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微创之衡易针法.ppt
106页中医微创之衡易针法,杨晋东 13991086257 交流群:240528237,疾病的概念,祖国医学说:阴阳失调则为病,讲的是阴平阳秘、中正平庸才能和谐安定 现代医学的病的概念: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发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疾病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我对疾病的认识: 感染:细菌、病毒、其它微生物 外伤:立即的损害-远期自我修复结疤、挛缩造成损害 人身自然的退化和衰老才是洪水猛兽、是势不可挡的巨大恶魔,是人类疾病的罪魁祸首!西医治病目前还是解剖治 外伤,,疗阶段,科室越分越细,总是在断章取义、以点代面来诊断和治疗疾病,没有把人当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大家想一下吧,高血压的治疗后期因并发症死了、糖尿病的后期并发症死了、支气管炎的老消炎最后肺心病死了,这些西医医生到底在干什么?是治病还是在致病! “病”字里面是一个“丙”在中国文化当中,“丙”是火的意思,在五脏里面,丙又代表心,所以,“丙火”又可以叫心火,心里有火,人就得病了 另外,“心火”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被压抑的情绪,就是失调节的七情六欲,喜伤心 (范进中举)、思伤脾(林黛玉)、恐伤肾(吓的尿裤子、怒伤肝气得肝疼,血压也上去了,肚子也鼓起来了)、悲伤肺(悲伤过度没气了,背过去了)。
为什么要学习疼痛?,自从韩济生院士建议把疼痛作为一门学科,在医院专设疼痛科至今已有六、七年了试看一下这个年轻的学科发展真的是一日千里,令好多过去医院的大科室都刮目相看无论是它的业务收入,还是新技术的更新,每天都在变,真正做到了日新月异!这些其实都归功于它的新技术的神奇!它真正做到了人性化的治疗!首先摒弃的是过去盲目的手术和无休止的用药,而采用无痛的、更人性化的微创治疗来解决疼痛;从病源上来说,80-90%的疼痛患者都是由于身体的渐渐衰老所致,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这类的患者有多少所以有好多的疼痛界前辈都达成一致的共识:未来的20年就是疼痛学辉煌的20年!,,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现代疼痛治疗发展史----现代治疗疼痛的第一批医师无疑是麻醉科医师,做一些注射治疗也就是老百姓众所周知的封闭现在由于它的诸多毒副作用已逐渐淡出了接下来就是软组织外科学一代鼻祖宣蛰人教授对慢性疼痛总结的无菌性炎性学术当时看来有一定的启发价值,也是给了疼痛治疗一种新的思路、新的出路,可从目前看来他对慢性疼痛所下的无菌性炎症是多么的牵强,而他的著名的银质针治疗原理恰恰和无菌性炎症背道而弛况且目前像银质针那么恐怖的治疗能被患者所接受的已经寥寥无几了。
接下来王文远教授创立的平衡针疗法也是对疼痛治疗研究功不可没他的心神说学其实也不外乎是全息学说的一种,不过这类的治疗即时效果,,是特别优越的,当止痛药来用确实不错,而远期疗效却是不能尽如人意啊! 接下来我要说的是对我最有深远影响的针刀创始人朱汉章教授他的对慢性损伤并结疤、挛缩的软组织进行切割、松解以达身体运动的动态平衡论,其实是可以真正称的上是现代医学疼痛治疗的代表为我们达到了在盲视下完成部分骨外疾病的治疗但可惜朱老英年早逝,给针刀治疗学遗留了好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在针刀正被大家要接受的关键时刻,朱老撒手而去,紧接着是全国针刀总院的倒闭,无不为针刀的发展增加了无数的阻力况且有好大一部分人还在宣讲要把针刀治疗做成西医手术,这就更增加了其推广发展的难度是的,其实确切地来说,针刀的治疗方法,我认为还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更多的时候我们把它当作了小的手术刀,以切割来达到目的目前这样做的针刀人是绝大多数,好多的针刀治疗高手把治疗做得很完美了,该切的该割的都做好了,可是疗效并没有预期的好,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啊?即使当时有效,而过一段时间为什么又复发了啊?正如好多做癌症手术的医生把癌肿切除的很彻底很干净,手术堪称完美,可是为什么这些患者没多久就去世了呢? 其实,我们永远要把人当成一个整体来看。
治病更是这样,我倡导大家要有中医的思想,西医的治疗手段,这样我们在治疗的时候才会更全面正是基于这些我将自己20余年做针刀、针灸的经验与心血做了一个总结,同时结合目前各疼痛治疗大家的理论而创立了衡易针法,可以说它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做出来的希望可以给到大家一定的帮助疼痛性疾病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疼痛的发病率大约为35%~45%老年人的发病率较高,约为75%~90%美国1984年调查显示:约有5000万人患颈肩腰肢痛即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人有痛症 20-60岁的病人,为治疗痛症所花的钱,比治疗癌症和心脏病在内的所有病的费用还多;一个5500万人口的英国,每年有1000万个人以上患疼痛疾病;中国每五个人之中就有一人患颈肩腰肢痛并且调查结果显示各种疼痛都没有得到充分的治疗 在对中国六大城市的慢性疼痛调查中发现:成人慢性疼痛的发病率为40%,发病后就诊率为35%;老年人慢性疼痛的发病率为65%~80%,发病后就诊率为85%疼痛治疗发展史 镇痛治疗的历史 人类的历史即与疼痛做斗争的历史 原始类:中国有神农尝百草、酒、巫、砭石、针、九针的发明和应用;国外有鸦片、可可类植物、柳树、教士、吗啡的发现与应用。
现代:物理方面有声、光、电、热、磁等的发明与应用;化学方面有阿斯匹林、吗啡、皮质类固醇激素、非甾体类、环氧合酶-2抑制剂药物的发明与应用 公元前300年:埃及、印度等国家认为疼痛是“魔鬼”,是上帝或神灵对人类的惩罚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代 :认为疼痛是与愉快相反的情绪(非感觉) 19世纪: 感觉神经心理学----认识到了疼痛的感觉方面 进入本世纪70年代:逐渐揭示了疼痛的本质---疼痛的多维性 ◎感觉—分辨 ◎动机—情绪 ◎认知—评价,疼痛的概念,“慢性疼痛是不死的癌症”这可能是对日益增多的慢性疼痛患者的严重性和危害性作出的最恰当比喻疼痛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多数定义难以表达准确的疼痛意义1990年世界疼痛组织(IASP)将疼痛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加以论述急性疼痛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症状;而慢性疼痛则是一种独立的疾病疼痛主要表现在伤害性刺激、疼痛感觉、苦恼以及疼痛行动四个层面伤害性刺激是对正常组织的有害刺激,当机械的、电的、温度的、化学的刺激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都会刺激A—δ型和C型神经末梢,引起痛觉;疼痛感觉是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自主神经功能对潜在组织损伤刺激的感知;苦恼是疼痛患者常见心理社会因素,是经验与记忆、精神状态、注意力、个性、年龄性别、种族、经济文化的体现,也是某些心理问题的反映,如抑郁、焦虑、愤怒、恐惧、自杀等。
1994年国际疼痛症研究学会对疼痛的定义是:“与实际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有关的,或病人对此种损伤所描述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和影响到情绪的一种感受 首次将感觉与情感因素联系起来,因其复杂性远不止是信号从外周传入大脑中枢的但是这个定义会被误解因为疼痛不止一种,至少有三种:立即的,急性的,和慢性的此外,疼痛可以是有害的输入信息引起的中枢感觉,也可以由非疼痛信号(与疼痛信号一样是看不见的)引起,疼痛甚至可以在没有外来输入信号时产生神经根疼痛就是一个常见的例子疼痛的生理反应包含有疼痛感觉和疼痛反应在疼痛感觉出现的同时疼痛反应发生,可以是局部性的或是全身性的每个人在不同的周围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下,在不同的机体和心理活动状态下,其痛感觉和痛反应的个体差异性很大,临床感受和表现均不同2002年8月在国际疼痛学会第10届学术会议上,世界疼痛组织终于提出了“慢性疼痛是一类疾病”的观点,得到了各国疼痛学者的公认 中医对疼痛的认识: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不松则痛疼痛的引发 脊髓后角细胞接受来自直接和间接的伤害性刺激冲动,并将此冲动传入中枢无论哪一种创伤,受损组织都将释放磷脂,并逐渐降解为花生四烯酸,最终成为前列腺素。
创伤致血管损伤后刺激引起血管痉挛、组织水肿、并释放血小板,再由此降解产生和释放5-烃色胺和P物质 伤害性感受器 伤害性感受器是感受机械、化学、及热等伤害性刺激的最初级的基本功能单位它们实际上是散步于身体组织中的游离神经末梢在伤害出现时,感受器接受来自身体内、外的伤害性刺激,并通过神经纤维将冲动信号传入中枢,由此产生一系列与疼痛相关的生理、病理性活动痛觉传导分类 躯体痛觉传导 躯干、四肢及头面部的痛觉传导神经属于躯体感觉神经 1.躯干、四肢的痛觉传导是通过脊神经相应节段的后根将伤害性刺激冲动信号传入脊髓后角 2.头面部的痛觉是随三叉神经、迷走神经和舌咽神经分别传入三叉神经感觉核和孤束核,,内脏痛觉 传导 内脏痛觉的传入神经主要是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来自内脏的疼痛神经冲动是由交感神经中的无髓C纤维传导的其中,交感神经受伤害感受器的传入沿交感神经纤维经纤维经椎旁交感神经节行于白交通支,自后根进入T1~L3节段脊髓后角副交感神经纤维在内脏器官的腔壁层神经节处换神经元其上部内脏神经纤维沿迷走神经进入颅内达迷走神经核,下部纤维经腹部神经节换神经元后进入S2~4的副交感神经核体表感觉是按皮节分布的,一个皮节是2~3cm宽的带状区域。
但内脏感觉没有这种相关性如脊髓个节段发出的腹腔内脏传入神经纤维先集中到分布于内脏的动脉起始部,形成与动脉同名的神经丛,尔后伴随各动脉的分支到各部位由T5~L2的10个脊髓节段的交感神经纤维汇合成为与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和肠系膜下动脉及髂内动脉同行的四群神经,,疼痛的双重性 疼痛的双重性充分表明在痛觉传导途径上存在着不同传导速度的神经纤维,即刺激作用于皮肤达到一定强度时可先后出现两种不同性质的疼痛:快痛和慢痛快痛是一种尖锐且定位清楚的刺痛,刺激发生时即发生,撤除时很快消失;慢痛是一种定位不清楚的烧灼痛,刺激时延迟0.5~1.0秒才能被感觉到,疼痛强烈还难以忍受,撤除刺激后还持续几秒钟,并伴有情绪反应及心血管和呼吸等方面的变化快痛传导的纤维主要是A-δ纤维,兴奋阈较低慢痛传导纤维主要是无髓C纤维,兴奋阈较高痛觉冲动的中枢传入 脊髓后角接受伤害性冲动信号传入,此处既有躯体疼痛冲动也有内脏疼痛冲动的传入强烈的表皮刺激可影响脊髓侧角自主神经节前神经元的活动,交感神经长时间放电也能激发运动系统肌肉的收缩,当这种收缩因持续而变为痉挛时,它也就变为一种伤害性刺激的源地两种类型的外周伤害性感受器纤维(快、慢)均向中枢传入痛觉冲动,其中80%的传导痛觉冲动的纤维是无髓C纤维。
无髓C纤维的传导速度较慢,进入脊髓后角后立即换神经元,经脊髓前联合交叉到对侧,而后通过脊髓丘脑束上升至丘脑其余传导痛觉刺激的神经纤维是小直径的有髓A-δ神经纤维,并通过外侧脊髓丘脑侧束上升到丘脑在通过外侧脊髓丘脑束传导的感觉冲动中,痛觉占54%,温度觉占46%大直径有髓神经纤维传递触觉、温度觉及本体感觉等机械性刺激在周围感觉纤维中,不仅C纤维的数量比A-δ纤维多,而且传入中枢的方式不同A-δ纤维基本上是单神经元的突触联系方式;而被传入的C纤维则是有许多短节段神经元的多突触联系,此神经元通过多级上行系统联系通路传入中枢在脊髓中至少有两个主要通路向中枢传导疼痛信息:脊髓丘脑束和脊髓网状丘脑束两者沿同样途径在脊髓内上升,但脊髓网状丘脑束在脑干经分支与网状系统形成突触联系后者所分出的路径据认为与疼痛的精神及情感因素有关这些传导束都各自止于丘脑的,,不同位置脊髓网状丘脑束多在内侧,而脊髓丘脑束则投射到丘脑的外侧、腹侧及尾叶两侧丘脑各区再投射到大脑皮层的不同位置多级上行系统的上升纤维与丘脑的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而后由此发出纤维到中脑的网状系统且所有脑神经、包括大脑皮质在内的上运动-感觉系统、下丘脑及边缘系统均与网状系统发生联系。
丘脑分为两个系统:多级上行系统和腹基底神经核后者包括外侧和后侧神经核,它们接收快速传导的冲动,并于面、头及躯体的特殊位点的感觉接收有关,即所谓地形图样的特定组织分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