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指导训练题7.doc
25页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指导训练题7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安定朝那人,汉太尉嵩之曾孙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非圣人孰能兼存出处,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作《玄守论》以答之,曰: “或谓谧曰:‘富贵人之所欲,贫贱人之所恶,何故委形待于穷而不变乎?且道之所贵者,理世也;人之所美者,及时也先生年迈齿变,饥寒不赡,转死沟壑,其谁知乎?’“谧曰:‘人之所至惜者,命也;道之所必全者,形也;性形所不可犯者,疾病也若扰全道以损性命,安得去贫贱存所欲哉?吾闻食人之禄者怀人之忧,形强犹不堪,况吾之弱疾乎!且贫者士之常,贱者道之实,处常得实,没齿不忧,孰与富贵扰神耗精者乎!又生为人所不和,死为人所不惜,至矣!喑聋之徒,天下之有道者也。
夫一人死而天下号者,以为损也;一人生而四海笑者,以为益也然则号笑非益死损生也是以至道不损,至德不益何哉?体足也如回天下之念以追损生之祸,运四海之心以广非益之病,岂道德之至乎!夫唯无损,则至坚矣;夫唯无益,则至厚矣坚故终不损,厚故终不薄苟能体坚厚之实,居不薄之真,立乎损益之外,游乎形骸之表,则我道全矣’”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莫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节选自《晋书·皇甫谧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 阙:欠缺B.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综:综合C.先生年迈齿变,饥寒不赡 赡:充足 D.耽玩典籍,忘寝与食 耽:沉湎【解析】 综:通晓答案】 B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皇甫谧勤奋钻研的一组是 ( )①修身笃学,自汝得之 ②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③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 ④沈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 ⑤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⑥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A.①③④ B.②④⑤C.③⑤⑥ D.①⑤⑥【解析】 ①是叔母的教诲,④是皇甫谧的性格。
答案】 C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汝今年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富贵人之所欲,贫贱人之所恶,何故委形待于穷而不变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你今年二十岁,眼睛没有阅读过书本,心中不懂道理,没有什么可以安慰我的2)富贵是人人想得到的,贫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为什么不顾惜自己,等待困穷而不作改变呢?【参考译文】皇甫谧,字士安,小时候名叫静,是安定朝那(今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人,汉代太尉皇甫嵩的曾孙皇甫谧过继给他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
他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节制地游荡,有人以为他是呆傻人皇甫谧曾经得到一些瓜果,总是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说:‘虽然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你今年二十岁,眼睛没有阅读过书本,心中不懂道理,没有什么可以安慰我的因此叹息说:“从前,孟轲的母亲迁居了三次,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参的父亲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叔母面对皇甫谧流泪皇甫谧深受感动,并激发了他的志气,于是到同乡人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他家很贫穷,他在亲身参加农业劳动的时候带着经典学习,终于博通典籍百家之言皇甫谧性格恬静,没有奢望,并从此树立了高尚的志向,把写书作为自己的事业,自己取号玄晏先生,写有《礼乐》《圣真》等论著后来得了风痹症,仍然手不释卷 有人劝皇甫谧为赢得名声而广泛结交,皇甫谧认为“不是圣人,哪能做官交友博取好名?住在乡村照样可以享有尧舜之道的美名自己并非圣人,又何必去与达官贵人结交,为公事忙碌从而得到好名声呢?”于是,皇甫谧写了《玄守论》来回答劝他广泛结交的人。
他在《玄守论》里写道: “有的人对皇甫谧讲:‘富贵是人人想得到的,贫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为什么不顾惜自己,等待困穷而不作改变呢?况且从道义上讲,最可贵的,是治理国家,而对一般的人来讲,及时行乐便是美事,先生已经年老,牙齿也发生了变化,连温饱都没有解决,今后死在山沟河谷之中,又有谁知道呢?’“皇甫谧回答道:‘人最看重的,是生命;道最渴求的,是形体的完美生命和形体都不应该被疾病所侵害,如果扰乱了形体以至于损及性命,又怎么谈得上脱离贫贱而存富贵呢?我听说吃人家俸禄的人,就得分担人家的忧患,形体强壮的人尚不堪忍受,何况我体弱多病呢?对于文士来说,贫穷是司空见惯的,讲究道义的人的确也常受到轻视,然而处于贫穷之中而得到道的真谛,一辈子没有忧患,与那种为了追求富贵扰神耗精相比谁好谁坏,自然不言而喻啊!另外,生时不为人知道,死时不被人惋惜,这样的人才是最得道的真谛的呀!聋哑的人,是天下最得道的人一个人死了,天下的人都为他号啕大哭,因为他的死,对天下有很大的损失,有的人健在,全国的人都为之而欢欣鼓舞,因为他的健在,对全国人都有好处然而,天下人的哭或笑,并不能使该死的人不死,该生的不生所以有至道至德的人,不会因外界影响损益到他的死生。
为什么呢?因为他的体魄很健壮如果为了换回天下人的悲痛而去追求损害生命的名利,顺应全国人的心意去追求无益于身的富贵,这哪是道德的至高境界呢!只有不追求名利,才会无损于性命,身体就会更坚强;只有不求无益于身体的富贵,道行才会更深厚身体坚强就不会损及生命,道行深厚就不会变浅薄如果能保持坚实的身体、深厚的道行,将名利、富贵置之度外,看作只是形体表面的东西,那么我的道行是最完善的’” 于是,皇甫谧没有去做官他潜心钻研典籍,甚至废寝忘食,故当时人说他是“书淫”有人告诫他过于专心,将会耗损精神皇甫谧说:“早晨学到了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何况生命的长短是上天预定的呢!”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①,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岁余,征拜侍御史 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②千数 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槃桉③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永初二年,邓太后诏曰:“夫忠良之吏,国家所以为理也求之甚勤,得之至寡故洛阳令王涣,秉清修之节,尽心奉公,务在惠民,功业未遂,不幸早世,百姓追思,为之立祠自非忠爱之至,孰能若斯者乎!今以涣子石为郎中,以劝劳勤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 (节选自《后汉书·循吏列传》)【注】 ①茂才,即“秀才”②醊,祭祀时把酒洒在地上③槃桉,盛祭物的本盘及放置祭品盘的几案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 致:前来 B.不见侵枉,故来报恩 见:被 C.今以涣子石为郎中, 以劝劳勤 劝:规劝 D.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 故:已故 【解析】 劝,应为“勉励”。
答案】 C5.以下各组句子,直接表现王涣“尽心奉公,务在惠民”的一组是( )①晚而改节,敦儒学 ②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③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 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 ⑤百姓市道莫不咨嗟 ⑥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③④⑤ D.④⑤⑥【解析】 ①说的是他改节的事⑤和⑥是从侧面突出王涣“尽心奉公,务在惠民”的特点答案】 B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自非忠爱之至,孰能若斯者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官员询问这样做的原因,(百姓们)都说平常带来的米,被士卒衙门抢夺,常常要损失一半。
2)如果不是忠心爱民到了极点,谁能像这样(受到爱戴)呢!【参考译文】王涣字稚子,是广汉郪县人年少时喜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崇尚力气和武艺,与强悍轻捷的少年交往频繁后来才改变了自己的志向,致力于儒学,研习《尚书》,攻读法令,大体了解了其主要旨义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按照自己的职分果敢做出决定,不怕那些豪门大族王涣从此显出名声州府推举王涣为茂才,朝廷任命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胡作非为,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把他们全都杀了县境内安定太平,有的商人就在外面停宿温县有放牛的人,只要说说自己是王涣的属下,就始终没有人敢侵犯王涣担任了三年温县县令后,升为兖州刺史,用法令约束手下的郡县,声名大震一年多后,又被征召任命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涣随从皇帝南巡,返回后被任命为洛阳县令以公平严正要求自己,处理政事宽严得当那些枉曲、疑惑、长期诉讼,历届官府没有决断、法理不平的冤疑旧案,在王涣的处治下,无不弄清真伪,清除大家的疑点同时他还用巧妙的办法,多次揭发和暴露隐密的坏人坏事京城的人都称颂叹服他,认为王涣有神仙一样的智慧和妙算元兴元年,王涣病死百姓在市中和路上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共同集资,前去祭奠醊酒,多达数千人。
王涣的灵枢向西运回家乡,路过弘农县,老百姓都在路旁摆上盛有食物的木盘加以祭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