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首师大大一上期末中古复习资料..doc

13页
  • 卖家[上传人]:我**
  • 文档编号:114024770
  • 上传时间:2019-11-10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63.50KB
  • / 13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最有典型意义的文化于1920年首先发现,1921年10月27日开始正式发掘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和近代田野考古的发端仰韶文化得名于河南渑池仰韶村,广泛分布于黄河中游地区,范围遍及整个黄土高原仰韶时期的经济是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多种形式结合的一种综合经济,种植粟、黍和蔬菜,饲养狗、猪、羊、鸡,并经常从事狩猎、捕鱼、和野果的采集仰韶时期的居民组成为氏族——部落,聚居于较大的村落,其建筑形式多为半地穴式窝棚和木骨泥墙的圆形或方形房屋彩陶是仰韶文化中十分突出的器物红山文化: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期的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主要分布于内蒙东南部、辽宁西部和河北北部居民主要从事原始农业,饲养牛、羊、猪等家禽陶器以彩陶和横“之”字形线纹陶为特色,器形有罐、钵、盆等发现积石冢墓地,以石棺为葬具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由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而得名出土有漆黑光亮的轮制黑陶和蛋壳黑陶1950年以后,根据文化面貌、分布地区和文化渊源的不同,将龙山文化划分为山东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客省庄二期文化)和龙山文化陶寺类型。

      青铜时代:人类利用金属的第一个时代,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青铜时代处于铜石并用时代之后,早于铁器时代之前,中国始于公元前1 800年,在中国为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代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青铜出现后,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二里头文化:黄河中游地区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典型遗址位于河南偃师县二里头,发现于1959年,另外相同文化类型的遗址在豫西、晋南又有多处发现二里头文化晚于河南龙山文化,又早于同地区的先商文化,在年代上大体处于夏朝纪年之内,极有可能为夏文化遗存二里头文化分为两个类型:一是以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为代表的“东下冯类型”;二是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类型”据测定,二里头文化的年代大约在前2395年到前1625年之前 穷寒代夏:夏启时期夏朝已经开始腐化,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及其相寒促率领其族众攻打夏,得到了夏民的拥护而夺取了夏朝政权后来寒促杀后羿自立史称“穷寒代夏”盘庚迁殷:商朝中后期迁移国度之举商朝早期,由于政治发展的需要而出现了殷都屡迁的独特现象从汤至阳甲时,迁都五次;又贵族内部多次发生争夺王位之事,国力一度衰弱。

      阳甲之弟盘庚庚立,自奄(今山东曲阜)迁都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从此安定下来,直到商朝灭亡盘庚迁殷对于商朝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周公东征:周王为平定东方三监叛乱而进行的征伐周武王灭商两年后,因病去世其子成王尚幼,由武王之弟周公旦辅政管叔、蔡叔怀疑周公篡权,便与武庚勾结,发动大规模的叛乱周公率兵东征,用了三年时间才平定了这次叛乱,杀掉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贬黜霍叔,又在洛水北岸修建雒(今河南洛阳),作为周的东都,以便于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国野制:西周的社会等级制度国野制产生于周初的武力征服,国是统治宗族聚居的城郭和郊区,野则是被征服者散居的鄙野国人是贵族的远系旁支,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享有一定的权利国人最基本的权利和义务是“执干戈以卫社稷”,是军队的主力野人,主要是被征服地区的传统居民,包括殷商等诸多古老部落的后裔,还有迁徙到内地的周边民族成员、流亡人口等野人的义务则是农业生产,他们是井田制下的劳动者,以助耕公田的方式为国家负担劳役地租 井田制:我国奴隶社会实行的一种土地使用的管理制度商朝兴起,西周盛行,春秋瓦解所谓“井田”是指将方里九百亩土地,划为九块,每块一百亩,八家共耕中间的一百亩公田,每家都有一百亩私田, 这种土地的划分使用方式,其形犹如“井”字。

      是一种农业、行政与军事组织形式合一的重要制度井田的所有权属于国家,亦即属于周王周王把土地分赐给各级贵族,让其世代享用,但不准转让和自由买卖,同时又规定了定期“换土易居”的分配制度葵丘会盟:公元前651年齐国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的国君,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盟约申明:“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还规定同盟诸国不要乱筑河堤,不要囤积粮食,不要擅以田邑给别人而不报告天子葵丘之盟使齐桓公成为中原的首位霸主践土之盟: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确立霸主地位而举行的会盟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公元前632年大会诸侯于践土,参加会盟的有晋、鲁、齐、宋、蔡、郑、卫、莒等国,周天子也派代表参加盟约规定:“皆奖王室,无相害也践土之盟是晋文公成为中原诸侯的霸主向戎弭兵:到春秋中期,争霸大国势均力敌,都难取胜,战争的深重灾难也使各国强烈要求息兵公元前597年,由宋大夫华元发起,晋、楚会于宋西门之外,订立互不相侵之约,但不久即告破裂公元前546年,宋国大夫向戌再发起弭兵之会,在宋都举行了有十四国参加的弭兵会议,会议确定晋、楚共为霸主,各小国同时向两国纳贡此次弭兵以后,中原战争减少,各国获得了一定的休养生息时间,确立了晋楚两国的霸主地位。

      三家分晋: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公元前 453 年,赵、韩、魏三家联合消灭了知氏,形成“三家分晋”的局势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这标志着西周建立的分封制彻底被破坏,一般认为这是战国时代的开始田氏代齐:战国初年齐国卿大夫田氏家族取代姜氏成为齐侯的事件公元前 481 年,齐国卿大夫田常发动武装政变,把齐国强大的贵族如鲍氏、晏氏等全部消灭,并杀死了齐简公,另立简公之弟为国君,政权完全控制在田氏手中,国君实际成为傀儡到田常的曾孙田和时,他于公元前 391 年废掉齐康公,自立为国君,完成了田氏代姜氏之齐的过程公元前 386 年,周安王承认田和为诸侯李悝:公元前455年生,公元前395年卒,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濮阳人曾任魏文侯相,主持魏国变法经济上主张“尽地力之教”和“平籴法”,政治上实行法治,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之一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的《法经》一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内容包括盗、贼、囚、捕、杂、具六法,现已失传其言论见于《汉书 食货志》、《晋书 刑法志》等,《汉书 艺文志》著录有《李子》三十二篇,已佚商鞅: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商鞅即卫国公孙鞅,姓公孙氏,名鞅,也称卫鞅曾通过变法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商鞅先后两次变法,使秦国为战国时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公元前338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尸身被处以车裂后示众逢泽之盟:战国前期魏惠王发起的诸侯会盟战国初期,魏国是最强盛的国家魏国经过李悝变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了一只以武卒制为基础的强大武装力量公元前 344 年,魏惠王在大梁附近的逢泽发起并主持了逢泽之会,率领12 诸侯朝见周天子,成为盟主至此,魏已成为称霸中原的唯一大国胡服骑射:公元前307年,战国时赵武灵王吸取北方少数民族骑马作战的优点所推行的军事改革改革的主要措施有二:一是把原来宽袍大袖的服装,改为胡人那种短装紧身服饰,束皮带,穿皮靴,以适合马上训练、作战二是通过不同途径组建骑兵赵武灵王通过军事改革建立起强大的骑兵部队这一措施,对中原国家军队的发展影响极大,赵国因此成为唯一能与秦国争雄的强国。

      初税亩: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开始实行以亩为单位征收耕地税的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行,实际上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增加了财政收入,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过程初税亩的实行,适应和促进了新生的封建土地占有关系稷下学宫:战国田齐桓公开始,齐国就在都城临淄西郊的稷下设置学宫,称为“稷下学宫”,吸引了分属不同流派的大批学者前往讲学和著述,形成了一个影响极大的学术文化交流中心这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学术繁荣的一个重要缩影,为促进战国时期学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古史辩派:古史辨派,又称古史辩派、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以后出现的一个以“疑古辨伪”为特征的史学、经学研究的学术流派《古史辨》,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张楚: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建立的政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蓟县大泽乡起义起义军很快攻打下蓟县接着挥戈西进,连下数城攻下陈县后,陈胜被推举为王,吴广为假王国号张楚起义军以陈县为据点,建立了政权白登之围: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困于白登山的事件汉六年(前201 年),冒顿单于发兵围攻马邑,韩王信投降,次年又攻晋阳。

      汉高祖闻讯,亲率 30 万大军迎战,被匈奴围困于平城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南),达七天七夜,和主力部队完全断绝联系后来用陈平计,向单于阏氏行贿,才得脱险七国之乱:汉景帝时以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其导火线为晁错提出“削藩”的建议得到汉景帝的采纳景帝前元三年,吴王刘濞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联合胶西、楚、赵、济南、菑川,胶东六王发动叛乱景帝杀晁错以求刘濞退兵,未果,遂出兵镇压七国之乱仅三个月就被镇压,诸侯王势力受到致命打击,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时所产生的弊病基本解决,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加强《推恩令》:推恩令是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重要法令据《汉书•主父偃传》,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于元朔二年(前127)采纳主父偃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的建议,颁行此令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推恩令下达后,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不少王国也先后分为若干侯国,王国的势力从此无法与中央抗衡《轮台诏》:汉武帝晚年颁布的政令汉武帝末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封建经济亦面临崩溃。

      征和四年(前189 年),汉武帝拒绝了桑弘羊在轮台扩大屯田的建议,下诏罪己从此,汉武帝停止了对外征伐,转向对内政的整顿,实行“息民重农”政策任田千秋为相,又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推行代田法,发展生产汉武帝政策的转变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社会逐步安定下来,生产得以恢复发展,相对的缓和了阶级矛盾盐铁会议:西汉昭帝时召开的辩论盐铁官营等国家政策的会议汉武帝时实行盐铁官营,增加了政府收入,但其弊端也日益显著昭帝即位后,大将军霍光辅政,继续遵行汉武帝末年与民休息的政策始元六年(前81),令丞相车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郡国所举贤良文学六十余人至京师,问以百姓疾苦及施政教化的要务贤良文学请罢盐铁酒肆均输,而桑弘羊则以盐铁官营等为国家大业,反对废止双方展开论战,除盐铁问题外,还涉及对匈奴的关系、德教与法治之得失等问题结果,桑弘羊作出某些让步,奏罢郡国榷酤及关内铁官宣帝时,庐江太守丞桓宽据会议资料,结合汝南朱子伯的追述,推衍增广而成《盐铁论》一书 度田:东汉初年光武帝为加强封建国家对土地与劳动力的控制,增加政府租税与赋役收入而采取的政策东汉光武帝刘秀于建武十五年下诏州郡“度田”,即检核垦田户口,目的在于限制豪强大家兼并土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以便于封建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由于度田触及了豪强地主的既得利益,而遭到反抗刘秀虽以度田不实的罪名处死了十几个郡守,但为避免矛盾恶化,只好停止度田度田事件后,豪强势力没有被。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