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中国茶文化之茶叶史话.ppt

35页
  • 卖家[上传人]:宝路
  • 文档编号:49965962
  • 上传时间:2018-08-05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44.78KB
  • / 35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四讲 茶叶史话• 一、教学目的: • 1、了解有关茶的历史,茶人,茶事; • 2、了解日本茶道、陆羽和其《茶经》、名人 与茶; • 3、了解目前流行的茶事活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 日本茶道、陆羽和其《茶经》、名人与茶 • 三、教学内容: 第一节饮茶的发展史• 一、饮茶的起源 • 大致说来,有先秦说、西汉说、三国说 • 1、先秦说 • 陆羽根据《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的记载,认为饮茶始于神农时代,“茶之为饮,发乎 神农氏”然而《神农食经》据今人考证成书在汉代 以后,饮用始于上古原始社会只是传说,不是信史 • 清人顾炎武认为,“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日知录·茶》)顾炎武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代 也只是推测,并无直接的证据 先秦饮茶,不是源 于传说,就是间接推测,并无可靠材料来证明 • 2、三国说 •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有“密赐荼荈以代 酒”,这种能代酒的饮料当为茶饮料,足以 证明吴国宫廷已经饮茶据此,《南窗纪 谈》认为中国饮茶始于三国《集古录》 则认为始于魏晋 • 三国时代东吴饮茶是确凿无疑,然而东吴 之茶当传自巴蜀,巴蜀的饮茶要早于东吴 ,因此,中国的饮茶一定早于三国时代。

      • 3、西汉说 • 清代郝懿行在《证俗文》中指出:“茗饮之法 ,始见于汉末,而已萌芽于前汉司马相如凡 将篇有荈诧,王褒僮约有武阳买茶郝懿行 认为饮茶始于东汉末,而萌芽于西汉 • 王褒《僮约》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 》,而武阳即今四川彭山县,说明四川在西汉 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中国的饮茶不 晚于公元前一世纪 • 中国的饮茶始于西汉,而饮茶晚于茶的食用、 药用• 二、 饮茶发展于三国两晋南北朝 • 中国饮茶始于西汉有史可据,但在西汉 时期,中国只有四川一带饮茶,西汉对 茶作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杨雄均 是四川人两汉时期,茶作为四川的特 产,通过进贡的渠道,首先传到京都长 安,并逐渐向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 中心陕西、河南等北方地区传播;另一 方面,四川的饮茶风尚沿水路顺长江而 传播到长江中下游地区从西汉直到三 国时期,在巴蜀之外,茶是供上层社会 享用的珍稀之品,饮茶限于王公朝士, 民间可能很少饮茶 • 三、饮茶风俗成于中唐 • 中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 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 魔师,大兴禅教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 饮茶。

      人自怀侠,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 成风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穷曰竞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 外封演认为禅宗促进了北方饮茶的形成,唐 代开元以后,中国的“茶道“大行,饮茶之风弥 漫朝野,“穷日竞夜“,“遂成风俗“,且“流于塞 外“ • 四、饮茶方法的演变 • 1. 生煮羹饮 • 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 •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 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 用日久,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作为 饮料的开端 • 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 一起食用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一 是作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 ,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尔雅》 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桐君录 》等古籍中,则有茶与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 记载 • 2. 煎煮法• 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鲜叶用 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饮用时 ,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 桔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 且成为待客之食品。

      • 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 汤饮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有较大之进步此 时,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 调味此外,已使用专门烹茶器具,论茶之专著已 出现此时,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 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 3. 冲泡法• 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 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 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茶叶 冲以开水,然后细品缓啜,清正、袭人 的茶香,甘冽、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 茶汤,更能领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 当今茶之饮据饮茶习俗可分为三种类型: • 一是讲究清雅怡和的饮茶习俗: • 茶叶冲以煮沸的水(或沸水稍凉后),顺乎自然, 清饮雅尝,寻求茶之原味,重在意境我国江南的 绿茶、北方花茶、西南普洱茶、闽粤一带的乌龙茶 以及日本的蒸青茶均属此列 • 二是讲求兼有佐料风味的饮茶习俗: • 如边陲的酥油茶、盐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 、土家族的擂茶,又如欧美的牛乳红茶、柠檬红茶 、多味茶、香料茶等等 • 三是讲求多种享受的饮茶风俗: • 即指饮茶者除品茶外,还备以美点,伴以歌舞、音 乐、书画、戏曲等。

      如北京的“老舍茶馆” 第二节陆羽及《茶经》• 一、茶圣陆羽(732-804)陆羽,字鸿渐,一名疾,又字季疵,自号桑宁翁,又 号竟陵子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复州竟陵郡人陆 羽才3岁被遗弃于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 被当地龙盖寺和尚积公禅师收养《陆文学自传》中 写道:“字鸿渐,不知何许人,有仲宣、孟阳之貌陋; 相如、子云之口吃陆羽姓名的取得也颇有意识,据 说陆羽年长后以《易》自况,占得《渐》卦,卦辞云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其意为鸿雁飞于 天上,四方皆是通途,两羽翩翩而动,动作队伍整齐 有序,可供效法,为吉兆按此卦义,当时还没有姓 名的陆羽自定姓为“陆”,取名“羽”,又以“鸿渐”为字 这仿佛谕示着:本为凡贱,实为天骄;来自父母, 竟如天降陆羽及《茶经》• 12岁那年,陆羽乘人不备,离开寺院,游泊江湖, 在一个戏班子里学戏,成了优伶虽然陆羽貌丑, 又有口吃,但却“为人才辩”(《陆文学自传》), 很有才华,他会写剧本,曾“作诙谐数千言”,且很 有表演才能,他扬长避短,专演丑角,幽默诙谐, 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唐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是陆羽人生的重要转折 点他在一次演出中,受到竟陵太守李齐物的赏识 。

      李齐物,为淮南王李神通之重孙,王室后裔,为 人正直,多政绩,曾开三门砥柱以通黄河漕运后 遭李林莆陷害,由河南府长官贬为竟陵太守李齐 物助陆羽离戏班,到竟陵城外火门山从邹氏夫子读 书,研习儒学,从此陆羽精研经史,潜心诗赋 •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乱暴发,当时二十 四、五岁的陆羽随流亡的难民离开故乡,先到江西, 又到了湖州,拜见了城西南抒山妙喜寺诗僧皎然陆 羽到各大茶区游历考察,学习茶农种茶的经验和方法 ,畅游庐山,择定晋陶渊明弃官而隐的彭泽县结庐隐 居 •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陆羽前往江苏茅山观察茶 事 • 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陆羽又回到湖州,对收集到 的茶事资料进行整理,在皎然的苕溪草堂开始了《茶 经》的著述工作,这期间陆羽又结识了戴叔伦、皇甫 冉这样的地方官,他们对茶也有浓厚的兴趣有《陆 文学自传》为证:“结庐苕溪之滨,闭门对书,不杂 非类,名僧高士,谭宴永日 • 大历八年(公元773年),颜真卿遭排挤被贬到湖州作 刺史颜真卿以书法见长,受文坛敬重,一踏上湖州 就被江南水乡茶山的美景所吸引,一时也成了湖州文 化界的中心人物颜广交江南文士名僧,陆羽、皎然 成为其文友,他与陆羽、皎然等许多文人同心协力编 撰《韵海镜源》,次年完成,即上献朝廷。

      这次参与 著书,对陆羽加深儒理,在《茶经》把中庸、和谐的 思想溶入茶文化精神甚有助益 • 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皇帝诏授颜真卿为刑部尚 书,颜真卿进京后推荐陆羽为太常寺太祝,陆羽辞而 不受出于礼节,陆羽还去京都长安拜见了颜真卿 •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在朋友们的帮助下,陆羽呕 心呖血数十载的《茶经》正式刻印 • 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陆羽病逝于青塘别业 二、《茶经》• 一之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 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 如白蔷薇,实如栟榈,叶如丁香,根如 胡桃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其名一曰茶,二曰槚,三曰, 四曰茗,五曰荈其地:上者生烂石, 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 ,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 • 二之具 • 籝,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以竹织之, 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 采茶也 • 棨,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扑,一曰鞭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 • 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 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 三之造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 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 抽,凌露采焉。

      茶之牙者,发于丛薄之 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 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 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 之,封之,茶之干矣 • 四之器 • 风炉: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 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圬 墁,凡三足 • 纸囊:纸囊以剡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 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 碾:碾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 为臼,内圆而外方内圆备于运行也, 外方制其倾危也……. • 五之煮 候寒末之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 灸,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古人 有劳薪之味,信哉!其水,用山水上,江水 中,井水下 • 六之饮 • 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 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 ,谓之■茶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 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 ,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 七之事王皇炎帝周鲁周公旦齐相晏婴汉 仙人丹丘子黄山君司马文 • 《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 周公《尔雅》:“槚,苦茶《广雅》云:“荆巴间 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 先灸,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 、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 《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灸三 戈五卯茗莱而已 • 司马相如《凡将篇》:“乌啄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 蘖蒌,芩草芍药桂漏芦,蜚廉雚菌荈诧,白敛白芷 菖蒲,芒消莞椒茱萸 • 八之出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 金州、梁州又下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 ,蕲州、黄州又下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 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剑南以彭州上,绵州、蜀州次,邛州次, 雅州、泸州下,眉州、汉州又下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 • 九之略其造具,若方春禁火之时,于野寺山 园丛手而掇,乃蒸,乃舂,乃以火乾之 ,则又棨、朴、焙、贯、相、穿、育等 七事皆废 • 十之图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 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 、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 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 第三节日本茶道• 一、日本茶道的历史 • 公元8世纪,也就是奈良时代(天平文化)绿茶传 入了日本当时的茶主要作药用在平安时代,日 本高僧永忠、最澄、空海先后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 播种,并传授中国的茶礼和茶俗 • 到了镰仓时代,日本兴起品茶风,带头人是曾经 留学中国的禅师荣西。

      荣西研究中国唐代陆羽的《 茶经》,写出了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吃茶养生记 》他认为“饮茶可以清心,脱俗,明目,长寿, 使人高尚”他把此书献给镰仓幕府,上层阶级开 始爱好饮茶,随后,日本举国上下都盛行饮茶之风 日本茶道中的“抹茶”也是从镰仓时代开始的 • 14世纪室町时代以后,茶树的栽种已普及起 来把饮茶仪式引入日本的是大应国师,后 有一休和尚品茗大师村田珠继承和发展了 他们的饮茶礼仪,创造了更为典雅的品茗形 式,他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创始人 • 日本。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