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关恋父情结的思辨.doc
6页恋父情结之我见(概念—作品分析+个人见解—归纳总结)摘要:由于现在社会上很多非心理学专业的人士滥用“恋父情结”一词,我想与各位读者分享我的思考,恋父情结究竟是如何定义?真有那么多的“恋父情结”吗?正文: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这么释义:“女儿亲父反母的复合情绪弗洛伊德把小女孩对父亲的深情专注,想把母亲置诸一边,取代她位置的愿望,即‘爱父嫌母’的潜在愿望,称为恋父情结在性器期,她逐渐认识到自己没有男性生殖器,因而埋怨母亲并嫉妒母亲占有父亲弗洛伊德经过研究,提出了恋父情结的概念,认为由于女孩子的异性爱本能倾向,使得女孩子要求恋父而妒母,即“女儿是父亲上辈子的情人”弗洛伊德发现,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存有一种现象,即在3岁左右开始从与母亲的一体关系中分裂开来,把较大一部分情感投向与父亲的关系上只不过男孩更爱母亲,而排斥和嫉恨父亲;女孩除了爱母亲外,还把爱转向父亲,甚至要与母亲竞争而独占父亲,对母亲的爱又加进了恨的成分这就是所谓的“俄底浦斯情结”和“埃勒克特拉情结”这两个名字源于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的两部著名悲剧,前者主人公杀父要母,后者主人公诱使其弟杀死了母亲,为父报仇自己则终身未嫁。
父亲作为儿童早期心理发展上起独特作用的角色,他是拆散母婴结合体的建设性分裂者,鼓励并支持了儿童的独立和自由,有利于个性的发展他是儿子学习男子汉气质的楷模,也是女儿形成女性气质的导引者、支持者和认可者,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分化具有很大作用 弗洛伊德认为,恋父情结对人的影响,如果发展不利,一生都可能受其影响而在生活中,大部分人对“恋父情结”的理解是:在择偶过程中,我们倾向寻找与父亲相同或相似,类似父亲影子的另一半强调“爱父”,忽略“嫌母”下面我将从张爱玲的婚姻及作品、弗洛伊德关于“小汉斯”的案例、杨振宁的老少恋、赛珍珠笔下的人物、徐静蕾的《我和爸爸》等题材讲述我个人对恋父情结的看法张爱玲的婚姻及作品张爱玲有过两次婚姻,第一次是1944年8月,23岁的她嫁给比她大15岁的胡兰成婚姻持续至1947年,张爱玲主动终结这段感情第二次是1956年8月,36岁的她嫁给65岁的赖雅1967年赖雅逝世,张爱玲余生一直以“赖雅夫人”自居以上资料来自《沉香屑里的旧事——张爱玲传》任茹文,王艳著—北京:团结出版社,2002.1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周霖霖,发表《浅析张爱玲作品及生活中的恋父情结》于文学评析原话:“她对胡兰成朝三暮四的宽容和经济上的接济,以及对赖雅晚年的悉心照料都与她自私小气的性格相矛盾——这也可用恋父情结来解释。
对此,我有不同看法结合张爱玲的生平,我们了解到张爱玲性格内向孤僻、终生不问政治,不善交际与胡的结识是她的初次恋爱,首次婚姻,仅仅持续了三年从一开始,张爱玲就明白胡兰成是何许人,只是天真懵懂的年月里,她以为自己能改变胡兰成婚后出于各种原因,张、胡二人聚少离多虽然张爱玲“自私小气”并十分看重金钱但童年家庭的残缺,她何尝不希望有一个温暖的家?所以她一再忍让可惜这段关系终究是没有结果的最后她选择结束为什么张爱玲会选择比她大15岁的胡兰成我认为原因如下:①张爱玲的社会地位及成就张爱玲是名门之后,外曾祖父李鸿章官至华殿大学士,祖父张佩纶则是著名的清朝御史张爱玲曾说“当我死的时候,他们会在我的血管里重新死一次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讲究门当户对,能配得上她的,能有几人?况且,30年代的上海文坛,张爱玲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天才型作家家庭背景及实力兼备的候选对象,本来就不多了②特殊的家庭背景张爱玲来自一个破碎、残缺的家庭父母离异、母亲留洋继母稍有不顺就动手打人父母离异后,爱玲跟父亲生活,后来实在忍受不了出逃母亲与她相处两年,后来也留洋而将她留于姑姑生活在这种家庭背景下,根本不会有人替张爱玲考虑婚嫁问题,而对于本来就不擅社交的她,可选择的对象就更少得可怜。
③胡兰成的魅力胡兰成本就是风流才子,有满腹的才华与学问,写一手漂亮的文章,又有着年轻人挥斥天地方遒的锐利和机警不管是认识张爱玲之前或之后,胡兰成身边一直有不少关系暧昧的异性④两人的性格两人都是独立不依的人,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主张和意见,但也能互相接纳、尊重对方同时,两人也有许多不谋而合的共同点,如文学、日本版画、古印度壁画集等兰成)说出《红楼梦》《西游记》胜过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或歌德的《浮士德》,爱玲却平然答道:当然是《红》、《西》好当下两人都骇然,骇然不经意间能如此想通地语出惊人以上资料来自《沉香屑里的旧事——张爱玲传》任茹文,王艳著—北京:团结出版社,2002.1 )张爱玲于《造人》一文中写道:我一向是对于年纪大一点的人感到亲切,对于和自己差不多岁数的人稍微有点看不起,对于小孩则是尊重与恐惧,完全敬而远之而谈起择偶条件时,张爱玲也宣称:“男子的年龄应当大十岁或十岁以上,我总觉得女人应当天真一点,男人应当有经验一点”,“女人要崇拜才快乐,男人要被崇拜才快乐虽然说张爱玲喜欢岁数偏大的人,但我不认为这就是恋父情结关于张爱玲和胡兰成还有这样一则故事:由于张爱玲不热衷社交,所以胡兰成的好友也很少见过她。
唯有他一位日本上司池田见过张爱玲事后,池田告诉胡兰成他的感觉:张爱玲可作他姐姐,比他更是大人由此可见,张爱玲的心理年龄要比她的实际年龄大得多这点我们从她的作品中也不难看出,张爱玲最好的作品几乎都发表在她二十余岁,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小女孩”能把封建家庭中主要人物的心理、神情描绘得如此细腻透彻足见早年经历对她影响之深,使她远远比同龄人成熟至于张爱玲的第二位丈夫,这里不再展开但她先后两位丈夫与她的父亲都没太多共同点至于“恋父情结”中的“父”是否一定要以现实为原型,我们稍后再作讨论周霖霖的《浅析张爱玲作品及生活中的恋父情结》中还指出:“父亲再婚时,她(张爱玲)大哭,说道:‘如果那女人就在眼前,伏在铁栏杆上,我必定把她从阳台上推下去,一了百了’言语中显然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嫉妒以此说明张爱玲“嫌母”而已,事实上,大部分孩子对于后母,恐怕都是这个态度吧?我想只是大部分人没有如此坦率地承认而已而描述自己对生母的感受,张爱玲则说“我一直是用一种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我的母亲,在孩子的眼里她是辽远而神秘的在童年时期失去父爱,会严重破坏儿童内心的安全感.使一些女孩成年期缺乏一种独立的自我力量这样的女性心理上必然退回到一种幼年时期崇拜权威的心态. 以便获得力量和安全.由于过早失去父亲,她们将对父亲的感情转移到父亲式的中年男性身上,渴望崇拜,取悦权威,在这样的男人身上完成对父亲的精神依恋。
——《论张爱玲小说中的恋父情结》 于凯文 (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1620) ,发表于文学评论这就是前面提及的“恋父情结”中的“父”是否一定要以现实为原型?我的思考是,“恋父情结”所指向的,不一定是我们的父亲,他可能只是我们心目中的“理想男性”而这个男性角色是我们整个人生,特别是现实生活的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男性举例说,如果是留守儿童,她是跟爷爷或者哥哥生活在一齐较长的时间,那可能她的“恋父情结”指向的是她爷爷或者哥哥又如果她来自单亲家庭,我们说她的“恋父情结”体现在婚恋观上选择年龄比自己大(接近父亲的年龄),成熟稳重的男人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她的“理想男性”而这个时候,喜欢“理想男性”也算是“恋父”吗?我认为,恐怕不能这样定义一旦“恋父情结”的定义一再放宽,那是不是意味着只要是与年龄稍大的男性相恋就“恋父”了?张爱玲的绝大部分的作品都是男女之爱,其中不乏年龄相当的男女如《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备受争议的除了她自身的婚恋经历,还有她的作品《心经》《心经》是张爱玲1943年7月在《万象》上发表的一部表现20世纪40年代中国上层社会家庭父女恋的短篇小说夏志清先生曾经评述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善于用独到的视角、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暗示来描写故事。
《心经》就是这样一部具有浓厚“弗洛依德”色彩的作品”——浅析《心经》中的恋父情结,李云川(南京财经大学,江苏 南京 210003) 发表于电影文学 文本研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石向实曾发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在中国》一文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学说在其名声鼎盛时期传入中国1914 年5 月, 当时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刊登了《梦之研究》一文, 并对《梦的解析》做了介绍 弗洛伊德主义传入中国后 ,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过程 ,出现了两次“弗洛伊德热”而第一次就发生在 2 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主要在部分学术界知识分子中传播流行 “在20 世纪20~30 年代, 中国的一些文学家, 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观点创作文学作品, 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以文学作品的方式传播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比如, 鲁迅的小说《不周山》《高老夫子》《肥皂》中就有不少对无意识性心理的描绘, 郭沫若的小说《残春》运用精神分析的思想构思创作了曲折起伏的情节, 郁达夫的《沉沦》描写了性的苦闷, 曹禺的《雷雨》隐晦地表现了中国文化中的乱伦和俄狄浦斯情结(亦称恋母情结) , 施蛰存的《将军底头》使用了一些具有精神分析象征意味的象征物, 穆时英的《公墓》描述了恋母情结和自恋情结冲突, 等等。
所以,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张爱玲写出弗洛伊德式的《心经》也就不足为奇了弗洛伊德关于“小汉斯”的案例弗洛伊德关于“小汉斯”的案例分析发表于1909年弗洛伊德在分析中赋予了小汉斯对父亲的敌意,原因在于对母亲的独占欲望李飞2011年于群文天地第10期,理论园地中发表《弗洛伊德在“小汉斯”案例分析中的证实性偏差浅析》里面提及:“小汉斯对母亲的依赖的确是存在的因为母亲的照顾,父亲工作的繁忙和疏于照顾,他更倾向于从母亲处寻找安慰而小汉斯对父亲的疏远并非完全来源于恋母情结中对父亲的敌视,而是来自于父亲的责备和阻挠,在案例记录中,小汉斯的母亲对待汉斯是温柔的,责备和呵斥通常发生在父亲与小汉斯之间,这导致小汉斯与父亲的不亲近弗洛伊德在“小汉斯”案例分析中,强调的是恋母情结由于弗洛伊德是恋父情结、恋母情结理论中的核心人物,所以这里略带一提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弗洛伊德的分析中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小汉斯的父亲的记录过程中,因为他对弗洛伊德的理论深信不疑,会促使他从自己的孩子身上寻找能够验证这一理论的实践——摘自李飞的《弗洛伊德在“小汉斯”案例分析中的证实性偏差浅析》老少恋82岁的杨振宁和28岁的翁帆结成伉俪,引起人们一时的热议。
恋父情结,再度引起广泛关注关于杨振宁,有人认为:男人怕老,喜欢青春女孩男人往往会通过与青春女子交往而实现挽留自己男子气概的手段那些年长的男人,与富有青春气息的女子相处,让他有强烈的‘第二春’之感同时,他们在给予年轻女子生活上的照顾和物质上的帮助之中,自我价值得到了体现,也实现了自我满足——心理探微《从杨振宁聊老夫少妻心理》对于翁帆,有人则认为“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内心深层都潜藏着一种‘恋父情结’在与男性的交往中,都会无意识地接近那些带有成熟气质、关怀、爱护心与责任心强的人——畅想青春 《恋父情结》但是,也有说法是,女性天生就喜欢照顾别人,母性泛滥从儿时的“过家家”到后来的恋爱关系、婚姻家庭生活女人渴望的是被尊重和被需要况且,杨振宁和翁帆的年龄要说是“恋父”,终究有点牵强杨振宁丧妻后确实需要那么一位女性陪伴左右,而翁帆曾是他的学生,两人有共同话题,生活上翁可以照顾杨,而杨在物质上给翁以保障从这层面上看,翁帆就绝非单纯的“恋父”赛珍珠在《大地》这部小说中,描绘了众多传统中国女性的形象,主要有阿兰、荷花、梨花和杜鹃,每个人又各有自己的境遇,其中梨花的境遇最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