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高二语文古诗鉴赏之古典诗歌(炼字、炼句).docx
10页一、理解炼字必备知识炼字就是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一般来说,炼字主要是锤炼诗词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炼字类别主要功用动词化静为动,化凡为美,有动态感形容词(修饰词)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名词叠加意象,可使意境有情韵特殊词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作用拟声词使诗词生动形象,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表色彩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数量词经作者精心提炼的数量词,能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副词有疏通文气、开合呼应、化板滞为流畅的美学效果理解运用1.试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韵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穿”字,化静为动,写出了乱石的陡峭、尖锐;“拍”字,运用拟人手法,点出了江流湍急的气势;“卷”字,写江涛冲击堤岸后激起的浪花像一堆堆雪,形容力度之大这三个动词,形象生动地描摹出了赤壁山势的险要高峻和水势的汹涌澎湃,有声有色地展现了古战场雄壮的画面。
2.(1)请简析“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阔”字的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阔”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失落与惆怅2)“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的词《声声慢》开头连用了七组叠字,有什么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七组十四个叠字,形象、细致而深入地表达了词人在遭受深创剧痛后的愁苦之情,为全词奠定了悲苦愁绝的感情基调十四个字中无一“愁”字,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蕴愁,创造了一种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读来仿佛可以听到词人那迟缓沉重的足音寻”“觅”“冷”“清”“凄”“惨”“戚”,本是富有形象色彩和感情色彩的词,把它们重叠起来,集中在一起,就更加强了它们的艺术效果3.请赏析《琵琶行并序》中“犹抱琵琶半遮面”中“半”字的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半”字写出了琵琶女在“千呼万唤”形势下一方面盛情难却,一方面又有几分羞涩、戒备的形态与心态,非常传神。
4.阅读李煜《虞美人》词的上片,然后回答问题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又”字表示多次,承接“何时了”,怕见“春花秋月”偏“东风”又吹,写出了词人的无奈与痛苦二、掌握赏析炼字艺术的角度与步骤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唐]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注]注 谢玄晖:名谢朓,南齐著名诗人鉴赏 “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诗人是在静寂的夜间,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西楼的凉风发”,暗示季节是秋天,与下文的“秋月”相呼应望吴越”,点出了诗人登楼的目的从“夜寂”“独上”“望吴越”等词语中,隐隐地透露出诗人登楼时孤寂、抑郁、怅惘的心情诗人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写“望”中之景的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上句写俯视,下句写仰观俯视白云和城垣的影子倒映在江面上,微波涌动,恍若白云、城垣在轻轻摇荡;仰观遥空垂落的露珠,在月光的映照下,像珍珠般晶莹,仿佛是从月亮中滴出。
短短十四个字,就把秋月下临江古城特殊的夜景,描绘得非常逼真传神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诗人伫立月下,沉思默想,久久不归原来他是在慨叹人世混浊,知音难遇一个“稀”字,吐露了诗人一生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苦闷心情知音者“眼中”既然“稀”,诗人很自然地怀念起他所敬慕的历史人物这里“眼中”二字对尾联,在结构上又起了“金针暗度”的作用,暗示下面将要写的内容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李白一生对谢朓十分敬慕,因为谢朓的诗风清新秀逸,他孤直、傲岸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同李白相似这两句话中有“话”,其“潜台词”是:李白与谢朓精神“相接”,谢朓的诗李白能理解;此时李白写此诗,与谢朓当年的心境相同,可是已经没有人能“解道”,能“长忆”了可见李白“长忆”谢朓,乃是感慨自己身处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难耐这正是此诗的命意,在结处含蓄地点出,与开头的“独上”相呼应,蕴含了“月下沉吟”的诗人无比的寂寞和忧愁从炼字的角度来说,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极好?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摇”“滴”二字用得极好。
2)此二字化静为动,使静止的画面生动起来凉风吹来,江水摇动,影子跟着摇动,让人感到城也摇动起来;秋月皎洁,露珠坠落,仿佛是从月亮上滴落下来似的使本属平常的水、城、露、月等景物,呈现出不同寻常的情态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内宴奉诏作[宋]曹翰①三十年前学六韬②,英名尝得预时髦③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④高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注 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②六韬:古代兵书③时髦:当代俊杰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鉴赏 首联,诗人回忆了自己三十年前的事情,学习古代兵书,在战场上赢得英名,成为当代俊杰颔联,写诗人当年为了保家卫国而披坚执锐,如今即便家庭贫困也保留着杀敌的佩刀颈联,写岁月流逝,诗人虽然已经年老,但身体依然强健,随时都能冲锋陷阵,表现了诗人甘愿为国驱驰、杀敌报国的思想尾联,点明写诗的季节,主要表明诗人因为如今不能杀敌报国而感到羞愧全诗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了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观点一:作“弱”“昏”好。
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年老体衰的客观事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去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出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解析 本题从炼字的角度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首先,找到要比较的内容,即比较原诗颈联中的“健”“明”和题干中的“弱”“昏”哪两个字效果更好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每组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区别用“健”“明”,诗句的意思是虽然时过三十年,但“我”的手臂还很强健,目光依旧敏锐,还具有冲锋陷阵的能力,表达了作者虽老之将至,但犹存报国之念臂弱”“眼昏”表明作者年事已高;“尚嫌”“犹识”话锋一转,强调“我”虽已年老,但拉弓射箭臂力不减,仍能辨识阵云,表达了作者杀敌报国的精神在本诗中,不管用哪两个字,都能表达作者的杀敌报国之心答题时一定要先亮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作具体分析1.赏析炼字之妙五个角度:(1)看表意是否丰富凝练诗歌语言,贵在字约意丰,以少胜多不少字词之所以用得好,就在于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出最丰富的意蕴。
有的字词有表面义、暗指义、双关义等,赏析时,要赏出其丰富意蕴,读出其弦外之音2)看传情是否准确精妙诗歌语言不但注重生动形象、凝练传神,更要借助字词来表情达意赏析时,要善于结合全诗揣摩字词准确传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意愿3)看是否能营造意境所谓“造境”,就是利用词语的凝练与含蓄来营造诗歌的意境古人写诗很讲究意境,而字词的妙用就能给全诗营造美好的意境4)看表达上是否有特别之处如是否活用词性,是否为叠字,是否化静为动,是否化无形为有形,有无使用比喻、比拟、借代、双关等手法这一角度极为重要,因为高考不选平常语言,总是选富有表达特色的字词来考查5)看结构上是否有特别作用如照应、过渡、对比、点出题旨等2.答题三步骤三、重点赏析诗眼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江月晃重山·初到嵩山时作[注][金]元好问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少年鞍马适相宜从军乐,莫问所从谁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归期犹及柳依依春闺月,红袖不须啼注 嵩山:古称“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市北金宣宗兴定二年(1218),元好问因避战乱从三乡(河南省宜阳三乡镇)移家登封嵩山鉴赏 本词上片以豪语绘塞上秋景,起调便营造出一个苍茫雄浑的境界塞上秋风鼓角”化用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词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四面边声连角起”,描写边塞特有的风光,变原词意中的悲凉为雄壮之音。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边塞特有的意象叠加,展现出了一支已经做好战争准备、严整待发的军队和一幅雄浑苍茫的边塞景象接着便展开了人物的出场,“少年鞍马”以下三句,为读者勾勒出一幅年轻勇士横跨战马、威武出征的画面,笔势恣肆腾挪,抒写出想要为国立功的豪壮情怀下片极写从军之乐侯骑”二句,轻快跳脱,意谓侦察的骑兵才通过蓟北,而部队的威名已震动辽西才”和“已”二字相呼应,表现了边塞部队威名远扬,使敌人望风而逃的气势后三句虚写遥远后方的情事,将秋风鼓角和落日旌旗变换成依依杨柳和春闺初月,鞍马侯骑亦为红袖佳人所代替,一张一弛,情趣盎然而“犹”字承前两句“侯骑才通蓟北,先声已动辽西”之余势,以健笔写韵事,刻画出少年多情的性格;“不须啼”三字既呼应“莫问”句,又以婉媚达壮意,颇有词情变化之妙,显得意蕴丰厚深长全词以高昂乐观的基调,唱出了立志报国的壮怀,堪称一首胜利前景的畅想曲作品先以边地威严雄武的特有景象,烘托出全身戎装的英雄“少年”激情鼓荡、跃跃欲试的情态他忠诚报国,无论“所从谁”,都乐于效命沙场,万死不辞其洒脱、旷达的豪迈情怀,于此可见正因为有出师必捷的信念,才说“归期犹及柳依依”。
结尾劝慰闺妇,没有丝毫悲戚惜别之态,却能动人肺腑该词将青年人特有的豪情壮志与儿女爱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壮志凌云,又非无情铁汉,表现了作者年轻气盛、颇为自负的精神风貌本词的词眼句是哪一句?为什么?请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词眼句是“从军乐”本句贯串了全词的感情基调、人物形象、场景描写和人物心境2)①本句奠定了全词乐观高昂的感情基调,自始至终洋溢着报国从军、积极乐观的豪迈之情,给人以鼓舞和向上的力量②词的上片第三、四、五句刻画出一位横跨战马、威武出征的少年英雄形象,突出的正是这种“从军乐”而澎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