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末提升三步曲.doc
7页优化方案】(新课标)2016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章末提升三步曲资源跨区域调配类题目答题规范与模板资源调配意义类题目设问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结合具体区域(输出地或输入地)说出“对输出地的意义”或“对输入地的意义”;二是“对两地协调发展的意义”;三是具体到某方面的意义,诸如“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对生态环境有利的影响”等此类问题常见于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等内容,如我国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晋煤外运”等,也经常迁移运用于世界上其他区域的调水、调能、输电工程等在高考命题中,多以区域图为载体来设置问题1.资源跨区域调配原因[答题要点] 调入区、调出区、资源分布、资源消费、人口、经济[答题模板] (1)调出区:①资源丰富;②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对资源需求量少;③资源不具有流动性;④资源供大于求2)调入区:①资源相对缺乏;②人口多,经济发达,对资源的需求量大;③资源供不应求2.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的选择[答题要点] 消费能力、线路长短、资源分布、城市分布、施工难度、建设城本[答题模板] ①沿线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对资源需求量大;②沿线资源分布广,储量大,有稳定的资源来源;③沿线地形平坦(崎岖),施工难度小(大);④施工线路长(短),建设成本大(小)。
3.解决资源紧张的途径[答题要点] 开源、节流[答题模板] (1)开源:①资源跨区域调配;②加大勘探开发力度;③寻找替代品2)节流:①提高资源的利用率,②提高人们的节约意识等4.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答题要点] 调出地、调入地、沿线、经济、社会、环境、有利、不利[答题模板] (1)调出地:①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发展;③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④改善当地人们生活环境,有利于改善环境2)沿线地区:①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②为沿线居民提供资源;改善沿线居民的生活条件;③工程建设可能会对沿线地区带来生态破坏3)调入地:①缓解资源紧张状况;②促进经济发展;③改善环境质量等2015·阜宁模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区域发展必须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以发挥各区域的优势条件,求得共同发展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材料二 中线工程纵断示意图1)根据材料,简述中线工程沿线地形特征及对该工程的有利影响2)分析该工程可能对甲省产生的影响 解析:第(1)题,从材料二中高程可知沿线地区为平原,从剖面图上可知南高北低,由此可知中线工程建设难度较小,可自流引水。
第(2)题,从图中可知甲为河北省,该省水资源比较短缺应从中线工程对河北产生有利和不利的影响两方面回答答案:(1)特征:以平原地形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影响:工程建设难度较小;可以自流引水2)有利: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工程巨大的投资,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劳动力就业不利:加剧沿线地区的次生盐碱化;占用耕地;搬迁移民等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我国某地区矿产资源贫乏,矿物能源主要依赖从外地调入下图为该地区能源消费结构图读图,完成1~3题1.1978~2011年该地区能源消费结构中( )A.煤炭的比重不断下降 B.天然气比重不断上升C.水电比重不断上升 D.石油的比重不断下降2.该地区最有可能是 ( )A.四川盆地 B.东北平原C.华北平原 D.长江三角洲3.该地区水电的主要来源是 ( )A.本地区水电站 B.黄河中上游水电站C.长江中上游水电站 D.辽河中上游水电站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煤炭、天然气的比重是先降后升,石油的比重是先升后降,而水电的比重一直是上升的。
第2题,四川盆地、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矿产资源都较丰富,只有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 第3题,长江三角洲的水电主要来源于长江中上游水电站答案:1.C 2.D 3.C(2015·大同模拟)2012年9月28日,福建闽江水系跨区域调水工程开工项目完工后,以永泰龙湘水库作为引水工程的龙头水库、以莒口水闸作为调蓄水闸,可有效提升福州城区、平潭、长乐、福清等地的安全供水保障能力,预计受益人口达334.8万人下图为闽江调水工程线路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4.福建实施闽江水系跨区域调水工程的地理背景是( )A.平潭综合试验区等地降水较少,水资源不足B.闽江水系径流量大,并且季节变化幅度较小C.福州等城市人口和经济规模大、增长快D.沿线地形平坦,工程难度小,基本能自流引水5.闽江水系跨区域调水工程实施后的影响是 ( )A.调入区出现次生盐碱化问题B.闽江流域旱灾发生频率增加C.加剧福州等城市的地面下沉和海水倒灌D.闽江流域防洪、灌溉、发电等功能增强 解析:第4题,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加,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增加,这是实施闽江水系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地理背景第5题,闽江上修建调水工程后,会使得闽江流域防洪、灌溉、发电等功能增强。
答案:4.C 5.D(2015·济南三校联考)下图为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动力机制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6.据图可知,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不包括( )A.较低经营成本 B.淘汰落后产业C.扩大企业经营规模 D.政府的优惠政策7.产业转入给中西部地区带来的影响包括( )①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②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③有利于扭转环境恶化的局面 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知淘汰落后产业不是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第7题,产业转入中西部地区,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但不能扭转环境恶化的局面答案:6.B 7.B读我国产业转移路线图,回答8~9题8.下列不属于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承接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的是( )A.劳动力素质高 B.地价低廉C.濒临港澳,靠近东南亚 D.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9.近年来,造成珠三角地区众多外资企业向长三角地区转移的因素不包括( )A.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的产业基础处于劣势B.与长三角相比,珠三角的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处于劣势C.靠近原料供应和能源基地D.扩大市场范围解析:第8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劳动力素质并不高,第9题,长三角地区原料、能源和珠三角地区一样都缺乏。
答案:8.A 9.C读河北“环京新城”位置示意图,回答10~11题10.“环京新城”吸引珠三角地区企业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A.“环京新城”劳动力价格和生产成本较低B.“环京新城”科技力量雄厚C.两地原有工业企业类型相同D.两地之间交通便利11.珠三角地区产业向环渤海地区转移将 ( )A.带动环渤海地区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B.促进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C.使环渤海地区由城市化带动工业化D.利于两地改善交通条件、缓解就业压力解析:第10题,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主要有劳动力、市场、内部交易成本等,珠三角地区由于地价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升级等,造成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因此企业向生产成本更低的“环京新城”转移第11题,产业转移对转入区的影响主要有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从而带动城市化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对转出区的影响主要有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答案:10.A 11.B二、综合题(共56分)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4分)材料 2013年入夏以来,广东先后迎来了五省区党政代表团到访,新一轮省际经贸合作全面启动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至今,广东在滇投资项目有1 500多个,项目投资额达4 000亿元。
十一五”以来,广东在内蒙古投资项目302个,投资额达1 109亿元,涉及建材、化工、能源、物流等多个产业1)从承接产业转移角度分析云南省有哪些优势区位因素?(6分)(2)在广东和内蒙古的经贸合作中,内蒙古的鄂尔多斯重点承接煤炭开采与加工的设备制造业,试分析其原因10分)(3)简析A所表示的区域经济联系对广西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影响8分)解析:第(1)问,可从能源、原料、劳动力、地价等方面分析第(2)问,需结合鄂尔多斯当地的资源特征及工业进行分析第(3)问,可从加快人口迁移及促进城市化发展等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能源、原料(矿产、生物资源)丰富,劳动力廉价,地价低2)当地采煤业发达(或煤炭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引进煤炭开采与加工的设备制造业,有利于促进煤炭产业升级(或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加快区域工业化进程等3)向其他省区迁出的人口减少;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进程加快13.阅读关于家庭农场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32分)材料一 “家庭农场”起源于欧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家庭农场历史悠久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中,鼓励和支持农民承包的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
当前各地方行政村积极开发“互换并地”的政策,减少农户耕作的地块数,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材料二 在吉林省延边,很多农村青壮年出国劳务、进城打工为解决农村无人种地的难题,2008年延边开始探索“家庭农场”模式,即由农场承包村民的土地,付给村民租金几年来全州土地流转面积和转移农村劳动力不断增加,城镇化率达到67.04%1)分别评价吉林延边和上海松江发展“家庭农场”的气候条件8分)(2)概述“家庭农场”对吉林延边地区的积极影响12分)(3)分析上海农业用地基本分布于松江、崇明等郊区的原因以及松江“家庭农场”大量生产蔬菜的原因12分)解析:(1)发展家庭农场的气候条件,就是分析农业的气候条件,包括光、热、水及气象灾害等方面2)结合材料二总结,分析即可3)运用城郊农业相关知识分析即可答案:(1)延边:夏季水热配合好;农作物生长期短(热量条件不足、易发生旱涝灾害、低温冻害)松江: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水热条件优越;易发生旱涝灾害2)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变土地撂荒问题);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提高城镇化水平(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3)农业用地效益最低,只能分布在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不适合布局的城市外围地区。
上海市民对蔬菜的需求量大,蔬菜生产附加值高,不宜储藏,适宜在邻近市场的近郊区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