析】1.本节课的概念、名词都比较抽象,学生记起来会比较会困难,因此在讲授新课时应尽量将抽象的知识和日常生活的地理事物相联系2.学生的基础和层次不同,接受知识的的难易程度也不同,所以要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好不同层次的问题,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主干信息。
3.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本节课的目标课标要求】1.能够说出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成因及表现2.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阅读地图了解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能够说出自然带的概念;2.能够解释各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和形成原因过程与方法1.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熟悉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探究气候与自然带的相关性;2.观察主要自然带景观图,熟悉其特征;3.分析热量、水分和高度的变化引起的自然景观的变化,探讨自然带的分异和成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尝试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地理事物和现象;增强因地制宜的观念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地带性分布规律的表现及其成因教学难点地带性规律的成因【教学策略与手段】问题探究式学习策略: 采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课堂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小组讨论、分组发言、扮演角色的方式解决问题、进行教学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指导】1.从常见的自然景观差异入手理解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在“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上,各大洲以及主要经纬线所穿过的自然带,熟悉自然带的分布,理解在南北和东西方向自然带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还可以借助气候分布图,分析两者的相似性2.比较图三幅景观图在景观、纬度、热量上的差异,掌握从赤道到两极分异的特点及成因使用同样的办法掌握从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规律参照珠峰垂直自然带图认识垂直抵御分异规律的更替方向、延伸方向及其与水平地域分异的关系联系实例了解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的非地带性分异现象教学过程】流程[教 师 活 动学 生 活 动操作问题探究效果导入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这说明自然界普遍存在差异再给学生展示课前准备好的两片完全不同的叶子,一片针叶一片阔叶两片叶子外形上差异巨大,分析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让学生感知自然环境差异性,并且能初步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让各小组学生也把自己课前搜集的叶子拿出来比较,讨论其差异的原因,是学生带着兴趣思考问题讲授新课讲授新课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一)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成因及其表现先组织学生按小组把自己讨论的结果叙述出来,总结各各小组得出结论的异同点,再出示生长在不同地区的植被景观图:胡杨树、荷花等让学生说出这些植物生长分布的地理环境主要特点?不同的自然区域为什么会产生差异?学生探讨这些景观的变化是不是有规律可循的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后小组讨论,然后由各小组分别派代表陈述总结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概念,表现及其成因。
学生能很快掌握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概念、表现、成因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不同成因:不同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热量、水分等方面的不同导致的二)地域差异有章可循投影展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和我国北方自然景观图指导学生观察从非洲南端沿东经20度经线向北走,一直到非洲北端,沿途自然景观的变化,我国北方从沿海到内陆自然景观的变化教师指导观察再加上小组积极的讨论,学生自然会发现这些景观的变化存在规律性,并且能很快掌握这些规律规律: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继续指导学生观察从非洲南端沿东经20度经线向北走,一直到非洲北端,可以看到自然带有何分布规律?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规律?学生分组讨论,归纳:由于纬度位置不同→气候的水热组合不同→植被和土壤的差异→自然景观差异明显分析景观的差异原因这种陆地景观的差异是沿纬度变化而产生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全球尺度上的分异称为从赤道到两极的的规律亚欧大陆自然带分布图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归纳:由于海陆位置不同→气候的水分状况不同→植被和土壤产生差异→自然景观差异显著在亚欧大陆中部,沿北纬45度纬线从沿海向内陆方向,可以看到自然带有何分布规律?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规律?这种陆地景观的差异是从沿海向内陆变化而产生的地域差异是以水分为基础,区域尺度上的分异在中纬度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这种差异称为从沿海到内陆的规律(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可以看到自然带有何分布规律?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分布规律?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归纳:从山麓山顶,海拔增高→气候的水热组合变化→植被和土壤变化→自然景观发生垂直变化这种地域分异规律多发生在山地,称为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三(三)非地非地带性带性分异分异规律规律由于地形、地质构造、岩性、土壤、水分、洋流等局部环境因素的影响,陆地环境还有局部尺度的分异,物品们称之为非地带性分布山地的坡向也会导致地域差异,阳坡和阴坡的热量状况不同,因而植被类型不同;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水分状况不同因而自然景观差异明显学生观察和地图找出符合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地区小组讨论的结论:各地由于热量状况、水分条件、海拔以及局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现实中复杂的陆地环境,甚至于地球表面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特征完全相同的区域教学板书环境要素差异从沿海到内陆分异水平地域分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要素组合差异从赤道到两极分异地 带 性 分 布地域差异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物质能量分布差异非地带性分异自然带差异教学反思地理环境的不同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与特征的具体表现。
本节课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存在规律性我在教学中注意通过利用合作探究法、案例剖析法、分组探讨法等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为学习下一章打好基础在授课结束后,我有如下感触1.用身边常见的地理事物导入新课,树叶是大家日常生活中都接触到的地理事物,没什么特别的,但是一旦我们把生活中细微常见的事物拿到课堂上来,那就会马上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会觉得地理是有用的,并不难学,也不抽象,学习信心会大大提升2.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学生有智慧的火花传统教育,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中国的学子被先知后行的学说所麻醉,习惯成了自然,平日不肯行,不敢行,终于不能行,也就是一无所知学生被动接受,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其主动地位受到侵犯而失落与传统教学相比,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如在教学中,“地域的分异规律”这一难点就是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利用手上资料,合作探究学习解决的,并能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迁移。
真正做到了举一反三,激发学生潜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3.板书设计很重要我在设计板书时是以知识网的形式展示的,这样学生不但会对基本框架一目了然,还会自发地把知识串联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构建地理逻辑思维4.反思本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由于安排一课时上完,要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成因,还要重点掌握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分异规律,又要让学生讨论问题,内容含量过大,显得节奏过快,假如有些环节可以简略些或压缩些,可能显得时间就会充裕一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