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届高考历史人教通史版二轮训练-第三单元单元综合提升.docx
5页单元综合提升 纵向知识线索一、隋唐时期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的五大变化1.中央机构的变化三省六部制取代了秦汉以来的三公九卿制,完善了封建王朝的中央官僚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2.选官制度的改革科举制终结了九品中正制等制度,既扩大了统治基础,稳定了政局,又抑制了门阀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3.土地制度的变化唐朝初期,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土地,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生产的恢复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均田制逐渐崩溃,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空前发展,土地兼并愈演愈烈4.赋税制度的发展唐初的租庸调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有利于荒地的开垦,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巩固了府兵制唐朝中期以来的两税法使极度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5.军事制度的变革唐初的府兵制有利于巩固边防、加强中央集权唐玄宗以来的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封建国家得以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对应训练]1.唐代通过科举者,还需经过铨选方能任职,铨选标准为“身言书判”。
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其中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由此可知,唐代选官制度( )A.促使唐代文学作品十分兴盛B.特别关注官吏的操守与品行C.旨在提升案件审判的公正性D.注重考核官员实际应用能力答案 D解析 据材料“其中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科举制中的铨选侧重于考查考生能将“身言书判”应用于实践,故选D项二、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发展的特点1.佛、道盛行,冲击儒学,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2.儒学地位不独尊,与佛、道并存,且通过援佛道理论入儒家学说来发展自己,最终发展为“三教合一”3.儒学的生存与发展靠的是传统力量而缺少成熟的文化政策做保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对儒学冲击较大,隋唐统一,复兴儒学迫在眉睫[对应训练]2.魏晋南北朝时,以“竹林七贤”为代表的众多风雅名士常聚集在一起,醉心于有与无、生与死、动与静、圣人有情或无情等形而上的问题的讨论,一时蔚成风气,这反映了( )A.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冲击B.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文化繁荣C.三教合一的局面开始出现D.理学形成拥有深厚民间基础答案 A解析 西汉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以谈论玄学为主的思潮,说明经过东汉、魏晋南北朝,儒学出现了危机,即儒学的主流地位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故选A项。
横向知识关联佛教的传播对魏晋到隋唐时期社会的影响1.政治上,它被封建统治者用来腐蚀人民,维护封建统治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得到很大发展,南方和北方相同的宗教信仰成为隋朝统一中国的条件之一唐朝时,佛教与道教、儒学并存,玄奘西游、鉴真东渡密切了对外关系但同时,佛教的盛行也导致了人口减少、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吏不问政事,导致了僧侣贵族与世俗地主的矛盾2.经济上,佛教的盛行催生了一种畸形的社会经济——寺院经济它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同时,僧尼众多,却没有纳入国家的户籍,成为免除赋役的特权阶层,使国家税收减少,国库空虚,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3.思想文化方面,佛教的传入及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儒家思想自魏晋以来,儒学不断吸收佛教、道教思想的精华,有了新的发展佛教对中国的文学艺术等方面也有重大影响,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教盛行,宗教画也十分流行,我国著名的石窟和佛像也大都集中于这一时期开凿[对应训练]3.据唐代释道宣统计:“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这一局面( )A.表明隋代奉行文化宽容 B.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C.说明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D.导致多元文化开始出现答案 B解析 “隋代二君三十七年,寺有三千九百八十五所,度僧尼二十三万六千二百人,译经八十二部”是佛教文化的繁荣,可以促进文化的繁荣,故选B项。
三、提炼观点类问题典例 (2016·全国卷Ⅱ,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路线示意图玄奘(602—664年),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①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年),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②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分)“解读材料”:要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材料中标出①②的即是提炼观点”:要从材料中提炼,切忌脱离材料提炼的角度可以是:(1)“中外对比”唐朝文化领先世界;(2)从整个文明的角度:中国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3)从文化交流角度:中国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论述”:注意史实的范围“中国古代史”“其他相关”等限定语;注意“史论结合”,不仅要罗列史实,还要阐释影响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小结:总之,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