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春)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单元测量》教材分析北师大版.doc
6页2019年(春)二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 测量》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1分米和1毫米、1千米各有多长,知道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感受所学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发展空间观念2.能根据具体情境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体会所学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初步发展估测意识,并激发学生对测量活动的好奇心和参与测量活动的主动性3.通过寻找生活中“1分米”“1毫米”的事物和对“跑道”等熟悉事物长度的想象、推理等活动,加强对所学长度单位实际意义的体会,并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长度测量单位的内容,教科书在第一学段安排了两次在二年级上册,第一次学习长度测量单位,侧重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进行简单的测量和估测,初步形成长度概念在二年级下册,第二次学习长度测量单位,侧重体会分米、毫米和千米的实际意义,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能恰当选择长度单位,进一步发展测量和估测能力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上册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基础上,学习毫米、分米和千米组织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思路如下。
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测量、想象等活动中,加深对长度单位实际意义的体验在长度单位的学习中,教科书重视借助实际的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引入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的必要性,感受1分米和1毫米的实际长度例如,在毫米的引人中,教科书通过让学生测量一支比6厘米长3小格的铅笔,帮助学生体会仅用厘米不能准确测出这支铅笔的长度,必须要引入一个新的测量单位“毫米”再如,在体会10米的长度时,教科书安排了10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1个小朋友走多少步是10米、测量教室的长度三个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体会10米的实际长度学习较大的长度单位“千米”时,学生难以通过测量或实践活动进行亲身体验,对此教科书借助学生可以感受到的100米跑道,想象10个100米跑道的长就是1千米这既为学生体验1千米的实际长度做铺垫,也有利于引导学生认识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2.结合估测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估测活动的经验积累有利于学生体会长度单位,了解估测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教科书将估测活动贯穿在整个长度单位的认识之中例如,在分米的认识中,教科书安排引导学生讨论手的一柞长大约是1分米的估测活动。
再如,在千米的认识中,安排10个小朋友手拉手站成一排大约是10米长等估测活动课时安排建议本单元建议学习课时数为2课时教师在理解教科书意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时进行适当调整知识技能评价要点1.认识1千米、1分米、1毫米,会根据具体的情境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2.知道所学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3.会进行简单的测量,能估测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附送:2019年(春)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单元 加与减》教材分析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借助对直观模型的操作活动,能进行整十数、整百数加减法的口算及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经历与他人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道理并掌握计算方法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能进行简单的估算2.结合具体情境,能提出一些可用三位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体会加减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3.结合现实情境体会验算的必要性和认真计算习惯的重要性,能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本套教科书关于整数加减法运算的学习分为四个层次,采取了螺旋上升的编排方式,具体安排如下第一个阶段是10以内数的加减法,内容安排在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重点是学习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
这个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加减法运算,重点是理解加减法的运算意义和计算的道理第二个阶段是20以内数的加减法,内容分布在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和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重点是学习进位加和退位减教科书除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于运算意义的理解,还特别注重利用画图、操作、直观模型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满十进l”和“借1当十”的计算道理第三个阶段是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内容分布在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在进一步加强对运算意义和计算道理理解的基础上,教科书一方面强调引导学生关注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用多种直观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进退位的道理及计算过程中的有序性;另一方面更加关注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第四个阶段是三位数加减法,内容分布在本册(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和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重点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强调相同数位对齐,并注重计算过程中的有序性;第二,强调结合现实情境,让学生体会认真计算习惯的重要性和验算的必要性单元学习内容分析组织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思路如下本单元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通过多种形式解释多位数计算的道理,强调算法的多样化和计算经验的积累本单元教科书安排了借助口算、直观模型、竖式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如在“回收废电池”的各道计算题目下面,教科书都是先呈现口算的方法,并以学生作品的形式辅以在数线上画出结果的方法,接着呈现在计数器上拨出结果的方法,最后呈现竖式的计算方法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了解多样化的算法,积累计算经验在口算、数线、计数器和竖式几种方法中,计数器和竖式属于程序性计算,相对机械;口算和数线都是可以有多样化算法的;而数线作为一种直观的形式,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口算的理解,发展数感2.重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突破退位减法的难度并体会转化的思想连续退位历来是多位数减法中的难点,为此,教科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基础,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把学习内容化难为易如在计算300-76时,教科书介绍了用被减数300先减去1,再减76的方法,进而把原来连续退位的减法变成了不退位的减法,只要最后注意在得数加上1即可这样的安排突破了多位数减法学习的难点,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在多位数退位减法计算中的难度,也让学生体会到转化的思想3.注重培养学生认真的计算态度并逐步形成验算习惯本单元所学计算题目的数目较大,特别是涉及连续进位和连续退位的题目时,学生容易出现计算错误。
对此,教科书进行了以下安排:其一,在计算过程中,提示学生认真读题、避免抄错数和看错运算符号、不要忘记进位和退位,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计算态度和习惯;其二,为保证计算的准确性,引导学生认识到验算的意义,帮助学生养成验算的习惯课时安排建议 内 容 建议课时数 买电器(口算加减法) 回收废电池(三位数笔算加法)3 十年的变化(三位数笔算加法) 小小图书馆(三位数笔算减法) 练习三4 小蝌蚪的成长(三位数笔算减法) 算得对吗(验算) 练习四4本单元建议学习课时数为11课时教师在理解教科书意图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时进行适当调整知识技能评价要点本单元知识技能的评价主要围绕以下要点1.理解三位数计算的道理,能正确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并验算(见样题1、样题2)说明:评价三位数笔算加减法时,一般来说和不要超过1000,个别题目根据需要和可以超过1000;减法只局限于被减数是三位数的情形要求全体学生正确掌握竖式计算,但有些学生在掌握竖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法,不列竖式正确计算出结果也是可以的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见样题3~样题5)。
说明:教科书鼓励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在解决问题的计算过程中应关注学生对估算作用的体会有的问题有多种答案,如给出各种物品的单价,1000元可以买哪两种?有很多种买法,只要求学生写出其中一种即可样题1 画一画,看谁算得对样题2 计算并验算384+76= 400-84= 549-281=536+225= 627-289= 495+380=样题3 乐乐买了600个珠子,准备用来穿成一件工艺品参加学校的“六一才艺展示活动乐乐可能买的是下面的哪两袋珠子?说明:这是一道开放题学生可以先找出加起来有可能凑成整百数的数,再看看百位上数相加后是大于6还是小于6,最后得出答案比如,在判断510和190,90时,学生可能先考虑到其中的“10”加“90”正好等于100,把这几个数纳入到可能的答案里面,但再一观察其中的“500”加“100”结果已经等于600,就会很快把190排除,确定510和90是正确答案之一同样的思路,可能找到其他答案410和190样题4 体育课上组织拍球比赛,比赛结果如下1)哪个小组拍球个数最大?哪个小组最小?相差多少个?(2)公牛组和雄鹰组一共拍球多少个?(3)哪两个小组拍球的个数和最大?哪两个组拍球的个数和最小?(4)请你再提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样题5 阳光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要坐船去桃花岛植树先估计一下一艘船能不能把两个年级的学生都装下如果能,还有多少个空座位?如果不能,还有多少人需要坐下一艘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