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配套中学教材全解学案版—第二单元 6 琵琶行并序(人教版必修3).doc
1页6 琵琶行并序 【作者档案】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相关链接】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出生之后不久,河南一带便发生了战争藩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战争使得民不聊生白居易两岁时,任巩县县令的祖父卒于长安,紧接着他的祖母又病故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先由宋州司户参军授徐州彭城县县令(公元780年),一年后因白季庚与徐州刺史李洧坚守徐州有功,升任徐州别驾,为躲避徐州战乱,他把家眷送往宿州符离安居白居易得以在符离(今安徽符离集)度过了童年时光白居易自幼聪颖,读书十分刻苦,读得口都生出了疮,手都磨出了茧,年纪轻轻的,头发全都白了至今还有他出生七个月“略识之无”和初到长安“顾况戏白居易”等典故他的诗不仅在我国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等国也有广泛影响,他还与元稹共同发起了“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号“香山居士”其中《琵琶行》中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诗句非常有名特别是白居易的《花非花》成为后来朦胧诗的鼻祖白居易的诗在当时流传广泛,上自宫廷,下至民间,处处皆是白诗对后世文学影响巨大,黄遵宪等人都受到白居易的诗的启示他晚年与“诗豪”刘禹锡友善,称“刘白”提倡歌诗应发挥美的作用其词极有特色,以风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白居易自家酿的酒,质高出众,他为自家的酒作诗道:“开坛泻罇中,玉液黄金脂;持玩已可悦,欢尝有余滋;一酌发好客,再酌开愁眉;连延四五酌,酣畅入四肢《白居易卷》)白居易造酒的历史不但有记载,而且直到今天,还有“白居易造酒除夕赏乡邻”的故事在渭北一代流传文本探究】《琵琶行》创作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为七言古诗白居易任谏官时,直言敢谏,同情民间疾苦,写了大量的讽喻诗,触怒了唐宪宗,得罪了权贵元和十年,被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被贬为江州司马江州司马虽然名义上是刺史的佐史,实际上是一种闲散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贬其实是一桩冤案,他连遭打击,心境凄凉,满怀郁愤次年(既元和十一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创作出这首传世名篇。
《琵琶行》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在这里,诗人把琵琶女视为自己的知己,与她同病相怜,写人写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沉、人生的悲哀,全部融合为一体,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本内容作者说他被贬到九江来,每天都很快乐,只有今天听了琵琶女的演奏,才勾起了他被流放的悲哀这种说法是写文章的需要,事实并非如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