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第二章_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ppt

58页
  • 卖家[上传人]:今***
  • 文档编号:106861359
  • 上传时间:2019-10-16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8.79MB
  • / 5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二章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学习目标:掌握城市的概念及定义城市的标准,理解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的定义和特征,熟悉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 学习重点:城市和城镇的概念;大都市区和大都市带 学习难点:城乡划分,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一、城市和城镇,(一)聚落 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是一个居民点——聚落是一种社会实体,是一个社区,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它的特点有:,1.聚落是一种社会实体 2.具有集聚的特点 3.占据一定的地理空间 4.具有一定的聚落景观(land-scape) 5.具有一定等级体系 聚落体系:小自然村→村庄→镇→城市→大都市→大都市区→城市群→城市带(城市连绵区),聚落因其基本职能和结构特点不同,分为: ①农村聚落:自然村—村庄—集镇(村镇、乡镇)—(一般建制镇—县城) ②城市聚落(城镇聚落):建制镇是城市型聚落的最低层次单元二)对城市(镇)的几点认识,1、城市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城市有不同于乡村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在:(P17) ①产业构成上不同于乡村:以Ⅱ、Ⅲ产业为主 ②规模上不同于乡村:城市集聚较多的人口、经济活动等 ③景观上不同于乡村: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大 ④物质构成上不同于乡村:城市有较多的市政设施、公共设施 ⑤职能上区别于乡村:城市是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⑴城 “城”最早是一种大规模永久性的防御设施,主要用于防御野兽侵袭,后来演化为防御敌方侵袭。

      中国最早的城起源于传说的三皇五帝之都考古发掘最早的古城为4000多年前夏代所筑内之为城,外之为郭”早时的城不具备宗庙、宫室、商业市场、手工业工场等一般城市应具备的物质要素有人认为,原始的只有防御功能而没有商品交换为目的的商业市场的城不能作为城市有的认为应将其作为城市的雏形2.城市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具有阶段性的特征,⑵市:商品交易的场所,“市井”,⑶镇:“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到宋代,镇才摆脱军事色彩,以贸易镇市出现于经济领域,成为县治和农村集市之间的一级商业中心,⑷城、镇、城市和城镇,①相对于乡村而言 ②只有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城镇才称城市 ③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才称镇 ④市+镇=城镇 / 市镇 ⑤广义的城市=城镇,3.城市是一种综合的概念 日本山田浩之认为,城市必须具有3个特点: ①密集性(城市的一般性质); ②非农业土地利用(经济性质); ③异质性或多样性(社会性质,指城市社会中各种各样人的存在以及他们的社会联系)4.城市是一个“点”,也是一个“面” 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从较大范围看,城市仅表现为区域空间的一个“点”,是区域的中心,并有自己的影响范围(腹地),城市间、城市与腹地间有各种网络(交通、信息、资金等)连接;从城市本身看,它占据一定的土地,有特定的范围,有其内部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

      三)城市的定义 1.城市的发生定义 (既从城市的起源给出的定义)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三次大分工的产物 2.城市的功能定义 (城市区别于乡村不仅在于人口集聚程度的不同,更主要的在于其功能的特殊性)城市是工商业活动,即第二、第三产业活动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居住的场所 3.城市集聚的定义 城市是人口十分密集的场所,也是产业、资金、技术、文化和建筑物密集的场所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4.城市的区域定义 城市是区域的中心(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具有区域中心的作用) 5.城市的景观定义 城市是人“集中”利用“空间”的结果,是以人造景观为特征的聚落类型,具有复杂、多样的城市景观[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建筑物的多样化、空间(地面、空中、地下)利用的多样化]→构成城市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差别,使城市呈现出不同特色 6.城市的系统定义 城市,特别是现代城市是一个复杂的自然——社会复合系统(城市各组成部分在城市空间内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和制约的有机体),此外,还可以从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等方面对城市加以定义 【总之,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的,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非农活动为主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各产业、部门、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二、定义城镇的标准,1.人口规模 2.人口密度 3.行政地位 4.非农业人口比重 5.服务设施(城镇特征) 6.建筑物集聚程度,不同国家,国情不同,选择的划分指标也不同有些侧重于强调某一或某几个特征;有些有明确的数量指标,有的只有定性的指标世界上有近70个国家没有明确的划分标准,往往只是从法律上规定哪些居民点为城镇P17-18) 〖由于各国划分城镇的标准不同,所公布的城市人口数量和城市化水平的口径不一,缺乏可比性〗,第二节 城乡界线的划分和大都市带的出现,一、城乡界线的划分 1.城市辖区和城市实体的不一致性,2.美国的城乡界线划分,城镇人口=城市化地区人口+地方人口 城市化地区=中心地方+外围密集居住区,(一)大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1.定义 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二、大都市区与大都市带,2.组成 (中心城)+中心县+外围县 中心县: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势,就业机会集中(劳动力需求) 外围县:满足部分大都市特点(人口密度、非农劳动力比重等),人口集中(劳动力供应),,联系密切,通勤率,,3.大都市区的性质 功能地域,城市区域化 4.大都市区与城市化地区 ●一个大都市区一定包括一个或几个城市化地区 ●大都市区包含乡村,城市化地区不包括乡村 ●大都市区的外界与县界吻合,相对比较稳定,城市化地区不一定和市镇的行政边界一致,随时间而有变化,美国,城市区域化: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趋势 城市功能空间变化 “点” → “面” → 都市区(城市发展的新空间单元) 都市区的地域范围或影响范围 由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组成,联系密切 都市区的功能 全球化分工、合作以及竞争的基本单位 都市区的构建目的 对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竞争力,生态,空间形态,东京大都市地区城市群,实践和理论建设的需要 — 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出新特点 城市发展区域不平衡,城市群现象,城乡界线模糊 城市建成区扩展,城市郊区化出现,城乡联系活跃 — 就城市论城市的传统规划思想和管理不适应发展需要 城乡结合部管理问题 城市内部外来人口集聚区管理问题 区域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问题 城乡之间功能渗透问题 — 理论研究与国际接轨,5.中国都市区的建立,中国都市区的研究与实践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规划(1994年) 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1994-1996) 中国确定都市区的简明指标 — 市区非农业人口20万以上的中等城市可作为都市区的中心市; — 都市区外围县(市)的划分:全县(市)劳动力构成中二、三产业占75%以上,县市连绵而不间断; — 由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作为确定县(市)都市区归属的依据; — 从县(市)中心始发到各地中心城市的客流的最大流向作为确定其都市区归属的辅助指标。

      广佛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北京都市圈结构与卫星城分布图,上海都市区的圈层结构,(二)大都市带(Megalopolis),1.概念 大都市带是由连成一体的,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存在密切作用的许多大都市区(包括中小城市及已经城市化了的地区)首尾相连,呈带状连绵分布的规模巨大的城市集聚区(城市地域复合体),也称城市带、大城市连绵区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1995,2.大都市带的特点 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中纬地带,平原地带 多核心:若干个高密度的大城市核心→许多大都市区 国家的核心区域(枢纽功能) 在本国经济中的中枢作用 在国际经济中的重要影响 带状的空间结构和密集的网络结构(交通走廊) 沿城市对外交通走廊和信息网络呈带状发展 产业和城市密集分布的走廊 城市连绵、规模庞大、高密度人口指标 人口2500万人以上,人口密度250人/km2,3.世界主要大都市带 20世纪70年代,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认为,世界上已经形成了6个大都市带: ①波士华大都市带(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带) ②芝匹兹大都市带(美国五大湖沿岸城市带) ③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日本东海道城市带) ④英格兰中部大都市带 ⑤西北欧大都市带 ⑥中国东部城市密集区(长江三角洲城市带),正在形成的城市带有: ①美国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圣圣城市带):以旧金山、洛杉矶两大都市区为主体,从北部的圣克拉门托向南一直延伸到圣地亚哥 ②巴西东南沿海大都市带:以圣保罗、里约热内卢为核心的巴西城市密集区。

      ③意大利波河平原大都市带:以米兰、都灵、热那亚为中心,沿地中海向南延伸到比萨、佛罗伦萨,向西延伸到罗马、阿维尼翁长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分布,,,4.大城市带(区域城市化)的形成原因 产业空间组织发生变化:生产过程的不同环节出现空间分离 管理、协调、信息、研发向中心城市集聚 生产活动、生产制造基地向低成本地区扩散 城市(区域)产业分工由水平结构向垂直结构转变,城市产业体系的水平结构 工业经济时代,城市产业结构建立在制造业基础上,每个城市的主导部类不同(钢铁城市、纺织城市等)每个产业的管理/控制、研究/开发和制造/装配等生产环节往往集中在同一城市,城市之间的经济活动差异在于部类不同而不是生产环节不同城市产业体系的垂直结构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高新技术产业管理/控制、研究/开发和制造/装配等环节分别聚集在不同的城市(区域),空间经济结构重组表现为制造/装配环节的扩散和管理/控制环节的空间集聚第三节 中国市、镇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1955年标准 市:聚居人口≥10万的城镇;聚居人口不足10万,重要工矿基地、省级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规模较大的物资集散地或边远地区的重要城镇 镇:县级或县级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或常住人口≥2000,非农业人口≥50%的居民区,一、中国市、镇建制标准,1963年 镇(下限提高):聚居人口≥3000,非农业人口≥70%;聚居人口2500-3000,非农业人口≥ 85% 市:标准未变,但标准从严掌握,农业人口<20%,1984年 设镇标准: ①县政府所在地 ②总人口<2万,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含自理口粮人口)≥2000,可撤乡建镇 ③ 总人口≥2万,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10%,可撤乡建镇 ④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山区和小型矿区、物质集散地、风景旅游区、边境口岸,非农业人口<2000,确有必要也可设镇,1986年(调整设市标准): ①非农业人口≥6万、年GNP ≥2亿元的地方中心镇,可设市; ②总人口<50万的县,县政府驻地所在镇非农业人≥10万,农业人口<40%,年GNP ≥3亿元,可撤县设市; ③总人口≥50万的县,县政府所在镇非农业人口≥12万,年GNP ≥4亿元,可撤县建市; ④自治州、地区、盟所在地,非农业人口<10万, 年GNP < 3亿元,确有必要也可撤县建市; ⑤市区非农业人口≥25万,年GNP ≥10亿元的中等城市(设区的市),可实行市带县体制。

      1993年 对1986年设市标准进行调整,调整的要点主要有: ①按照人口、经济、基础设施指标结合人口密度进行分类确定; ②增加了第三产业比重和地方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和自来水普及率、道路铺装率、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指标(具体见P24,表2-1)最近,我国又对建制镇标准进行调整到2001年,我国的市有662个,其中直辖市4个,地级市265个,县级市393个;建制镇20374个二、中国的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一)城市辖区与城市实体 城市地域与城乡界线 城市辖区——行政区 城市实体——建成区 城乡界线不一致 城市辖区范围比实体范围大,城市人口偏大 城市辖区范围比实体范围小,城市人口偏小,(二)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 1955年 城镇人口:设有建制的市和镇辖区的总人口以及城镇型居民区的人口,包含15%左右的农业人口此规定比较切合实际 1963-1981年 城镇人口。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