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省部分市县2025届十校联考最后化学试题含解析.doc
13页福建省部分市县2025届十校联考最后化学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下列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A.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呈红色,证明该溶液是碱溶液B.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该溶液是盐酸C.某白色固体与熟石灰混合后加热,产生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证明该固体是铵盐D.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2.将一大烧杯倒扣在培养皿上,培养皿上所放物质如下图所示。
下列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肯定不正确的是A.I处试液变蓝紫色B.Ⅱ处溶液变浑浊C.Ⅲ处溶液颜色逐渐变浅D.IV处试纸变红3.下列四个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氧化铜粉末中逐渐加入稀硫酸至过量B.向等质量的镁粉和铁粉中分别逐滴加入同浓度的稀盐酸至过量C.在饱和石灰水中加入少量生石灰D.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4.下列物质不属于有机物的是A.淀粉 B.维生素 C.蛋白质 D.食盐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稀释浓硫酸 B.检查装置气密性C.测定溶液 pH D.引燃酒精灯6.要验证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下列选用的试剂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FeSO4溶液、Cu、Ag B.CuSO4溶液、Fe、AgC.Fe、Cu、AgNO3溶液、稀H2SO4 D.FeSO4溶液、Cu、AgNO3溶液7.在25℃时,向不饱和氯化钾溶液加入少量氯化钾固体至溶液刚好饱和,在这一过程中,下列各量:① 溶液中水的质量,②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③ 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④ 25℃时氯化钾的溶解度,⑤ 氯化钾溶液的质量其中不变的是( )A.①和④;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④和⑤8.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及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试剂操作方法ACu(钢)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过滤、洗涤、干燥BNaCl (Na2CO3)过量稀盐酸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CZn (CuSO4)足量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DFeCl3溶液(NaCl)适量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适量稀盐酸A.A B.B C.C D.D9.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为保护环境,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垃圾分类回收,不乱扔电池 B.禁止使用化肥农药,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水体C.使用新能源,减少使用煤、石油 D.使用易降解塑料袋,减少白色污染10.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下列成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聚沙成塔B.蜡炬成灰C.破釜沉舟D.滴水成冰11.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表示为:二氧化碳+水淀粉+氧气,根据以上信息,得出的有关淀粉的结论正确的是( )A.只含碳、氢元素 B.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C.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D.无法确定12.镁原子显电中性的原因是( )A.质子数=中子数=12B.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2C.中子数=核外电子数=12D.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1213.向Cu(NO3)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下列情况中可能出现的是①溶液中有Fe2+、Cu2+,不溶物为Cu ②溶液中有Fe2+、Cu2+,不溶物为Fe③溶液中只有Cu2+,不溶物为Fe ④溶液中只有Fe2+,不溶物为Fe、Cu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4.在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蔗糖溶液时,导致溶液中蔗糖的质量分数偏大的可能原因有( )A.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B.用来配制溶液的烧杯刚用少量蒸馏水润洗过C.用托盘天平称取蔗糖时,将蔗糖放在右盘,且称量时使用了游码D.用了含少量杂质的蔗糖配制溶液15.氧化钙和过氧化钙(CaO2)的混合物12.8g溶于足量水后,加入足量的Na2CO3溶液,溶液中的Ca2+全部转化为沉淀,过滤、干燥,得到20g CaCO3。
则原12.8g混合物中钙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已知2CaO2+2H2O===2Ca(OH)2+O2↑)( )A.5:2 B.5:3 C.5:4 D.1:1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16.(1)根据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①图中A、B、C、D粒子共表示___种元素②A、B、C、D中的阳离子与阴离子所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____③硅元素的化学性质与A、B、C、D中___(填字母序号)对应的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下图是甲和乙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丙和丁的微观示意图,请根据图示回答问题①该过程中涉及的氧化物有___种②该反应中甲和乙的分子数目比为___三、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5分)17.(8分)在室温下,甲、乙、丙三种固体分别溶于两支试管和一个烧杯的水中,现象如下图所示,甲、丙还有剩余固体,乙固体全部溶解升温到80 ℃时,发现甲固体全部溶解,乙固体析出,丙固体没有明显变化 室温时,________(选填“甲”、“乙”或“丙”)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上图中能表示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_____(填“a”、“b”或“c”,下同), t2 ℃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降到t1 ℃时,所得溶液中水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强同学要在实验室配制15%的氯化钠溶液50 g。
需要量筒规格为__________ml(填“20或50或100”),该同学按下图所示步骤依次操作: 按B量取所需的水配得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或无影响”);E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若上图A中砝码的质量为5 g,游码为2.5 g,则称得氯化钠的质量____________克18.(8分)阅读下面短文酵母与泡打粉:生活中制作糕点、馒头时一般都要添加酵母或泡打粉进行发酵在面团发酵初期,面团中的氧气和其他养分供应充足,酵母的生命活动非常旺盛,进行着有氧呼吸,淀粉水解成麦芽糖接着面粉中原有的微量蔗糖及新产生的麦芽糖水解生成葡萄糖与果糖,最后被酵母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面团中的氧气有限,酵母的有氧呼吸逐渐转为无氧呼吸,生成的二氧化碳在面筋的网络中出不去,加热蒸烤时,二氧化碳受热膨胀,使糕点变得松软用酵母做的食品松软可口,有特殊风味,易于消化酵母本身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及维生素B,可以增加营养价值,因此面点大都用酵母发酵糖和油对酵母菌有抑制作用用酵母发酵耗费的时间长,而且发酵时间与温度相关(如图)因此,也有用泡打粉来代替酵母制作糕点的泡打粉一般是碳酸氢钠与酒石酸的混合物,通常为碳酸盐与固态酸。
将泡打粉调和在面团中,碳酸氢钠与酒石酸遇水以及碳酸氢钠受热时都会产生出二氧化碳气体,使面点成为疏松、多孔的海绵状泡打粉使用时不受发酵时间限制,随时可用,对多油多糖的面团也照样起发泡疏松的作用缺点是它的碱性会破坏面团中的维生素,降低营养价值,若混合不均匀反而会导致面制品中有的地方碱太多发黄而不能吃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用酵母和泡打粉都能使制作的面食疏松多孔,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5-10h内,酵母发酵的最佳温度是___________酵母本身营养丰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aHCO3的俗称是__________________下列有关酵母和泡打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A 酵母发酵的过程中既有有氧呼吸也有无氧呼吸B 消化功能较弱的人宜食用酵母发酵制作的面食C 泡打粉的发酵效果与面团中含糖、含油多少无关D 酵母可以直接使面团中的淀粉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四、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19.(8分)为探究催化剂对双氧水(H2O2)分解的催化效果,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实验一:图中的实验能否证明MnO2是双氧水分解反应的催化剂?并说明理由______。
数据记录表1%H2O2溶液(mL)505050加入MnO2的质量(g)0.10.20.4测量40秒末得到O2体积(mL)实验二:从上面表格的设计可以看出,该实验的目的是______实验三:学习了催化剂知识后,某化学探究小组开始了“寻找新的催化剂”研究性实 验:氧化铁能否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如果能,其催化效果如何?实验步骤实验现象I.分别量取5mL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A、B两支试管中,向A试管中加入 ag 氧化铁粉末,并分别在A、B两支试管中插入带火星木条,观察现象A试管中产生气泡,带火星木条复燃,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II.待A试管中没有现象发生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并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如此反复多次试验,观察现象试管中均产生气泡,带火星木条均复燃III.将实验II中的剩余物小心过滤,并将所得滤渣进行洗涤、干燥、称量,所得固体质量仍为ag.IV分别量取5mL5%过氧化氢溶液放入C、D两支试管中,向C试管中加入ag氧化铁粉末,向D试管中加入ag二氧化锰粉末,观察现象实验结论)A中产生的气体是______;实验II.III证明:氧化铁的______和______在反应前后均没有发生变化,可以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写出氧化铁催化过氧化氢分解的文字表达式______。
实验设计IV的目的是______;若实验IV观察到D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 率更快,由此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1、C【解析】A、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呈红色,证明该溶液是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故A错误;B、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该溶液是盐酸或盐酸盐,故B错误;C、某白色固体与熟石灰混合后加热,产生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应是氨气,氨气溶于水生成氨水,氨水呈碱性,氨气遇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证明该固体是铵盐,故C正确;D、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中不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也可能是活泼金属,故D错误点睛∶检验氯离子的方法是滴加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铵盐与熟石灰混合后加热,产生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2、A【解析】培养皿中央的大理石中的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A、I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试液变红色,选项错误;B、Ⅱ处: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溶液变浑浊,选项正确;C、Ⅲ处: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溶液的碱性变弱,溶液颜色逐渐变浅,选项正确;D、IV处: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选项正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