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点初中语文《醉翁亭记》复习教案.docx
8页初中语文《醉翁亭记》复习教案 初中语文《醉翁亭记》复习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朗读并背诵全文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思想,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 教学准备 1.准备课文的朗读录音带 3.学生准备汉语词典、文言文词典等工具书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本文是庆历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时写的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二、熟读课文 1.了解作者:《醉翁亭记》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岁考取进士,先后在地方和朝廷任职,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革他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2.听读教师播放录音) 要求:学生在听录音的时候把不知道的字注上音 3.正音 (教师在黑板上把以下字写出来,然后请同学上来注音,查看学生听读的效果) 滁()壑()琊()潺()酿() 僧()辄()霏()暝()洌() 蔌()弈()翳()射()觥() 4.全班齐读课文,读完后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做点评 (点评时,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文中一共出现了21个“也”字,读起来的语气是不同的有表示陈述的,有表示肯定的,还有表示感叹的另外还要注意25个“而”字,一般来说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5.学生互读课文 6.全班再次齐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1.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在学生合作完成翻译的这段时间教师要深入各讨论小组进行查看,如有不懂的地方,给他们指点) 2.集体解难 各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集体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3.教师指出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子,并做强调 (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 4.请四位同学起来,每人翻译一段,把全文翻译一遍 5.学生没翻译一段后,并总结该段的主要内容 6、最后全班再次齐读课文,结束第二课时的学习 第二课时 一、研究,探讨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全文的大致意思,并知道了每一段所写的内容,那么这节课,我们就继续来分析各个段 (一)研读课文一段 1.首先全班同学朗读第一段,来具体了解一下醉翁亭的位置以及周围优美的环境 明确: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有亭翼然(由远到近) (蔚然而深秀)(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2.找出醉翁亭得名的原因作者从那些方面谈到了醉翁亭的命名问题?) 明确: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 3.作者谈到了这样一句话: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上水之间也。
你是如何理解的? 明确:“意”指情趣,太守不是因为酒醉,而是因为这美好的景色让他深深陶醉 4.再次朗读这一段,同学们边读边感受醉翁亭的美好景色 (二)研读课文二段 1.齐读第二段,分别找出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 明确:若夫日出而林霏开(朝)云归而岩穴瞑(暮) 野芳发而幽香(春)佳木秀而繁阴(夏) 风霜高洁(秋)水落而石出(冬) 2.作者在欣赏这些美景的时候,会有怎样的感概呢? 明确:乐亦无穷也突出了一个乐字) 3.再次朗读这一段 (三)研读第三段 1.第三段我们在上节课已经知道了这段主要写游宴,如果说要用画面来描绘这一段的话,同学们认为这段主要描绘了几个画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把这段齐读一遍,并给每一幅画面定一个小标题 明确: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2.太守真是喝酒醉了吗?为什么说太守醉了? 明确:与大家一起欢乐时心“陶醉”了 3.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4.再次齐读这一段 (四)研读课文四段 1、朗读这一段 2.文中有一个字一直贯穿在全文中,是什么字呢? 明确:“乐”字,这个字也表达了全文的主旨 3.文中写了哪几种乐? 明确: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人之乐 4.文中写出了哪些人的“乐”? 明确:太守乐,众宾乐,滁人乐。
5.太守、众宾为何而“乐”? 明确:太守: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 众宾客:从太守游而乐 6.文中还谈到了老百姓,也就是在滁人游里,那么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明确: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 7.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明确: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二、讨论交流 (一)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带动学生讨论) 明确: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二)小结: 1.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与“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作者的“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着一个“乐”字在破题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后再补一笔,便借“山水之乐”明白地道出了全文的主线下文又承“山水之乐”稍稍展开,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但这种“乐”趣,是人人都能体会到的,还不算奇待到“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时,“乐”的内涵就加深了因为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表现了“与民同乐”的境界文中用“太守醉”结束这一欢乐场面,也是有深意的,说明“醉翁之意”何止“在乎山水之间”,同时也在于一州之人到全文结尾处,更用“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2.文章写景抒情自然结合,由景生情,情景交融 3.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文章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环滁皆山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这些名句要熟记、牢记,并理解其内涵 三、人生价值观探讨 封建社会,很多文人骚客面对自己的生活和遭遇,面对社会现实,或愤世嫉俗,退隐江湖,超然世外;或“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或进退皆忧,以天下为己任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革新,屡遭嫉恨,被贬官滁州《醉翁亭记》就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岳阳楼记》则表现范仲淹的人生追求他忧时伤世,脱俗超凡,倡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忧天下所忧,乐天所乐 讨论: 1.对以上几种人生态度你有何评价?你更欣赏哪种人生态度? 2.欧阳修、范仲淹的生活态度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明确:具有宽厚仁爱之心和济世情怀的人生是美丽的,人生在世应有社会责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