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喜鹊文化探幽.doc
2页中国喜鹊文化探幽与龙凤文化一样,喜鹊文化同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美丽的传说“牛郎织女七夕天河鹊桥相会”的神话故事几乎家喻户晓,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织 女 渡 银 河 与 牛 郎 相 会 , 喜 鹊 贡 献 出 羽 毛和 身 体 , 填 河 成 桥 , 引 分 离 的 牛 郎 和 织 女 相 会 因 而 在 中 华 文 化 中 鹊 桥 常常 成 为 男 女 情 缘 的 象 征 而 农历七月初七亦称为“七夕节”——中国人的情人节;另有一幅“喜鹊登梅” 图更是盛行于黄河两岸、大江南北,而“喜鹊登梅”亦为中国画常见的题材为绘画者所喜爱而临摹不已自遥远的古代起,华夏民族与喜鹊的关系就超越了一般性相处与观赏的层次,跃升到了文化境界撰于春秋时期的《禽经》中有这样的记载, “(喜鹊)仰鸣则晴,俯鸣则雨,人闻其声则喜 ”喜鹊文化延续到今天,几乎深入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得到不断的充实和规范,继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成为中国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喜鹊是一种吉祥鸟,是 自 古 以 来 深 受 人 们 喜 爱 的 鸟 类 ,体形很大,羽毛大部为黑色,肩腹部为白色,玄衣素衿,多生活在人类聚居地区,其叫 声婉转, “喳 喳 喳 喳 , 喳 喳 喳 喳 ”, 意 为 “喜 事 到 家 , 喜 事 到 家 ”, 因此成为喜庆、吉祥、幸福、福气、好运的象征。
各地民间的风俗习惯、绘画、对联、剪纸、小说、散文、诗词以及歌曲、影视、戏曲等方面都有喜鹊文化的一席之地在广大农村,喜 庆 婚 礼 时 最 乐 于 用 剪 贴 “喜 鹊 登 枝 头 ”来 装 饰 新 房 , 以喻 示 一 个 人 节 节 向 上 、 家 庭 出 人 头 地 而 在 绘 画 中 , “鹊 登 高 枝 ” 、 “鹊登 枝 头 ”又 是 常 见 的 题 材 为 古 今 丹 青 之 人 所 钟 爱 唐 代 黄 滔 《 狎 鸥 赋 》 说 :“因 嗤 鸿 渚 , 盖 春 去 以 秋 来 ; 翻 笑 鹊 河 , 竟 离 长 而 会 促 ”而 在 晋 代 干 宝的 《 搜 神 记 》 中 , 有 一 个 关 于 “鹊 印 ”的 美 丽 的 传 说 , 说 的 是 汉 代 张 颢 击破 山 鹊 化 成 的 圆 石 , 得 到 颗 金 印 , 上 面 刻 着 “忠 孝 侯 印 ”四 个 字 , 张 颢 把它 献 给 皇 帝 , “藏 之 秘 府 ”, 后 来 张 颢 官 至 太 尉 从 此 , “鹊 印 ”就 用 来借 指 公 侯 之 位 了 唐 代 岑 参 因 此 借 用 这 个 典 故 写 了 诗 , 《 献 封 大 夫 破 播 仙凯 歌 》 之 三 说 : “鸣 笳 叠 鼓 拥 回 军 , 破 国 平 蕃 昔 未 闻 。
丈 夫 鹊 印 摇 边 月 , 大将 龙 旗 掣 海 云 ”明 代 陈 汝 元 的 《 金 莲 记 ·偕 计 》 中 说 : “李 广 难 封 , 岂忘 情 于 鹊 印 ; 冯 唐 虽 老 , 尚 属 意 于 龙 头 ”喜鹊文化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尽管作为一种文化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其根本都是人类将喜鹊赋以喜庆、吉祥、好运的涵义,并崇尚喜鹊,将心中美好的愿望和情感寄托于喜鹊现实生活中,画 鹊 兆 喜 的 风俗 大 为 流 行 , 品 种 也 有 多 样 : 如 两 只 鹊 儿 面 对 面 叫 “喜 相 逢 ”; 双 鹊 中 加一 枚 古 钱 叫 “喜 在 眼 前 ”; 一 只 獾 和 一 只 鹊 在 树 上 树 下 对 望 叫 “欢 天 喜 地 ” 流 传 最 广 的 , 则 是 鹊 登 梅 枝 报 喜 图 , 又 叫 “喜 上 眉 梢 ” 喜鹊文化正好迎合了人类自古以来凡事讲究吉利、好运的心理特点尤其是华夏民族很早以来就讲究喜庆、吉祥、好运,这也是喜鹊文化在中国十分盛行的原因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上,很早以来就有喜鹊文化的传说和记载关于喜鹊文化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时期。
在《 诗 经 ·召 南 ·鹊 巢 》 中 , 记 载 有 “维鹊 有 巢 , 维 鸠 居 之 之 子 于 归 , 百 两 御 之 ”这 样 的 诗 句 这 诗 句 运 用 了古 诗 常 用 的 比 兴 手 法 , 大 概 是 婚 礼 上 用 的 诗 “之 子 于 归 ”, 是 说 一 个 人出 嫁 ; “百 两 御 之 ”, 是 说 用 有 许 多 马 匹 的 大 车 来 作 她 的 “送 婚 车 队 ”自 然 , 前 两 句 的 意 思 就 是 这 个 女 子 像 “鸠 ”一 样 , 嫁 给 了 她 的 男 人 “鹊 ”,住 到 了 他 的 家 “鹊 巢 ”里 而在《诗经•小雅•大东》中又提到了“牵牛”、 “织女”其原文是: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胶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 ”这是牛郎、织女神话传说的雏型,也是关于牛郎织女的最早文字记载而在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中,喜鹊扮演了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诗中的牛郎织女分隔于天河两岸,男的放牛,女的纺织,终日辛勤劳作,但因烦扰于无尽的相思而收效不大,诗中可以使人隐约感觉到二人想望而不能相聚的幽怨之情在《淮南子》中, “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 ,终使两人如愿以偿。
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喜鹊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而在《 庄 子 》 中 , 他 老先 生 说 : “得 时 则 蚁 行 , 失 时 则 鹊 起 ”这 更 可 认 为 是 “声 名 鹊 起 ”的 原始 出 处 了 至于秦汉以来,喜鹊文化就已经十分盛行了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关于喜鹊文化的诗词、对联、散文、绘画、小说、故事、戏曲等作品,并流传于世在 唐 代 张 鷟 的 《 朝 野 佥 载 》 卷 四 中 , 有 这 么 一 个 “鹊 噪 狱 楼 ”的 故 事 : 贞 观 末 期 有 个 叫 黎 景 逸 的 人 , 家 门 前 的 树 上 有 个 鹊 巢 , 他 常 喂 食 巢里 的 鹊 儿 , 长 期 以 来 , 人 鸟 有 了 感 情 一 次 黎 景 逸 被 冤 枉 入 狱 , 令 他 倍 感 痛苦 突 然 一 天 他 喂 食 的 那 只 鸟 停 在 狱 窗 前 欢 叫 不 停 他 暗 自 想 大 约 有 好 消息 要 来 了 果 然 , 三 天 后 他 被 无 罪 释 放 是 因 为 喜 鹊 变 成 人 ,假 传 圣 旨 至今,民间还盛行着具有喜鹊文化特征的节日——七夕节据此,世人皆认为喜鹊文化起源于我国的春秋时期。
然而,一件古老的彩陶罐中的图案似乎也能说明喜鹊文化的起源这件彩陶罐出土于青海省乐都县,与“柳湾文化” 属于同一类型,距今大约 4000 多年前,为新石器时代在这件红色彩陶罐的颈部绘有四只对称的黑色喜鹊图案该图案线条清晰,虽属简笔画,但充分表现出了喜鹊的神韵与近现代陶器、瓷器及漆器等器具上的喜鹊图案相比,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不禁使人联想到古今文化所表现意义的一致性很早以来,中国人凡事讲究喜庆、吉利和好运,所以崇尚喜鹊,并将喜鹊的图案绘制到各种家具、用具等上以表示喜瑞、吉利和好运而对于原始先民们而言,一件陶罐可能就是人生中最重要、最珍贵的器具在如此珍贵的器具上绘制喜鹊图案,说明喜鹊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点足以说明喜鹊文化既为重要的原始文化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