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doc

9页
  • 卖家[上传人]:今***
  • 文档编号:108211793
  • 上传时间:2019-10-22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6.50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背诵1.山中杂诗 吴 均背景简介吴均(469~520),字叔庠,梁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初任吴兴太守柳恽主簿,历官建安王记室、国侍郎、奉朝请等官,因私撰《齐春秋》免官作诗清拔有古气,有人学仿他的诗风,世称“吴均体”本诗共三首,这是第一首它描写了山中幽居的景象,同时表现诗人闲适的心情,刻画自然而传神,是吴均山水诗代表作之一山际见来烟, 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际:边际○以“见”写存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 现,灵动了景色,增添了人气竹中窥落日 窥:从缝隙或隐蔽处偷看○“窥”呼应了前一句的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见”,生动地再现了夕阳余晖疏朗地洒落竹林的情景鸟向檐上飞, 向:从,在 檐:屋檐○用“向”不用“于”,借词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 的多义性所带来的暗示,激活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诗意的表达云从窗里出 ○这正是山居不可思议的神奇景象本有的突兀感在前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三个诗句的铺垫下,自然熨帖,不露半点神来的痕迹赏析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沈德潜说此诗:“四句写景,自成一格意谓这首小诗将所有的笔墨都集中在写景上,与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结构不同,开了一种新的格式其实,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诗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吴均是写山水的高手,这四句小诗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征就在于作者观察角度的选择得当烟”是由“山际”所见,“落日”是由竹中所见,“鸟”在檐上,“云”从窗出,这样,就不同与寻常的写山岚、落日、鸟和云,而带上了诗人山居所见的主观色彩,并有了典型的意义就象是摄影,摄取同一物象,却各人有各人的角度。

      而一帧成功的作品,总是能取新颖巧妙的角度,摄出景物的特征与情趣,吴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2.竹 里 馆 王 维背景简介选自《王右丞集笺注》卷十三作者王维(701-760),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此诗是王维《辋川集》中的一首名作辋川在今陕西蓝田西南,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王维曾置别业于此《新唐书文艺传中王维》:“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罔、竹里馆、柳浪、辛夷坞,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竹里馆是王维赋诗弹琴之处,本诗写于此,故以馆名命诗独坐幽篁里,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篁:竹丛;竹林○虽仅客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观描绘诗人置身于竹林,然已隐露心情之怡然弹琴复长啸 长啸xiào:嘬口发出悠长清越的声音,类似一边弹着琴一边放肆地吹着悠长清越的口哨 于打口哨○琴声与啸声,既衬出林子的幽静,又呈现出诗人快乐惬意时不俗的生命姿态深林人不知, 深林:幽深、茂密的树林此指“幽篁”○不知深幽深茂密的竹林无人知晓, 林有此佳处,更不知深处佳境的诗人孤寂的心境你读出他对深深竹林外世界的惦念与张望吗?明月来相照 相:偏指动作“照”的对象,此处表自称。

      唯有天上皎洁的月亮映照着我,殷勤地来相伴 ○明月的映照与相伴颇有“对影成三人”的意味,是否也映照出诗人内心所怀着的渴望被世俗理解而不能的孤独与寂寞呢?赏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王维诗歌的一个鲜明特色而这个特色在每一首具体的诗歌中就表现为不以字句取胜,而从整体见美的特点本诗写眼前景物时只用了六个字组成的三个词:“幽篁”、“深林”、“明月”诗中写人物活动,也只有六个字组成的三个词:“独坐”、“弹琴”‘“长啸”,完全是素描,没有任何着意的描写逐字逐句分析,三句诗平平无奇,但是三句诗与第四句“明月来相照”合起来,却浑然天成一幅清幽绝俗的图画,其中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令人自然而然为之吸引的艺术魅力它的美在神不在貌,领略和欣赏它的美,也应当遗貌而取神,而其神是包孕在意境中的就画景而言,这清幽绝俗的月夜幽林之景是如此空明澄净,在其间弹琴长啸之人是如此安闲自得,尘虑皆空;就意境而言,空明澄净的月夜幽林分明是尘世受伤者的避难之所,安闲自得的表象下是对林外世界难以泯灭的渴望遗憾的是读者笑话往往止步于画景,忽略了旷达闲适的表情下所奔涌着的地火与热流本诗外景与内情是抿合无间、融为一体的语言从自然中见至味、从平淡中见高韵。

      它的以自然、平淡为特征的风格美又与它的意境美起相辅相成的作用再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了弹琴与长啸,既以声响托出环境的静寂,又从举止折射出人物矛盾复杂且难以言表的心境本诗末句写到明月来相照,起到了点破暗夜的作用,同时,也照应了上句的“人不知这些音响与寂静以及光影明暗的衬映,都为诗人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感提供了绝好的道具,在安排上可谓妙手天成3.峨眉山月歌 李 白背景简介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药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磷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

      屈原而后,他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J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圆的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晶亮的月影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发:出发清溪、渝州均为地名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赏析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质朴,音韵流畅诗从“峨眉山月”写起,说明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季秋”字为入韵倒置句末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正应了秋高气爽,月色皎洁的自然规律,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进入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平羌江在峨眉山的东北,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眠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来说无论河水怎样流动,“水中月”也不会随之流走,月随水流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观月者也顺水而去。

      因此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示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第三句中人出现了,他正连夜从清溪骚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峨眉山一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歌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旅行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没有更具体的景物刻划;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明晰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凡咏月处,都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一般来说,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就有五个占了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绝无仅有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处处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处处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将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此外,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以地名限制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4.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背景简介(略)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洛城:洛阳玉笛:形容笛的精美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的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扬柳》曲,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吗?赏析洛城就是现在的洛阳,在唐代称为东都一个春天的夜晚,诗人客居在这里夜深人静,喧嚣的都市归于沉寂忽然间,不知何处传来凄清婉转的笛声,在春风中氤氲开来,弥漫了整个洛城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古人离别常折柳枝相赠,表依依不舍之意《折杨柳》这支汉乐府古曲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在这样一个春夜,耳边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的曲子,诗人不禁油然而生故园之思推己及人,诗人想:那些跟他一样在外漂泊的游子,又有谁能不动情呢?这首诗中,《折柳》既实指曲名,又代表一种风俗,一种情绪中国古诗词中,折杨柳就是离别的同义语置身在这种文化习俗中的人,便自然而然地被它唤起家园故人之思5.逢入京使 岑 参背景简介岑参(约714——770年),唐代诗人,南阳(今属河南)人。

      天宝进士,曾随军到安西、武威等地,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擅长于七言歌行由于从军多年,对边塞生活有深刻体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本诗选自《岑嘉州诗》,作于天宝八年(749年)诗人赴安西(现新疆库车一带)途中,表达了作者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故园东望路漫漫, 离开长安已好多天了,回头东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双袖龙钟泪不干思念远方的亲人,禁不住泪水潸然而下,擦拭的双袖全都湿透了马上相逢无纸笔,骑在马上与回京办事的驿使相遇,一时没有纸笔,无法写信凭君传语报平安托您给家中捎个口信,就说我一切安好[赏析]天宝八年,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途中,偶尔与一位入京办事的驿使相遇,就托他捎个口信回家报平安这首诗就写当时相逢的情景诗的前两句说:东望我的故乡,道路遥远望不到头,两袖都被泪水沾湿了诗人已离开长安好多天了,长路漫漫,思念亲人、故园的心情也越来越强烈龙钟”、“泪不干”形象地描绘了诗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诗的后两句正面写相逢的场景:走马相逢,没有纸笔,顾不上写信了,就请您给我捎个口信回家报平安吧这两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诗句既表达了他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