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护理心理学教学课件作者张伯华第四章.ppt

71页
  • 卖家[上传人]:w****i
  • 文档编号:102661330
  • 上传时间:2019-10-04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483.50KB
  • / 7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四章 心身疾病,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 第二节 心身疾病发病机制 第三节 临床常见心身疾病,返回,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概念最早是由德国精神病学家海因罗斯(Heinroth)于1818年在睡眠障碍研究中提出的,并首次把失眠症作为心身疾病来描述20世纪30年代,心身医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亚历山大(Alexander)把十二指肠溃疡、原发性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溃疡性结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神经性皮炎等七种疾病称为心身疾病,也就是后人所称的七种经典心身疾病1935年,美国医生邓巴(Dunbar)发表了《情绪与身体变化》一书,并于1939年创办了《心身医学杂志》,自此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开始广泛流传开来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心身疾病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的角度看心身疾病有下列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称之为心身反应,是对心理情绪状态的躯体反应,如悲伤时流泪、恐惧时心率加快、紧张时出汗等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反应是可逆的、生理性的,随着应激事件的出现而发生,随着应激事件的结束而消失 第二种情况称为心身障碍,表现为没有细胞组织器质性改变的心理和躯体症状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当机体处于持久而强烈的应激状态下,机体适应困难而出现了植物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如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但无相应的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正常,这属于可逆性功能变化。

      临床上被诊断为神经官能症,如胃肠神经官能症、心脏神经官能症等 第三种情况是有相应细胞组织的器质性改变的心理和躯体的症状 上述前两种情况,只有症状没有形态学的改变,也可以说只有病痛没有疾病,第三种情况才是心身疾病 因此,从狭义角度来看,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是在发生、发展、转归和防治方面与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一组躯体疾病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心身疾病的概念在临床上不断演化,从权威的美国精神性疾病诊断治疗手册(DSM)来看,DSM-Ⅰ(1952)设有“心身疾病”一类;DSM-Ⅱ(1968)更名为“心理生理性植物神经与内脏反应”,定义为“由情绪因素引起的单一器官系统的躯体症状”;分类则按累及器官,如哮喘为“心理生理性呼吸系统反应”DSM-Ⅲ(1980)及DSM-ⅢR(1987)均用“影响身体状况的心理因素”分类诊断标准为:①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心理因素与起病有密切的时间联系;②躯体有器质性变化或明确的病理性过程(如呕吐);③不符合躯体疾病及神经症的诊断 心身疾病是心身医学中的重要部分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现代心身医学提倡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和心身统一的观点来探索和解释健康与疾病的相互转化规律。

      从狭义方面讲,心身医学的工作范围主要是研究心身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阐述心理社会因素在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中的作用规律 二、心身疾病的分类 随着心身医学的发展,人们对心身疾病研究的深入,心身疾病的范围有扩大的倾向,病种也日趋增多国外调查所报道的所有人群心身疾病发病率是10%~60%,尤其是发达国家发病率较高;中国国内的门诊与住院调查发现,中国人的心身疾病发病率约为33.3%,其中内科领域中心身疾病比例在32.2%~35.1%,而内科循环系统住院病人中心身疾病比例在50%以上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由于对心身疾病概念和理论的认识尚未完全一致,致使这类疾病的范围和分类受到影响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1993)以及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1994)中均无直接关于心身疾病的分类和诊断标准中国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标准(CCMD-2-R,1995)基本沿用ICD-9的分类 为了便于理解,心身疾病按器官系统分类如下: (1)循环系统:包括原发性高血压、原发性低血压、冠心病、冠状动脉痉挛、神经性心绞痛、阵发性心动过速、心脏神经症、血管神经症、功能性期前收缩、雷诺病、二尖瓣脱垂症、原发性心动过缓症等。

      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2)呼吸系统:包括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征、神经性咳嗽、心因性呼吸困难、喉头痉挛等 (3)消化系统:包括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易激惹综合征、贲门痉挛、慢性胰腺炎、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习惯性便秘等 (4)内分泌代谢系统:包括肥胖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5)泌尿生殖系统:包括夜尿症、过敏性膀胱炎、阳痿、早泄、性欲低下、慢性前列腺炎等 (6)骨骼肌肉系统: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痉挛性斜颈、全身肌痛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7)神经系统:包括偏头痛、紧张性头痛、慢性疲劳症等 (8)妇产科:包括痛经、闭经、经前紧张症、月经失调症、功能性子宫出血等 (9)外科:包括手术后神经症、器官移植后综合征、整形术后综合征、肠粘连症等 (10)儿科:包括哮喘、遗尿症、夜惊症、口吃等 (11)皮肤科:包括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银屑病、斑秃、荨麻疹、过敏性皮炎、慢性湿疹、酒渣鼻等 (12)耳鼻喉科:包括咽喉异感症、失音、过敏性鼻炎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13)眼科:包括中心性视网膜病、原发性青光眼等。

      (14)口腔科:包括口臭、口腔黏液溃疡、口腔炎、原发性颞颌关节痉挛等 三、心身疾病的主要理论 目前,心身疾病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三大理论派别: (一)心理动力学派理论 心理动力学研究是指应用心理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研究这一理论来源于弗洛伊德学说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历山大(Alexander)是新弗洛伊德学派的代表,他致力于心身疾病的心理动力学研究他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心身疾病的特殊冲突理论”,认为:一个人在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的刺激下,被压抑的情绪和心理冲突,受挫的欲望和动机,难以通过意识领域的自我调节去解决或摆脱,出现心理失衡,于是通过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转移”为躯体疾病,以躯体形式表现出来,从而重新获得“心理平衡”躯体疾病的临床表现不过是潜意识中情绪反应的象征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用“象征模式”解释心身疾病,支气管哮喘被认为是“被压抑的求助的呼喊”,神经性厌食象征着“情感上的饥饿”,原发性高血压是“攻击本能的压抑”……该理论特别强调童年时代的心理创伤性体验长期压抑在潜意识领域,导致成年后的心身疾病 (二)心理生理学派的理论 人们对心身相关在健康和疾病中的重要性认识越深刻,就越想搞清楚心与身,心理与生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更客观的依据,许多生理学家在该方面做了大量研究。

      1. 情绪学说,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美国生理学家坎农(Cannon)认为用外界刺激使动物出现情绪改变的同时,还表现出瞳孔散大、竖毛、出汗、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糖升高等躯体反应原因是情绪变化引起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和交感神经兴奋他还指出,如果不良刺激长期或反复出现,就可能导致生理功能紊乱,最后出现病理改变此后,许多情绪生理学实验研究表明,任何情绪情感均伴发与之相应的机体生理生化改变 情绪情感是人心理活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情绪情感良好与否直接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一般认为,良好的情绪促进健康,不良的情绪影响健康,尤其是长期的、强烈的不良情绪容易导致心身疾病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2. 应激学说 在坎农情绪学说研究的基础上,塞里通过大量实验和观察发现,人遭遇到不同刺激时,体内会产生一系列相似的、非特异性的神经内分泌反应,他把这些非特异性反应称为“一般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并把机体对紧张刺激产生非特异性适应反应的过程称为应激塞里认为在应激过程中,如果个体防御克服了紧张刺激,可以恢复心理和生理平衡;如果防御不当或持久的抵抗,可使个体承受能力崩溃,导致疾病的出现。

      随着对应激问题的深入研究,指出当刺激作用于机体时,机体会在多因素的作用下出现多方面的反应,从而影响最终的应激结果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应激中既有心理过程也有生理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评价、应对方式、心理行为反应等,生理过程涉及神经、内分泌、免疫等系统心理与生理过程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决定是否影响机体的健康状况 3. 皮层内脏相关理论 贝柯夫学派在1920―1930年通过一系列皮层内脏相关条件反射实验,说明机体的某种反应是一种器官、系统的机能,而代谢的变化、内分泌的活动等全身性机能,都能在大脑皮层活动影响下发生改变皮层是内脏活动的总指挥,皮层又是心理活动产生的最高中枢,心与身的关系就通过皮层内脏相关理论联系在一起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正常情况下,皮层是根据需要适当调节内脏机能,以此适应环境只有在不正常情况下,皮层通过“皮层内脏病理学”的关系造成内脏病理变化,从而成为心理病因学的一条途径目前皮层内脏相关学说不仅被用于解释健康和疾病的心理生理过程,而且也用于解释和指导临床治疗 沃尔夫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心身疾病的心理生理学说 (三)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观察学习及模仿可能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观察学习是指借观察他人的行为来掌握复杂的刺激、反应、强化相互关系的学习方式模仿是观察他人行为后,进而仿效的学习活动学习中吸收新信息,而行为表现往往不是单纯的模仿,而是根据新信息、新认识做出的行动因此,通过学习的行为表现不一定与榜样行为完全一样,而且,也不一定在学习后立刻就呈现出来个体可以经过或不经过强化来学习,其中强化分为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 由此可见,有一部分心身疾病是习得的,其中有的属于条件反射性学习,如哮喘儿童可因哮喘症状获得父母的倍加照顾(奖励性强化);也有是通过观察或认知而习得的,如儿童的有些习惯可能是对他人习惯的模仿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虽然行为学习理论对疾病发生原理的理解,缺乏更多的微观研究的证据,但对于指导心身疾病的治疗工作已显得越来越有意义 四、心身疾病的诊断原则 由于心身疾病的诊断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不同于单纯的躯体疾病,所以要诊断心身疾病,首先要求医务工作者要转变思维模式,采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思考,其次要求医务工作者在具有生物医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精神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出诊断,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虽然心身疾病的种类繁多,各有各的特点和诊断要点,但都应遵循一般疾病的诊断步骤:,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1)全面了解病史除与临床各科病史采集相同外,还应注意收集病人心理社会方面的有关材料应着重了解病前的心理状态、个性特点,精神紧张刺激的性质、强度及与发病间的关系,病人对紧张刺激的认识和耐受情况等此外,尚需了解个人生活史、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以便初步寻找与心身疾病发生发展有关的心理社会环境 (2)详细的体格检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确定躯体病变并排除是由单纯生物理化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体检时与临床各科相同,但要注意体检时病人的心理行为反应方式,有时可以从病人对待体检的特殊反应方式中找出其心理素质上的某些特点,例如是否过分敏感、拘谨等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3)必要的精神检查,以排除神经症、心因性精神障碍和精神病等精神疾病 (4)必要的心理测验和人格测定 在完成病史收集、躯体和精神的必要检查之后,要诊断心身疾病,还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明确的器质性病理改变和临床症状与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有特异性发现 (2)患者的病程中有下列特点:①病人有一定的遗传素质、性格特点或心理缺陷等易患素质。

      上一页,下一页,返回,第一节 心身疾病概述,②存在心。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