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21页北京市海淀区十一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古诗文1.背诵默写(1)许浑在《咸阳城东楼》中写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历史沧桑无限感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观《行香子》中描写酒旗飘扬在水岸桥边,词人心情欢快,走过山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从听觉角度写边地秋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4)刘长卿在《长沙过贾谊宅》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中把自己凭吊贾谊和贾谊凭吊屈原联系在一起,道出了千古文人郁郁不得志的愁情5)《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以景来寓前途坎坷难料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6)《商山早行》中描写行旅之人所见山野明丽美景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7)君子好学的表现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可谓好学也已8)孔子论述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9)孔子认为面对过往的事情要“成事不说,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 鸟下绿芜秦苑夕 (2). 蝉鸣黄叶汉宫秋 (3). 倚东风 (4). 豪兴徜徉 (5). 戍鼓断人行 (6). 边秋一雁声 (7). 汉文有道恩犹薄 (8). 湘水无情吊岂知 (9). 云横秦岭家何在 (10). 雪拥蓝关马不前 (11). 槲叶落山路 (12). 枳花明驿墙 (13). 敏于事而慎于言 (14). 就有道而正焉 (15). 学而不思则罔 (16). 思而不学则殆 (17). 遂事不谏 (18). 既往不咎【解析】【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
本题属于理解性情境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徜、徉、戍、槲、枳、驿、罔、殆、谏、咎请阅读下列《论语》论“孝”的内容,回答下面小题①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②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③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④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⑤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2. 请解释文中加点词语1)鲜 (2)弟 (3)色3. 将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4. 请概括选文中践行“孝”的方法,并且结合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如何孝顺父母的理解答案】2. (1)很少;(2)敬爱兄长;(3)脸色 3. 现在所称为孝的,只是说能够奉养父母跟犬马一样,人都能豢养他们,如果没有敬重之心,那跟圈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4. (1)文本中孔子关于践行“孝”的方法有:①关系父母的健康状况;②奉养父母除了给予物质帮助,让其衣食无忧,还要有敬重之心;③在父母面前要保持和颜悦色,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心;④按照父母生前的要求(指合理的部分)行事。
2)我对孝顺父母的理解:①父母在世时,要给予物质上帮助和精神上的关心;②父母去世后,要按照其生前的教诲(指合理部分)行事解析】【2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意思是: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鲜,很少 (2)“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意思是: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弟,通“悌”,敬爱兄长 (3)“色难”意思是: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色,脸色3题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是谓能养”的“养”,奉养;“皆能有养”的“养”,豢养;敬,敬重4题详解】此题考查把握文章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以及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这道题目有两个考点,一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二是个性化阅读,写出学习中自己对孝顺父母的理解本题材料有五条除了第①条外,都是谈践行“孝”道的第②③④条说的是父母在世时,要关心其健康,不让其为自己担心,给予物质帮助,要有敬重之心第⑤条说的是父母去世后,要按照父母的教诲(指合理部分)行事第二问个性化学习,谈谈对孝顺父母的理解概括起来包括两个方面:父母在世时,和父母去世后父母在世时,要在物质上给予帮助,让其衣食无忧,还有给予精神上的关系,包括关心其健康,在其面前保持和颜悦色,不让其为自己担心,要有敬重之心父母去世后,要能按照父母生前的教诲(指合理部分)行事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参考译文:①有子说:“他的为人,孝顺爹娘,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上级,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触犯上级,却喜欢造反,这种人从来没有过君子专心致力于基础工作,基础竖立了,‘道’就会产生孝顺爹娘,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②孟武伯(孟懿子之子)问孔子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对于父母,只担忧他们的疾病③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所称为孝的,只是说能够奉养父母跟犬马一样,人都能豢养他们,如果没有敬重之心,那跟圈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④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
有事情,年轻人去帮着做,有了酒饭,让长辈吃,难道这样就是孝吗?”⑤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5.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赠别杜牧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注:①“多情”一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像彼此无情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都有“蜡烛”这个意象,两者有何不同?【答案】(1)相同点:二者都是借物抒怀,所借之物都是“蜡烛”,表达的情感都痛苦的成分2)不同点:①杜诗,把“蜡烛”的“灯芯”比作惜别心,把“蜡泪”说成是“替人”垂泪,表达的情感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之情②李诗,已不仅仅拿“蜡泪”比痛苦,“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终身以随,至死不渝,表达的情感已不局限于男女情爱,它可以包括一切的精神追求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
诗歌鉴赏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本题是比较两首诗的意象使用以及情感的表达杜诗中,“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表达的情感为男女主人公的离别之情李诗中,“蜡炬成灰泪始干”同样是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地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还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终生以随,表达的情感已经不局限于男女情爱,它可以包括一切的精神追求,形象的底蕴也因此而丰富得多了点睛】比较鉴赏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做这类题要(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赠别(其二)》(杜牧)赏析: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
齐、梁之际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
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