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近代汉语介词、助词、语气词.ppt

56页
  • 卖家[上传人]:窝***
  • 文档编号:201327382
  • 上传时间:2021-10-10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208.50KB
  • / 56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介词、助词、语气词,介 词,从表示时间、空间及其他方面的起点1后会知何日,离心若至亲从兹一隔别,俱作越乡人伍子胥变文) 2王陵抬刀南伴斫,将士初从梦里惊汉将王陵变)3从今后,相思两处,一样泪盈盈琵琶记)4玳安从后边来,见他听觑,向身上拍了一下,说道:“平白听他怎的?趁他未起来,咱每去来金瓶梅50回)5廉使道:“你从直说了,我饶你打若有一毫隐蔽,我就用夹棍了!” (二刻拍案惊奇卷4)6老汉的儿子,从小不务农业,只爱刺枪使棒水浒传2回),问向,表示对象1在城有个蔡婆婆,我问他借了十两银子窦娥冤) 2大郎道:“我这救命之宝,正要问他女眷借借喻世明言卷1) 3李忠道:“我们赶了去,问他讨,也羞那厮一场水浒传5回)向4智深道:“洒家也不杀你,只要问你买酒吃水浒传4回) 5因感伤怀抱,问酒保借笔砚来,乘着一时酒兴,向那白粉壁上,写下八句五言诗水浒传11回),向在、从、向1向那班部中,有一大臣,越班启奏水浒传1回)2风过处,向那松树背后,奔雷也似吼一声,扑地跳出一个吊睛白额锦毛大虫来同上)3且说鲁达寻思,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4李吉向前声喏道:“大郎,小人要寻庄上矮丘乙郎吃碗酒。

      因见大郎在此乘凉,不敢过来冲撞水浒传2回) 5头先,爹在屋里来,向床背阁抽梯内翻了一回去了(金瓶梅词话50回) 6 曾向钱塘住,闻鹃忆旧乡家铉翁寄江南故人),在表地点,由动词虚化而来作动词例:1、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2、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荀子荣辱篇第四)3、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国风秦风蒹葭)4、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左传僖公十三年),“在”表示“在于”义:1、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易乾卦)2、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在”用作介词:1将丹诏供养在三清殿上水浒传第1回)2取过丹诏,用黄罗包袱,背在脊梁上同上)3洪太尉倒在树根底下同上)4太尉见了,又吃一惊撇了手炉,叫一声:“我今番死也!”望后便倒在盘砣石边同上)5我是朝廷贵官公子,在京师时,重锦而卧,列鼎而食,尚兀自倦怠同上),和本是动词,先虚化为介词,后进一步虚化为连词,这个过程大概在唐代就开始了: “和”作介词的用例:1、此不是,则和前面皆不是五灯会元卷十九)2、师曰:“被这一问,和我愁杀同上)3、当时闻语,和俺也凄惶董西厢卷五)4、若山上寻不见天师,下去和他别有话说。

      水浒传第一回)5、殿下在庭心里,和小黄门踢气球同上) 刘坚认为,“和”作介词表示强调,有“甚至”的意思和”作连词的用例:1 愚徒死恋色和财,所以神仙不肯召吕岩敲爻歌)2 若还坚执向前营,枉损马和兵易静望江南3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满江红)4 是和不是,问取我婆则个张协状元第19出)5 做生活是你本分的事,问有和不有做甚么?(原本琵琶记),打表示所经地点、处所起点1.郭立前日下书回,打谭州过京本通俗小说卷十)2.闻知上朝取应,须打此地经过元曲选张天师)3.正打梁山泊边口子前过去水浒传第61回)4.却说勤自励自小认得丈人林公家里,打这条路迎将上去醒世恒言卷5)5.我打四妹妹那里出来红楼梦第46回) 从打从打:受“从”影响而得义自从:表示时间的起点,祖堂集中9例都是这种用法: 自从一见曹溪后,了知生死不相干 祖堂集 卷3)打从:表示所经由的地点,水浒传中的“打从”均表地点: 你等如何却打从那条路上来?(水浒主第41回),助词体系:1、时态助词:动态助词和事态助词2、结构助词3、语气助词,助 词,动态助词 一、表完成貌的助词 主要有“却、了、过、将”等1)却 本是动词,常表示“退却”或“使退却”、“去除”、“消失”等意义。

      1、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史记留侯世家)2、梁王跪送臣等六人将兵击却吴楚史记史记 韩长儒列传)3、先是,景每出师,戒诸将曰:“若破城邑,净杀却,使天下知我威名南史 贼臣传),魏晋时,“却”词义虚化,在“动词+却”的结构中作趋向或结果补语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 世说新语规箴锋出登车,兵人欲上车防勒,锋以手击却数人,皆应时倒地南齐书高祖十二王)狗汉大不可耐,唯须杀却南史贼臣传)此妪(y )须了却北史崔挺传),唐代起,“却”出现在“动+却+宾”的结构中,虚化成表完成态的助词:1.待收陕州,斩却此贼旧唐书卷200)2.李公遍问旧时别墅,及家童有技者、图书有名者,悉云卖却赵璘因话录)3.君看渡口淘沙处,渡却人间多少人刘禹锡浪淘沙)4.看他终一居,白却少年头赵延寿棋) 晚唐五代“却”的这种用法更为常见,祖堂集中助词“却”出现近200次,带“却”的动词有70多个,显示 “却”强大的 组合能力宋以后逐渐被“了”替代2)了 (一)现代汉语“了”的用法了1:动态助词,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了2:事态助词,用在句末,肯定事态出现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1、动+了1 +宾:已经问了老王、看了电影我就回家、睡了一个钟头、念了一半、他走了十分钟、去图书馆借了两本书、卖了旧的买新的,2、动+宾+了2 :刮风了、快吃饭了、该回家了3、动+了1+宾+了2 :既表示动作完成,又表示事态有了变化:已经写了回信了、买了车票了、两个女儿都进了大学了、念了三遍了4、动+了: 1)动+了2:只表示事态有变化。

      休息了、他又哭了、这道题我会做了 2)动+了1+ 2 :表示动作完成且事态变化我已经吃了,你别再作;这本书借出去了、衣服洗干净了,3)动+了1:我听了很高兴、他看见了该多高兴、工作作完了心里才踏实5、形+了:了为了2或了1+ 2形+了1+ 2:孩子大了,父母就轻松多了;人老了,身体差了;头发白了形+了 2:这个办法最好了,这双鞋太小了6、名词、数词+了 2:春天了、快月底了、半个月了、四十岁了,(二)“了”的演变助词“了” 由表示“终了”“完毕”义的动词“了”虚化而来,敦煌变文中的“了”体现了这一演变的过程: 一)“了”是前面名词的唯一动词,格式为:名+(副)+了 、事了早还,莫令忧虑伍子胥变文) 二)“了”为主要动词,前面的动词(带或不带宾语)是“了”的主语 格式:动副了 1、悲歌已了,更复前行伍子胥变文) 2、拜舞已了,遂拣紬( chu )马百疋韩鹏赋),格式:动宾副了、问其事已了,却便充为养男前汉刘)、直到黄昏,收兵不了变文)三)“了”仍为动词,作前一动词的补语,格式为:动+了 1、今债已常(偿)了,勿致疑庐山远公话) 、说了,夫人及大王两情相顾有迴惶欢喜国王缘),四)“了”向助词转化,出现在“动+宾+了”的格式中: 子胥解梦了,见吴王嗔之,遂从殿上褰衣而下。

      伍子胥变文)五)“了”作助词,格式为:动+了+宾1、见了师兄便入来难陀出家缘起)2、唱喏走入,拜了起居,再拜走出唐太宗入冥记),动态助词“了”形成于晚唐五代,从北宋开始大量使用,南宋更进一步普及,朱子语类中,“动词了宾语”的格式非常多,已经压倒了旧的“动宾了”格式参看近代汉语研究概况(p.133-144),(3)过:作助词,一是表示动作的完成、结束,一是表示“过去曾有” 唐宋时期,“过”作助词主要出现在“动+过” 的格式中:1、谁知花雨夜来过,但见池台春草长李贺荣华乐)2、婆云:“水不妨饮,婆有一问,须先问过大藏经卷四十七)3、蒙使君报云:“本司检过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二)4、看文字须仔细,虽是旧曾看过,重温亦仔细朱子语类卷10)5、即是空道理,须是实见得,若徒将耳听过,将口说过,济甚事?(同上,卷69),亦有部分“动+过+宾”的用例:1、每至义理深微,常不能解处,闻醉僧诵过经,心自开解太平广记卷94)2、吞过百千栗棘蓬,嚼破百千铁酸馅续古尊宿语录卷6)3、为不合使过父母钱物,赶逐在外,无可奈何夷坚志三志卷二)4、草草看过易传一遍,后当详读朱子语类卷67)5、圣人言语,岂可以言语解过一遍便休了!(同上,卷26)元明以后,“动+过+宾”的格式成为主流。

      4)将:表示动作完成的状态或某种动向的助词魏晋时期,“将”可以出现在“动+将”的连动结构中,1、有二人乘黄马,从兵二人,但言捉将去,二人扶两腋东行幽明录)2、若生女者,辄持将去,母随号泣,使人不忍闻也颜氏家训治家)3、见一老妪,挟将飞见北斗君 幽明录 )4、忽有白蛇,长三尺,腾入舟中萦而将还,置诸房内王子年拾遗记)以上用例中,“将”是表“携带”“挟持”义的动词唐代,“将”的词义虚化,动词性开始消失,成为助词1、凭人寄将去,三月无报书元稹酬乐天书怀见寄)2、输将虚白堂前鹤,失却樟亭驿后梅白居易花楼望雪命宴赋诗)3、常思和尚当时语,衣钵留将与后人李涉题宣化寺道光上人居)4、红芍药花虽工醉,绿蘼芜影又分将姚合喜喻凫至),二、表持续态的助词“着” 着(著):本是动词,表示“附着”的意义汉译佛经中,有一些“动着”的用法,说明已经开始虚化:1、犹如花朵缠着金柱佛本行经卷2)2、不留心于无明,贪着世间大宝积经卷93) 南北朝时期这种用法增多,“着”表示“在”或“到”义,“动+着”后面的成分表示动作的处所:3、长文尚小,载著车中;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世说新语德行) 4、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着门外。

      世说新语简傲 ),5、帝闻而恶之,以为狂言,命锁着一室拾遗记)6、妇人乘醉,令推着山下广异记)后表示动作完成或获得某种结果,更进一步虚化:7、乞取池西三两竿,房前栽着病时看王建乞竹)8、自说孤舟寒水畔,不曾逢着独醒人杜牧赠渔父),9、客尝于饮处醉甚,独乘马至半路,沉醉,从马上倚着一树而睡原化记)10、余时把着手子,忍心不得游仙窟)11、若似虹桥拦着路,且须盘泊靠军兵,不久却回程易静兵要望江南)12、看著闲书睡更多王建诗)例9至12,“动+着”后面的成分是动作的承受者,“着” 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已经是助词事态助词一、了事态助词“了”表示事情出现了新情况,一般认为从助词“了”演变而来 据曹广顺考察,晚唐五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表完成态的格式:动+却+宾+了,如: 雪峰放却垸(yun)水了,云:“水月在什摩处?” 祖堂集,这种结构在宋初逐渐增多: 1、居士夺却拂子了,却自竖起拳景德传灯录卷八) 2、者个师僧吃却饭了,作恁么语话同上,卷十) 3、尔屋里老爷老娘噇(chung,吃,喝)却饭了,只管说梦,(同上卷十九),随着“动+了+宾”的广泛使用,“了”开始替代原来表完成态的助词“却”,朱子语录中出现了“动+了+宾+了”的格式: 1、欲变齐,则须先整理了已坏底了,方始如鲁,方可以整顿起来,这便隔了一重。

      朱子语类卷三三) 2、今见看诗,不从头看一过,云:“且等我看了一个了,却看那个,几时得再看?”(同上,卷八十) 3、自有物无始已来,自家是换了几个父母了?(同上,卷一二六)“动+了+宾+了”中的第2个“了”已是语气词“了”二、来根据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近代汉语“来”作助词主要有如下用法:表示“曾经”师问金峰志曰:“作甚麽来?”金峰云:“盖房来大正臧卷四十七)2. 表示“将来”穷理与尽性如穿渠引源,然则渠与源是两物,后来此议必改来二程集,卷二),3. 表示“完成”如此而论,读来一百遍,不如亲见颜色,随问而对之易了韩愈与大颠书)4. 表示语气汝止有一手,那得遍笛,我为汝吹来幽明录)事态助词“来”表示“曾经”,出现在整句、或分句的句末唐初已有用例:,1.君卿指贼而骂曰:“老贼吃虎胆来?敢偷我物?”(朝野佥载)2.报道莫贫相,阿婆三五少年时,也会东涂西抹来唐摭言)3.红树萧萧阁半开,上皇曾幸此宫来张祐华清宫)4.至今衣领胭脂在,曾被谪仙痛咬来韩偓自负),“来”的这一用。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