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教学教材.ppt
62页第五章 消化与吸收 digestion and absorbtion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2第一节 概 述 一、概念1、消化 digestion 是指食物经过消化道转变成易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2、吸收 absorption 经过消化的食物, 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称为吸收三、消化的方式三、消化的方式 细胞内消化细胞内消化 消化消化 机械性消化机械性消化 细胞外消化细胞外消化 化学性消化化学性消化 微生物消化微生物消化 分解分解合成合成.机械性消化指通过消化道的运动, 将食物切割、磨碎,与消化液混合,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化学性消化指通过消化液的作用, 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分解成小分子物质的过程胞内消化 intracellular digestion 单细胞生物形成食物泡,食物泡分泌酶将其分解利用,称胞内消化胞外消化 extracellular digestion 多细胞动物形成消化腔或消化道食物在其中消化,称胞外消化1、消化道的组织结构浆膜纵行平滑肌层环行平滑肌层疏松结缔组织形成的黏膜下层黏膜肌层上皮组织2、消化道平滑肌基本特性 (1) 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
(2) 伸展性大(本身原长的4倍) (3) 紧张性(稳定压力) (4)自动节律性,不如心肌规则 (5)对机械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敏 感,对电刺激不敏感3、消化管平滑肌的电生理特征 安静状态下,消化道平滑肌细胞膜为极化膜,静息电位为-50mv到-60mv之间 形成原因主要是K外流, 其次,Na-K泵生电作用慢波电位/平滑肌起搏电位 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自发产生的缓慢的去极化、复极化的周期性的电位波动其频率较慢, 故称为慢波电位、慢波Slow Wave, 又称基本电节率 BasicElectrical Rhythm 不引起肌肉收缩但决定平滑肌收缩节律狗胃为5次/分, 十二指肠为17-19次/分,回肠为13次/分4、消化道平滑肌收缩与骨骼肌的差异消化道平滑肌收缩缓慢,为骨骼肌的1/420消化道平滑肌收缩和舒张时,互相牵拉,维持较长时间的张力平滑肌的伸缩能力比骨骼肌大,可伸至 原长的4倍二者收缩都由钙离子激活,但钙的来源 不同,故激活速度有很大差异5、消化道平滑肌功能的合胞体特征电镜下,胃肠平滑肌约12%的肌膜与相临肌纤维膜形成融合膜,但胞质不连续,该部位电阻极低 ,细胞局部电流很容易从一条平滑肌纤维传递给另一条。
所以,胃肠平滑肌的蠕动可看作是一个功能合胞体的活动运动方式 蠕动 混合食物 分节运动 蠕动推进式运动 分节运动 摆动 紧张性收缩四、 消化管的运动1、机体主要消化腺唾液腺、胰腺、肝脏、胃腺、肠腺等五、消化腺消化液的分泌2、消化液的组成腺体分泌物所需养料来自血液,其中含有特殊的酶和电解质人的各种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 6-8L/天3、消化液作用 分解营养成分 提供适宜PH环境 稀释食物, 使其等渗, 利于吸收 保护消化道粘膜免受理化性刺激损伤 消化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淀粉酶 淀粉 麦芽糖 胃液 1.52.5 0.91.5 粘液、盐盐酸 胃蛋白酶(原) 蛋白质质 眎、胨胨、多肽肽 内因子 胰液 1.02.0 7.88.4 HCO3 胰蛋白酶(原) 蛋白质质 氨基酸、寡肽肽 糜蛋白酶(原) 蛋白质质 氨基酸、寡肽肽 羧羧基肽肽酶(原) 肽肽 氨基酸 核糖核酸酶 RNA 单单核苷酸 脱氧核糖核酸酶 DNA 脱氧单单核苷酸 -淀粉酶 淀粉 麦芽糖、寡糖 胰脂肪酶 甘油三脂 脂肪酸、甘油、甘油脂 胆固醇酯酯酶 胆固醇酯酯 脂肪酸、胆固醇 胆汁 0.81.6 6.87.4 胆盐盐 胆固醇 胆色素 小肠肠液 1.03.0 7.6 粘液 肠肠致活酶 胰蛋白酶原 胰蛋白酶 大肠肠液 0.5 8.3 粘液 HCO3- 消化液 分泌量(L/d) PH 主要成分 底物 水解产物唾液 11.5 6.67.1 粘液 六、消化管的神经支配N支配副交感神经:迷走N, 胆碱能N纤维,兴奋交感神经: 肾上腺素能N纤维, 抑制黏膜下神经丛外来神经内在神经壁内神经丛肠神经系统肌间神经丛1 1、外来神经的调节、外来神经的调节(1 1)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 释放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支配消化管、肝、胰支配消化管、肝、胰 消化抑制作用消化抑制作用( (一一) ) 神经调节神经调节。
2 2)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 迷走神经和盆神经迷走神经和盆神经 释放乙酰胆碱释放乙酰胆碱 支配大部分消化管支配大部分消化管 消化加强作用、促进消化液和消化加强作用、促进消化液和 胃肠激素的释放胃肠激素的释放2 2、壁内神经丛调节、壁内神经丛调节vv黏膜下神经丛黏膜下神经丛 ( (MeissnersMeissners plexus) plexus) vv肌间神经丛肌间神经丛 ( (AuerbachsAuerbachs plexus) plexus)3 3、外来神经的调节与壁内神经丛局部反射的关系、外来神经的调节与壁内神经丛局部反射的关系中枢神经系统肌间神经丛 黏膜下神经丛交感及副交感传入交感及副交感传出局部传入消化道壁内的化学感受器和机械感受器平滑肌 分泌细胞 内分泌细胞血管(二)体液调节消化道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进入血循,调节消化道功能胃肠激素 gastrointestinal hormone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学物质胃肠内分泌细胞特点:是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1、胃肠激素的分泌细胞开放型:梭型和烧瓶型,顶端有 微绒毛闭合型:圆、卵圆、锥形,无绒毛, 位于基膜 2、胃肠激素作用 调控消化道运动与消化腺分泌调控消化道运动与消化腺分泌 营养作用营养作用 对其它激素的分泌调节作用对其它激素的分泌调节作用3、胃内分泌细胞主细胞胃蛋白酶原消化蛋白壁细胞分泌氯化氢活化与杀菌等黏膜上皮细胞粘蛋白保护黏膜G细胞胃泌素D细胞生长抑素肥大细胞组胺4.4.胃肠激素的作用方式胃肠激素的作用方式 : 内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自分泌、腔内分泌内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自分泌、腔内分泌5 5、脑、脑- -肠肽肠肽 brain-gut peptidebrain-gut peptide: 胃泌素、胆囊收缩素、P物质、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等 20余种。
内分泌旁分泌神经分泌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38第第 二二 节节 机机 械械 性性 消消 化化1 1、咀嚼、咀嚼 能量消耗能量消耗加工加工, ,受受口腔感受器口腔感受器和和咀咀嚼肌本体感受器嚼肌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的制约传入冲动的制约2 2、吞咽、吞咽 是特定刺激引起的复杂反射活动是特定刺激引起的复杂反射活动吞咽与呼吸的协调吞咽中枢位于延髓吞咽与呼吸的协调吞咽中枢位于延髓 食管下扩约肌食管下扩约肌 呕吐呕吐-保护性反射保护性反射一、口腔消化二、胃内消化胃是消化道中最膨大的部位, 具有暂时储存食物和对食物中的蛋白质进行初步消化的功能食物颗粒与胃液充分混合,形成食糜,排入十二指肠单胃运动单胃运动1. 1.胃的消化性运动:胃的消化性运动: 容受性舒张:容受性舒张:有利于食物在胃内储存有利于食物在胃内储存 食团食团胃胃迷走迷走N N兴奋兴奋胃底、胃体舒张胃底、胃体舒张 紧张性收缩:紧张性收缩:食物与胃液混合推动食糜前行食物与胃液混合推动食糜前行 蠕动蠕动: 饥饿收缩:饥饿收缩:胃排空胃排空机制机制胃内压的作用:胃内压的作用:胃胃 十二指肠十二指肠 幽门括约肌:幽门括约肌:幽门窦、括约肌和十二指肠幽门窦、括约肌和十二指肠 收缩:收缩:防止食物倒流防止食物倒流 舒张:舒张:便于胃排空便于胃排空 食物的理化性质:食物的理化性质:糖蛋白质脂肪糖蛋白质脂肪 混合食物混合食物4 46 6小时小时 单胃运动与胃排空单胃运动与胃排空。
小肠运动的类型小肠运动的类型 分节运动分节运动 蠕动蠕动 摆动摆动 纵行肌可自发产生基本电节律纵行肌可自发产生基本电节律 小肠运动的调节小肠运动的调节 交感交感 N N 减弱减弱 副交感副交感 N N 加强加强三、小肠运动三、小肠运动 大肠运动:大肠运动:袋状往返运动、集团运动、排粪袋状往返运动、集团运动、排粪 排便反射排便反射: 盆盆 神神 经经 直肠平滑肌直肠平滑肌 自主神经自主神经 腹下神经腹下神经 肛门内括约肌肛门内括约肌 躯体神经躯体神经 阴部神经阴部神经肛门外括约肌肛门外括约肌 四、大肠运动与排粪四、大肠运动与排粪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52第三节 化学性消化一、唾液的消化作用 腮腺 舌下腺 颌下腺混合腺二、胃液的消化作用胃腺胃腺 贲门贲门贲门贲门 腺:腺: 粘液腺粘液腺 黏液细胞黏液细胞 粘液、内因子粘液、内因子胃腺胃腺 胃底腺胃底腺 主细胞主细胞胃蛋白酶原、凝乳酶胃蛋白酶原、凝乳酶 壁细胞壁细胞盐酸盐酸 幽门腺:幽门腺: 碱性黏液碱性黏液泌酸腺泌酸腺(二)胃液(二)胃液 胃胃 液液无机物:盐酸、无机物:盐酸、 Na+ Na+ 、K+K+、HCO3 - 有机物有机物: :黏蛋白、消化酶、糖蛋白黏蛋白、消化酶、糖蛋白三、胰液的消化作用无色通明的碱性消化液,PH=7.8-8.4;由胰泡C和导管上皮C分泌;进入十二指肠。
胰液电解质 :HCO3 -、Na+Na+、K+K+、Ca2+Ca2+、Cl-Cl-有机物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糜/弹性蛋白酶羧肽酶A羧肽酶B四、肠液的作用小小肠肠肠肠液液 十二指十二指肠肠肠肠腺:腺: 碱性,粘蛋白碱性,粘蛋白- -保保护护护护 小小肠肠肠肠腺:腺: 肠液的液体中肠液的液体中 肠激酶肠激酶 脱落的上皮脱落的上皮细细细细胞中胞中 肠肽肠肽肠肽肠肽 酶酶 大肠液:大肠液: 润润润润滑滑 保保护护护护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59 第四节第四节 微生物消化微生物消化优势常在菌群优势常在菌群病理状态下菌群紊乱病理状态下菌群紊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