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必修三第一单元..ppt
26页历史必修三 第一单元 争鸣、一统到教义化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引子 思考重于记忆 为什么儒家思想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落? 第一:儒家自身:不断适应政治与社会变化; 第二:政治因素:君主专制统治者的推崇;独 尊儒术的结果; 第三:教育因素:由上而下的各级学校都以儒 家经典为教科书,使儒家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 不断传承; 第四,经济因素: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王朝社会 与同样强调稳定的儒家思想相互配合 主 要 内 容 目 录 一、《考试说明》提出哪些要求? 二、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知识结构 三、儒家思想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 各时期的特点有哪些? 四、考查儒家思想的几个思路 一、《考试说明》提出哪些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的儒学主张、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朱熹的理学思想 (4)明清之际的儒学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 春秋 战国 西汉 宋明 产生并初 步发展、 百家之一 确立正 统地位 新发展并 形成儒教 1.孔子:仁、礼、忠恕、中庸、为政以德 2.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3.荀子:仁义、君舟民水、礼治、性本恶 制天命而用之 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朱熹:理气论-先理后气、心性论-存天 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理学集大成 明末 清初 1 李 贽:儒学异端、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 想禁锢;否定孔子权威; 2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公其非是于学 校;工商皆本 3 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经 世致用,注重实学; 4 王夫之:批判宋明理学,建立朴素的唯物主义 思想体系 二、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知识结构 董仲舒 3.三纲五常 设太学,以 儒家经典教 授学生 批判 与继 承 确立正 统地位 董仲舒 3.三纲五常 探究: 古代民本与社会主义民主思想比较? 古代民本思想以“君”为本,维护君主 专制统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维护和实现人民 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
原因:两者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墨子的“仁”与孔子的“仁”有什么差异? 形成差异的原因? 差异:“爱”有无等次; 墨家思想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的原因? 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队伍壮大; 其主张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墨家思想后来又不被重视的原因? 小生产者没有取得统治地位; 不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 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由分裂走向统一、 由奴隶社会迈向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 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韩非子的观点为什么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推崇? 法家 三种不同的社会发展观: 老子: 历史倒退观(主张退回到小国寡民状 态) 孔子: 历史发展是以沿袭为主(主张逐步改 良政治) 韩非子: 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是向前发 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比较 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 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 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 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1、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 春秋末期,孔子创立了儒学,继道家之后,形 成一个新的以儒生为主的学派; 冯友兰在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说:以讲授 经书、礼乐见长的教师,即被称为“儒”。
孔子便是 一位教师 战国时期,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 系更加完整,使其成为显学,自成一家,成为诸子 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三、儒家思想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 期的特点有哪些? 1、儒家思想的形成时期 特点: 总体上看 1、诸子中的一派,人数众多,影响很大; 2、但是得不到大多数诸侯的支持; 思想内容上看 1、与道家相比,强调“有为”; 2、与法家相比,强调周代的礼乐文明,凸 显文化的保守性 2、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时期 (1)董仲舒顺应当时的大一统趋势,提出…… (2)汉武帝确立儒家独尊地位的措施: 1)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2)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确立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4)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5)起用通晓儒学的人参政 三、儒家思想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 期的特点有哪些? 2、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时期 特点: 总体上看 1、得到统治者的支持,成为君主专制政治的 思想基础; 2、地位上升,成为唯一的正统学派; 3、通过控制国家教育与人才选拔标准,影响 深远; 思想内容上看 1、吸收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学说,神化君 权; 2、吸收法家维护君主专制的思想,外儒内法 ,维护君主大一统的政权。
3、宋明时期 1)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 a 逐步教义化,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b 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c 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 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 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 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4、明末清初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 (1)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 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 发展 ②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统治日益黑暗 腐败,封建制度日趋没落 ③阶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 队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④思想文化:明晚期,科举制度使思想界因 循守旧;理学家鼓吹的理论具有虚伪性导致知识分 子逆反 4、明末清初 (2)思想家的共同点 1)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人民 为主”,提出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黄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提出“保 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王认为天下 土地不能为君主私有,应当耕者有其田 2)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和商业。
黄提出“工 商皆民生之本”, 3)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的民本思想, 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4)学术上,都强调经世致用,都主张学术研 究要为现实所用 (3)明清学者对儒学的继承与发展,其具体表现在 哪些方面? ① 黄宗羲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批判旧 儒学“君为臣纲”的封建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 客”的崭新思想命题 ② 顾炎武反对道学空疏浮泛的学风,主张发挥 孔子的经世之学,提倡到实践中求得真知 ③ 王夫之虽然坚持以儒家六经为自己的治学原 则,但绝不盲从他反对“天命论”和“生知论”,主 张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不断变化是万物发展的规 律,是一位杰出的唯物思想家 • 春秋: • 战国: • 秦朝: • 西汉武帝: • 魏晋南北朝: • 宋明: • 明清之际: 1.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兴衰 产生 初步发展,但受冷落 遭到打击 正统思想 出现危机 新发展,理学是儒学主流 批判继承 四、考查儒家思想的几个思路 •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 维新变法时期: • 新文化运动时期: • 文革: • 改革开放后: 被利用 (洪秀全) 被利用 (康有为) 全盘否定(打倒孔家店) 全盘否定并政治化(批林批孔运动) 正确认识和继承,有利于和谐社会 2.如何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与消极影响有哪些?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①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道德教育;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 团结;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 建设;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①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 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 ②它塑造了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 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③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 负面作用明显; ④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 弃。
(1)重农抑商政策以及资本主义萌芽的缓 慢发展,使早期的民主思想缺乏物质基础 为什么中国的民主批判思想最终 没能实现中国社会的逐渐转型? (2)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压 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3)文化专制的推行以及严厉的礼教纲常, 阻碍了早期民主思想的传播 (4)人们深受礼教毒害,迷信愚昧,难以 接受新思想(即缺乏群众基础) 明清以后中国古代科技衰落的原因 经济 政治 文化 政策 观念 明清以后中国古代科技衰落的原因 经济 政治 文化文化专制(八股取士) 政策 观念 重人文、轻自然;重经验总结、轻理 论概括;“重道轻器”;没有专专利 权观权观 念;以“祖传传秘方”形式相传传 封闭性小农经济对科技发展缺乏足够动力 君主专制 “闭关锁国”、重本抑末 西方呢? 经济 政治 文化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思想解 放 政策 资本主义经济 专制王权站在资本主义势力一边,奉行重 商主义 重商主义,对外扩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