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愈的教育思想.doc
3页韩愈的教育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教育活动一、生平与教育活动韩愈(公元 768―824 年)字退之,河内南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昌黎先生,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 25 岁进士及第,三试于吏部而未获选,后历任观察推官、四门博士、监察御史、国子博士、刑部侍郎、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韩愈尊儒排佛,以卫道士自居,倡导古文运动,提倡尊师重道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有比较丰富的教育思想韩愈的著述甚多,流行于世的有《韩昌黎全集》 韩愈主张“复兴儒学、反对佛老”韩愈处于唐朝衰退时期,因此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维护中央集权,在思想意识上,不满宗教的猖獗,主张复兴儒学韩愈基于自己指出,天下有贤才,四海之内,定有奇秀,关键在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执政者不能识才、助才,致使大量人才被埋没他要求统治者首先必须爱惜人才,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其次要给予特殊管理,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也就是把人才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人,要合理使用、优厚待遇、理解体谅同时,人才有高下大小之分,但各有其用,唯有长短大小各种人才合理组合,才能发挥人才的最大效用他认为,儒学纲领是仁义道德,知识先王之道也是先王之教。
韩愈崇尚仁义韩愈还从和政治,经济,思想理论多方面揭露了佛教道教与封建制度不可调和的矛盾他认为佛老师社会祸乱的根源是破坏仁义道德的罪人,佛老求出世而破坏纲常二、二、 ““性三品说性三品说””教育作用论教育作用论韩愈的教育理论也是以他的人性论为基础的韩愈的教育理论也是以他的人性论为基础的,他人性论的基本观点有:第一、他提出生与情的问题,认为人有性有情,性是先天具有的,情是后天习染的他说:“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 ”性和情的关系是“性之于情视其品”, “情之于性视其品” ,二者之间完全相应第二,性和情皆分三品,性有五德,情有七情性的具体内容有仁、义、礼、智、信五德,情的具体内容则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上品之性为善性,以仁德为主,通过其他四德,相应也产生上品之情,动而适中,符合五德的规范;中品之性可善可恶、尚未定型,仁德有所不足或有所违背,七情也有时过分有时不及;下品之性为恶性,违背仁德,直情而行,不加控制第三、性可移,但性的品级不可移上、中品之人可受教育,下品之人只能以刑罚制之,而三品之人,都固定在天生的“品”的界限内,是“不移”的从性三品说出发,韩愈的人性论决定了教育所起的作用。
韩愈的人性论决定了教育所起的作用人性论还规定了教育的权力韩愈认为上、中品之人可受教育,下品之人虽也具有五常之性,但气质太坏,情欲龉龊而不能节制,行为总是违反封建道德标准,只能以刑罚制之因此,对于不同的人性,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不尽一致的对上品之人,教育能使其先天具有的仁义善性得到发扬光大对可善可恶的中品之人,教育对这部分人的人性改造起着重要的作用,应按封建伦理道德标准来教育改造他们,使之顺性克情,弃恶从善,向着上品之人靠拢至于下品之人,他们天生是顺情而行的,其言谈举止、行为规范总是与封建伦理道德标准格格不入,教育对他们人性的变化起不了作用第三人性决定教育的主要内容教育要发挥人的内在的善性,应当以五常道德教育为主,最好的教材就是五经,三、论学校教育三、论学校教育1、用德礼而重学校韩愈支持以儒德治国,把教育作为首要的政治工具德礼指德政和礼教,德礼和刑罚在政治撒很难过是不可缺少的两种手段对民众惊醒道德的思想灌输,人民对封建统治会更加顺从,要实行德治,先德礼后刑罚2、学校的任务在训练官吏3、整顿国学放宽入学条件,学官任用,整顿教学秩序4、恢复发展地方学校四、论教学四、论教学教学目的:修先王之道教学途径是读六艺之文这里提到了“文” “道” 。
文是手段,道是目的;文是形式,道是内容;文道合一,而道为主先王之道载于六艺六文欲学先王之道,当读六艺之文要宣传先王之道,就会用到古文所以韩愈提倡新顾问,教人学古文,着眼于学古道他大力提倡学习古文,认为写文要有创新学习方法上,学习方法上,一、韩愈主张勤学“业精于勤荒于嬉”二、博学三、积极思考,不可食而不化“手披目视,口诵其言,心惟其义”教学方法上,教学方法上,一、因材施教教师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才能当权者也应人尽其才把育才与用材相结合二、注意生动活泼认为教学要生动有趣,又严肃的时候,也有活泼的时候,要有张有弛,灵活运用,教学的生动性并不影响内容的思想性四、论尊师重道四、论尊师重道韩愈教育思想最突出之点在于他作《师说》 ,经典性地论述教师问题 《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存师卫道” ,从恢复与捍卫儒家道统的高度,对教师的意义、基本任务、资格、师与生的关系等进行系统地论述,提出了一些卓越的见解1 1.教师的意义:.教师的意义:““人非生而知之者人非生而知之者””————““学者必定有师学者必定有师””韩愈认为,儒学之所以衰弱到难以与佛、道相抗衡的地步,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教师这一担负传播儒家思想重任的角色已经失去了往日神圣的使命感,他竭力倡导重振奋师道。
他强调“学者必有师” ,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传道须有师,卫道必须先重视向师学习,尊师即卫道;道又是师的基础,是师存在的前提条件教师的社会职责就在于传道,如果一个教师不能传道,那就不能成其为教师2 2.教师的任务.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授业解惑《师说》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完整地论述了教师的基本任务传道,传道,即传儒家道统,传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授业授业,即讲授古文六艺之类的儒家经典;解惑解惑,即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解答学生在学“道”与“业”过程中的疑惑这三项任务是紧密相连的,但“传道”是教师的首要任务, “授业”和“解惑”都要贯穿“传道” ,为“传道”服务传道、授业、解惑,有主有次,前后有序,职责分明地表述了教师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工作内容这一表述一经提出,流传成为千古名言,成为对教师职责最精辟的概括3 3.教师的标准.教师的标准————““道道”” ,主张,主张““学无常师学无常师””韩愈对教师的任职资格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提出教师要以“道”和“业”为标准来衡量谁先有“道” ,谁就是教师;谁有专“业”学问,谁就是教师。
至于出身、年龄、资历、国别等等,都不是择师的标准他说:“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也就是说,师生的关系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相互为师只要闻道在先,术业有专长者,皆可以为人师表就可“学无常师”4 4.民主的师生关系.民主的师生关系韩愈强调师生关系在道和业面前是一种平等关系,师生关系可以互相转化,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对维护教师绝对权威的师道尊严思想是一种否定这种含有辩证法因素和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确有重要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