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二首《习题破山寺后禅院》《登岳阳楼》教案.doc
3页《古诗二首》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致,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深切体会诗词意境教学重、难点:通过诵读感悟诗歌意境,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词丰富深刻的意蕴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题破山寺后禅院》教学目标: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新课盛唐山水诗大多歌咏隐逸情趣,多有一种悠闲适意的情调,但常建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不一样,在优游自得中写诗人的心灵感悟,于禅宗佛音中净化人的心灵,跟随诗人一路行来,我们除了欣赏幽美绝世的自然风光,也时时沉浸在神与物游、情与景会的心灵世界当中,今天让我们走进常建苦心孤诣为我们构建的“另一个世界”吧二、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1.朗读指导 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2.整体感知 破山寺指江苏常熟兴福寺诗中抒写清晨游后禅院的观感,笔调古朴,描写细腻,意境优雅,艺术上相当完整,是盛唐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3.作者简介 常建,生卒年不详,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进士,与王昌龄同榜仕宦不得意,寄情山水名胜,过着很长时期的漫游生活后移家隐居鄂渚大历中,曾任盱眙尉他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一派。
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这类诗中往往流露出淡泊襟怀其实他对现实并未完全忘情,他有所感慨,有所期望,也有所指责有《常建集》4.理解诗意早晨,当我漫步到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丛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僧侣们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树林中 山光的明净使鸟儿高兴,潭水空明清澈,临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声音此时都静寂,只有钟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5.品评赏析(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试着将其改写成一段写景散文 景物有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可谓步步有景这些景物都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筹的声响,也只是以动村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使人读后仿佛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净地,心中杂念、浮躁消失殆尽,不禁沉醉于这样的幽林清潭、山光花色之中2)诗的五、六句写作者看到优美景色后,产生了哪些感慨? 这两句诗对仗非常工整,这样幽美的环境,使诗人惊叹、陶醉,忘情地欣赏起来他举目望见寺后的青山焕发着日照的光彩,看见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欢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见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尘世杂念顿时消除净尽。
3)整首诗诗人通过写景,领悟出了什么道理? 诗人欣赏这禅院幽美绝世的居处,领略这空门忘却尘俗的意境,寄托自己的向往之情6、问题探究(1) 这首山水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绘了禅院幽静、脱俗、自由、没有人世烦恼的景象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3)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4)“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这种以“寂”衬“音”的写法,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正所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三、课堂小结这首诗以清晨游寺后禅院为线索,描写了古寺的肃穆、幽深、脱俗和纯净,抒发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语言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本诗演化出的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四、随堂检测第二课时《登岳阳楼》教学目标:1、 熟读成诵,在吟诵中领悟诗歌意境;2、 合作探究,领会诗歌所表达的复杂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位于湖南省岳阳市的岳阳楼,建筑精巧雄伟,它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一首描写岳阳楼的诗歌《登岳阳楼》 二、背景简介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岳阳楼,即湖南岳阳城西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黄鹤楼、鹳鹊楼),下瞰洞庭,视野广阔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楼赋诗,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三、朗读诗歌四、理解诗意早就听说洞庭湖的盛名,今天终于等上了岳阳楼 雄阔壮观的大湖,将吴楚分割在东南两域,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浮于其上。
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 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窗远望泪流满面 五、品评赏析 1、“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昔闻:渴望向往已久 今上:如愿以偿甚喜 今昔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 2、赏析 “坼” “浮”二字 “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景 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情 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诗人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诗人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4、“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帮助;“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泊,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的孤苦无依。
5、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从哪句诗可以看出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不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这可以从“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两句诗中看出此时的杜甫不只是感叹自己穷愁潦倒、漂泊无依的身世,更为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而悲伤又是忧国忧民的体现六、整体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时所见所感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忧患联系起来,把对寂寞的身世感慨和壮阔的自然景色相映衬,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七、比较赏析将杜甫的这首《登岳阳楼》与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进行比较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试对比两诗颔联描写洞庭湖景观的妙处,并评论两诗的主题思想 杜诗只用十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写出来了;孟诗写湖的丰厚蓄积,澎湃动荡,极为有力,不仅写出其广大浩渺,还充满了活力 杜诗写出了洞庭浩翰汪洋的不凡气势,亦触景伤情,写自己身世的凄凉孤寂,反映出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关心。
孟诗表达的是漫游洞庭湖思及个人前途,希望张丞相引荐出仕的主题 八、随堂检测教学反思: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