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以释怀的“钱学森之问”.pdf
3页文/ 周大平 1 0月 3 1日是钱学 森逝世一周 年纪 念 日众多教育学者缅怀钱老 ,他生 前难 以 释怀 的那个 “ 如何培养创新人 才” 的世 纪 之 问犹言在耳 过去一年 间,在教 育改革 的诸多疑难和困惑中,能否挣脱束缚创新 人才成长的羁绊,能否探索出有利于培养 创新人才的路径 ,被概括为 “ 改什么、为 何改、怎样改”的热议, 依然在学界持续 今年秋季开学,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开 学 典礼上 ,该校校 长李培 根 的 1 6分钟 讲 话 ,先后 8 2次提到 “ 质 疑” ,要求学生学 会质疑 ,哪怕是质疑学校和校 长但在那 样 的场合 ,他来不及对当今既没有质疑精 神 ,又不敢质疑的 中国大学生们 以往 十多 年的教育环境作纵 向性的分析 创造性 不是教 出来的 “ 我们应 该 怎样培 养孩子 ” ,是 旅美 教育学家、迈 阿密大学孔子学 院院长黄全 愈从 2 0 0 0年开始,每到暑假就回国到各 地 作报告时 , 被很多人问到的同一 个问题 许许多多甘 愿把巨大的付出用于孩子教育 的中国父母 ,一直以为可以像训练技能那 样去训练孩子的创造 l生 黄全愈告诉 他们, 创 造性 只能在孩 子成 长的过程 中培育 ,创 造性教 不出来 ,但不适 当的教 育足 以把创 造性扼杀在萌芽 中。
2 0 0 0年 ,南 京一 个 房地 产 老板 建 的 一所中英文学校,邀请黄全愈在学校办了 个 “ 素质 教育 实验班 ” 开 班第 一天 ,黄 全愈给刚上小学的孩子们讲第一课 他看 到孩子们全都挺直腰安静端坐 ,就要他们 放松 自己,可以坐也可以站 ,孩子们一下 子活跃起来黄全愈讲课提出一个 又一个 问题 ,孩子 们饶有 兴致地 七嘴八 舌 回答 下课了,一个小女孩走上前问 : “ 黄爷爷, 我还是想 不通 ,为 什么月亮老是跟着人走 呢?”黄全愈心头一热,蹲下身说 : “ 等 爷爷明年从美国回来,相信你一定会有答 案了 ” 一年后 ,黄 全愈 回国到这 个 实验班 , 把上一年的问题又问了一遍,结果所有的 问题孩子们都答得很好,还反过来问了不 教 育 难以释怀的“ 钱学森之问, , “ 革 自己的命确实比较 困难但如果 由此推论说革 自己的命是不可能 的,那就意味着在放弃改革” 少让 他 “ 难堪”的 问题 他 听孩子们用英 语做 “ 拔萝 f、 ’ , 游戏, 当“ 小虎” 、 ‘ ‘ / J 、 猴” 、 “ 小 猪” 、“ 小兔”合力把萝 卜 拔出来吃,并且 用英 语说 “ 萝 F 真 甜”时,他 听到那个小 女孩 自言 自语 地用 英语 嘟囔 : “ 老 虎是 不 吃萝 卜的 !”黄全 愈心 头一震 ,这不正是 “ 实验班”要培养的能独立思 考的孩子 吗? 又 过两 年 ,黄 全愈第 三次 到实 验班 , 看到 的却是一 群怯生生的孩子 ,虽然都能 讲 流利的英语 ,却不见 了个性奔放 、活泼 好 问,他们 的灵性 在两年的应试教育 中已 经荡然无 存 。
房 地产 老板 向他道 歉 : “ 对 不起 ,我没能继 续按你的理念教他们 ,因 为我也有很多无奈⋯⋯”黄全愈的眼睛湿 润 了,也许他 真切感受到 了什么 叫 “ 前功 尽弃” 中国传统 的基 础教 育从幼儿 园起 ,孩 子就 被要 求 听话 ,“ 不 听话” 的孩子 被斥 为调皮捣 蛋进入 中小学盛行 的 “ 圈养教 育” ,学生们不需要思考,只需按照老师 的讲解领会 ,记住标 准答案即可 ,课堂上 不 能有 “ 奇思 怪想 ” ,发言 时也 不敢 “ 随 心所欲” ,作文时如果写了 “ 我不喜欢世 博会 ,挤死了” ,那很可能会不及格 那些 中规 中矩 的孩子后来 的表现又如 何?在一 个为 教育 改革建 言的座谈 会上 , 某大学教授披露近年问自己所阅读过的毕 业论 文 : “ 如果 哪一 篇写得 很通顺 ,那 十 有 八九是 在 网上抄 的 ”某律 师事务 所主 任评价近些年前往应聘过的大学生 : “ 基 本上不具备任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 ” 被称为 “ 最了解中国的美国专家”奈 斯 比特夫妇 ,近 日在他们 的新书 《 梅林 : 我 的中国》 中分析说 ,中国青年进入 国际 大公司后往往 会很顺从 ,但每到需要他们 决断时,总是瞻前顾后,害怕承担责任。
隙望新 闻周 刊0L r I’ J 一 0OK W E E KI 于是,很难独当一面,成了中国员工被许 多大公司炒掉的重要原因作者认为 : “ 这 是教育的问题中国的教师们把所有学生 都用一种方法培养,一旦发现某个学生与 众 不同 ,首先想到的是这个学生可 能出了 问题 ” 要“ 聪明” 还是要“ 智慧” “ 不 同的教育会 培养 出两大类不 同的 孩 子 ” ,美 国学 者 萨博 提 出 的这 个观 点 , 对 黄全 愈梳理 “ 怎样培养孩子”的研究思 路起 到了拨云见 日的作用被 称作 “ 聪 明 的孩子” , 能知道答案, 能理解别人的意思, 能 很快 抓住要领 、完成作业 ,乐于 吸收知 识,长于记忆⋯⋯被称为 “ 智慧的孩子” , 能提出问题 ,能概括抽象的东西,能演绎 推理 、寻找 课题 ,运用 知识 ,善 于发 明, 长于猜想 ⋯⋯ 一次 ,黄全愈在 国内某重点 中学作报 告,互动的气氛还算活跃 今天我们的 学生 是按年 级排座 位 的,初 一在 最前 面, 高三在最后面 越是前面的学 生问题越 多, 越是后面的学生问题越少 ”有位老师当 场的这几句提醒,令黄全愈沉思了许久 : 我们的基础教育是怎样把 孩子 们变 成了一 个个忙于练 习题 、记 笔记 ,唯独 不善于提 问的 “ 知识 桶” 。
我们 的学 校要 求孩子 带 着崇敬 的心 态去 理解 篇篇 “ 范 文” ,而 美 国学 校则要求孩子谈 自己的种种体验 ; 我 们考的是 “ 老师讲什么” ,美国考的是 “ 学 生想什 么” ⋯⋯ “ 现 代 教育 需 要 培 育 智 慧 的学 生 ” 黄全 愈在 ( ( 天赋教育在美 国 一书 中,系 统地回答了现代社会 “ 我们应该怎样培养 孩子”的问题,特别强调从根本上改变人 的素质他介绍美 国天赋教育( 国人所谓 的 “ 神童教育” )“ 童子功”的入门招数 “ 批 61 日 一 8一 月 一 1 期 年 一 第船 一 教 育 第4 5 期 2 0 1 0 年1 1 月 8 日 判性的阅读能力” 和“ 批判性的聆听能力” , 即从阅读和聆听中批判性地吸收,在小学 阶段还是作为一种行为习惯来培养,到了 大学阶段就已经成为一种思维方式了 “ 中国的学生太多考试,太多死记硬 背整体教育缺乏创造力 ”在中国做过 多年教育工作的奈斯 比特夫妇这样认为 哈佛大学的标志是三本书——两本朝上打 开 ,一 本朝下盖着 这 个标志告诉师 生 : 书本传播了知识和真理,同时书本中也有 谬误。
因此哈佛的师生都要不唯书、不唯 上 哈佛所追求的就是师生的批判性思维 今年暑期,在南京召开的第四届中外大学 校 长论坛上 ,来 自西方 的世界一流大学 的 校长们发出了同样的声音 :中国的学生最 缺乏挑战权威的勇气,不太愿意发表不同 的看法 , 不太愿意 自主地进行创造性 思维 黄全愈说,中国教育的 “ 童子功”入 门第一招是 “ 听话” ,至于 “ 批判性思维” , 那是成人之后才考虑的殊不知我们传统 的 “ 注 、疏 、解”式读 经 ,却是亦步亦趋 地从 “ 听话”开始, 培养人云亦云的习惯 我们的孩子要在先贤的字里行问顶礼膜拜 般徘徊,对经典只能 “ 注” ,之后再 “ 解” 再 “ 疏” 相比之下,美国的批判性阅读 与聆听属于高段位的学习行为,而我们的 死记硬背则是学习的末流功夫 “ 目前的教育为学生搭建了鸟笼式的 框架,学生根本无法创新 ”上海师范大 学教育学院院长陈永明举例说,高考恢复 到今天,各省区市培养的文理科状元有 1 0 0 0多个,但这些状元在社会各行业 中 的成就 ,至今没有一人获得社会公认黄 全愈认为 ,只有从基础 教育 开始 改变 以考 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大学才可能 培育创造性思维活跃的新一代。
批判性思维的根基在独立思考 黄全愈认为,钱学森生前质疑中国教 育 “ 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 老是 ‘ 冒’ 不出杰 出的人才” ,一个 重要原 因就是严 重忽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谓探 索精神和创造能力,莫不以批判性思维作 为 “ 内功根基” 他说 : “ 只有具备了批判 性思维的人,才可能重新思考乃至推翻别 人做过的事,开拓前人未涉的领域 ” 美 国教育所倡导的批判性 阅读是一个 自我教育的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质 疑和批判,经过过滤吸收到精髓,从而达 到对 知识 的重构 ,真 正成为 知识 的主人、 学习的主体黄全愈强调,相比于中国传 统的外在灌输式的被动积累学习,在独立 思考中产生创新意识的批判性阅读,是培 养创造性人才的第一块基石 在钱学森的母校上海交通大学,近几 年一直尝试建立三维立体化的目标体系, 校长张杰说 : 我们要打造拥有 “ 知识整合 力” 、 “ 沟通能力”和 “ 会提问、 能解决问题” 的大学生,而不是只会背标准答案的高分 考生对中国大学生来讲,提出问题和发 现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基础 “ 问愈透 ,创更 新” ,是李政 道 当年 在芝加哥理工时与导师费米教学互动的感 悟。
在任何疑问面前,敢于打破权威、敢 于在独辟的路径中克服困难,寻求解答之 道,以此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是这个一 对一教育模式的精髓与中国大学生的近 距离接触已有 2 0年的李开复在担任谷歌 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期间,受邀到过 很多高校,演讲结束时如果出现无声的场 面, 他总是引导大学生勇于提问, 并用 “ 某 诺 贝尔奖得 主每天问 自己一个问题 ”的故 事 鼓励他们 然而也有令人沮丧的事情发生在当 今几个月前有媒体报道,华中师大一附 中高三学生李红豪,在一次期中考试的作 文中措辞激烈地抨击教育弊端,结果几天 后被班主任要求进行反思,且反思好之前 不许上课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学 生,还有多少人敢坚持质疑? 今年暑期,北大、清华为炫耀招了多 少名高考状元而玩起数字游戏,一度引起 舆论哗然全国中学教育科研联合体理事 长、北大教授、北京大学附中原校长赵钰 琳认为 : “ 招进 了一流学生,却培养不出 一流人才,这个事实说明,高考状元并不 等于可塑的一流人才 ”他说,除了大学 教师的主体不是一流这个重要原因,还有 单一考核、唯考分至上的高考评价标准, 都制约了优秀人才的培养 “ 有没有理性思维,是评价一个民族 素质 的重要 标准 。
”北京 大学原 副校长王 义遒认为,把 “ 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与 不断追求科学未知的兴趣融为一体,这个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特点,正在当代知识 分子身上丧失大学教育很缺乏对学生的 科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即使专开逻辑课, 也很可能只讲一些干巴巴的三段论,把科 学思维问题都变成了逻辑知识的灌输 1 0月 3 0日,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的一 个以 “ 求答钱学森之问 : 中国如何培养创 新人才”为主题的论坛,唯一一名学生代 表被安排在所有学者之后发言她说到学 生们想说话,但没有平台和空间 ; 还说到 对曾使钱老受益终身的加州理工学院给学 生们创造自由学术交流的环境羡慕不已 她希望学校少删帖 ,少对学 生言论进行监 6 2 0UT L00K W E E KL Y嚷勤 闻周 刊 第 4 5 期 2 0 1 0 年1 1 月 8目 控 ,这样就可 以解放学生 的思 想走出论 坛的教育学者熊丙奇感叹 : “ 当大学教育 与学术的舞 台上 ,唱主角 的不再 是高官 和 ‘ 学术大佬’时,我们就真正走上了求解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