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nuky.cn_弘毅考研中国哲学史.pdf
11页您所下载的资料来源于弘毅考研资料下载中心 获取更多考研资料,请访问 1.1.一心三观:一心三观:一心能观空、假、中三谛这是天台宗根据“三是偈”思想发挥出 来的 空观, 即观诸法皆空之理; 假观, 即观诸法皆假之理; 中观, 观中谛之理 此三者圆融不分,举一即散,虽三常一,是谓一心三观 2.2.一念三千:一念三千:天台宗之佛学思想一念即一念心,三千即三千世界,总括一切法 之谓三千世界即一切现象皆存在于一念心之中,皆为同一真如本心之显现,所 以说“一念三千” 3.3.三谛圆融:三谛圆融:天台宗之佛学思想三谛指空(佛)、假(法相)、中(中道)三 谛三谛圆融也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三谛并列互不妨碍,能所交融,互不分 割有两层含义:一、认识论含义,着重谈主体的认识活动也就是般若智慧中 谛是认识,空(真)谛和假(俗)谛为本体之类的东西,中谛是将假谛转化为空 谛的中间环节 二、 本体论含义, 直接描述世界的真实相状, 也就是 “诸法实相” 4.4.四法界:四法界:华严宗关于世界的看法四法界即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 事事无碍法界法界有两个意思:一、指事物而言,界为分义,即差别义;二、 指理而言,界为性义。
事法界是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理法界是精神实体;理事 无碍法界命题讨论的是本体与现象两个世界关系的问题; 事事无碍法界是关于事 物的同一性和差别性的关系问题华严宗认为,四法界不仅体现了宇宙万事万物 的关系,也是人们了解世界的四种精神境界 5.5.顿悟成佛:顿悟成佛:佛教禅宗慧能的观点依其看来,不依靠感性经验,也不依靠理性 思维,只依靠自己天生的本性的“灵知”,刹那间领悟到心本来就是空的,当下 便达到“佛”的境地,这就叫“顿悟成佛”自性真空”即是佛的境地 6.6.道统说:道统说:韩愈提出反对佛道两教的思想武器,实际上是建立儒家的传承系统 其内容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不同于佛、道,表达了积极的入世原则,强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因而称韩愈称儒家道德是 “天下之公言也” , 对宋儒影响很大 7.7.八识说:八识说:唯识宗为了论证“唯识无境”,对意识作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把意识分为三大类八种识,眼、耳、鼻舌、身意为前六识,思量识为第七种识, 藏识为第八种识又称根本识,最为重要八种识兴起时,各有自己的“见分”和 “相分”,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但最后依赖于藏识它表明认识无非是意识认 识自己,一切感觉观念都是主观自生的东西。
8.8.理一分殊:理一分殊:朱熹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讲述太极和万物的关系,太极包含万物 之理,万物分别完整地体现整个太极从性理关系而言,是指宇宙万物的本体只 是一个太极, 而每个事物中也都包含着与本体的太极相同的太极作为自己的本体; 从物理的意义上说,事物的具体规律性质各有差别,人的实践必须依从不同对象 固有的特定之理万物一理,指的是万物的具体规律都是统一普遍原理的表现, 具有统一性 9.9.薪火之喻:薪火之喻:何承天在《答宗居士说》中提到,说火要依赖于木柴,木柴烧得差 不多了火就开始微弱了,火柴烧完了火就灭了,即精神有多神妙,离开了形体也 不能单独存在它虽然说明了神灭的理论,但有很大的缺陷,一方面把神与形看 做是同样的物质性的气,只有精粗之分,这就不是把神看做只是形的一种特殊性 质,作用因此也就不能从理论上根本说明必须依赖于形,形亡神亡的道理另 一方面,一块薪烧完了另一块薪可以接着烧,火可以从一块薪传到另一块薪上, 您所下载的资料来源于弘毅考研资料下载中心 获取更多考研资料,请访问 但神与形的关系上,神不能由一个形体传到另一个形体上,这种比喻不恰当,佛 教徒反用它来论证“神不灭”论。
10.10.复性说:复性说:李翱依据 《中庸》 理论, 同时吸收佛教的某些心性思想提出的学说, 用来加强儒学的正统地位,抗衡佛教的信仰威胁他建立了一套“圣人”的理论 体系,提出“性情学说”,人有性和情两方面,性善情邪复性即由动而惑的恶 的性复归道静而善的本性,即“本觉”,又成为“本静”的手段和保证,即回归 先天本性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他的性不受情欲的沾染,摆脱情欲的束缚 其人性论是受佛教人性论的影响,把佛教的禁欲主义引入儒家的人性论,与佛教 划不清界限 11.11.民胞物与:民胞物与:张载的泛爱思想,他从气一元论的自然观出发,认为天地好比是 父母,一切人、物都是天地所生,一切人都是同胞兄弟,一切物都是同伴,应该 爱一切人和物, 这就叫 “民胞物与” 这种 “爱” 并不是要求取消封建等级制度, , 不是提倡“平等”,而是以封建宗法关系为基础“仁爱”,是一种阶级调和论 13.13.一物两体一物两体: :在宇宙观上, 张载提出 “一物两体” 的辩证观点 一物两体, 气也 一顾神,两顾化,此天之所以参也这是说,作为世界物质实体的气是一个统一 体(一物),它又包含两部分(两体),这两部分相互作用,既相互对立又相互 统一在一个实体中;因其是对立面的统一体,故神妙不测;因统一体中包含对立 面, 故变化无穷。
对立的相互作用就是运动变化的根源 对立面合成统一体叫 “参” 14.14.鹅湖之会:鹅湖之会:朱熹陆九渊等人在信州鹅湖集会,政论争论焦点是朱陆,实质上 是儒学内部客观唯心与主观唯心的争论主要内容:1、心即理与性即理,一是 把理抬到天上, 一是把理放在心中 2、 太极与无极, 陆不赞成形上形下之分 3、 “为学之方”,陆:先立其大;朱:格物致知 15.15.心外无理:心外无理:“理”是封建道德观念,王守仁认为它是先验的存在于人心的 “心”是内在主体的个体意识,是一切的根本完全否认了客观规律,是种主观 唯心的结论认为事物的规律离不开认识主体“心”,既不能离开主体去寻找规 律,又不能离开规律来讲认识主体 16.16.心外无物:心外无物:“心”纯粹自我的范畴,而“意”是经验意识的范畴,“意之所 在便是物”,“物”是“事”,即构成人类社会实践的政治道德教育活动等包 括两方面:1 意所指向的实在之物或意识已投入其中的现实活动2 反作为意识 之汇总的对象,表明意识必有其对象而事物只有在与意识意向相关的结构中才 能被定义,从心上没“物” 1717.天台宗止观:.天台宗止观:“止”就是被动地不看不听,解脱烦恼修养心灵以达到禅宗的 方法。
观”指扫除迷惑,主动去看去听,却不被困惑,启发神明以获得智慧的 方法,二者不能偏习,应结合起来 1818.张载气一元论:.张载气一元论:他认为气是经常运动永恒变化的太和”的气中含有永恒 变化的本体用气的聚散代替所谓“有无之分”所谓“有无”“隐显”的区别 只是统一于气化过程中的物质存在的不同形态,因而凡有皆象,凡象皆无,根本 没有一个脱离物质存在的“无” 19.19.柳宗元的“天人观”柳宗元的“天人观” 天与人“不相预”的无神论及其对传统迷信的批判A 指出“天与人不相预”, 自然现象(“天”)与社会现象(“人”)是两个不同的领域B 批判唐代帝王 自武则天以后大讲“祥瑞”“符命”以及韩愈等人认为天“能赏功而罚祸”的有 神论思想C 在更高阶段上向“明于天人之分”的论点复归 您所下载的资料来源于弘毅考研资料下载中心 获取更多考研资料,请访问 20.20.试述柳宗元的社会历史观试述柳宗元的社会历史观 1.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它自身固有的,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必然之“势”,非 出于“神”和“圣人”的意志,“封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2、觉察道历史 发展的客观趋势与参与历史活动的个别人物主观愿望间的矛盾。
3、用“势”的 观点解释国家起源和社会政治制度演变,这就否定了过去的各种天命史观,也超 过了过去唯物主义者试图用人口天时等条件解释社会动乱的原因4、在对历史 之势的客观性的探讨中已朦胧接触了社会历史的辩证法 21.21.张载人性论的特点张载人性论的特点 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1 人人都有“天地之性”,这是“太虚之气”的本性, 它清澈纯一,是无不善的2 人的道德品质来源于生而具有的“天地之性”,实 际上是天赋道德论,人的各种欲望和一切不善都来自“气质之性”,人的气质杂 而不纯有好有坏 3 他提出 “变化气质” 学说, 认为气质不好可通过学习来改变 22.22.刘禹锡的哲学思想刘禹锡的哲学思想 “天人交相胜”说和无神论思想A 补充发挥了柳宗元“无人不相预”的思想, 区别于“天之所能”和“人之所能”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学说,并 且阐明了两者间的辩证关系B 提出了“矛盾”概念C 对有神论产生的认识根 源和社会根源作出了新的探索,提出了“理昧而言天”的论点1 对于有神论产 生的认识论根源作出了分析2 对于有神论产生的社会根源的分析刘禹锡天人 关系的总结: 1 天和人是万物中最突出的, 各自有其职责所在, 二者是有区别的, “天人不相预”2 天与人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天与人交相胜”3 天与 人之间并不存在人格神, 有神观念的产生是因为人的认识能力和社会因素造成的。
2323.周敦颐的太极观.周敦颐的太极观 继承了《易传》和《中庸》的思想,吸取道教和佛教的一些观念,提出的一个简 明的宇宙论体系 1 周的 《太极图说》 : 周将自传的 《无极图》 改编为 《太极图》 , 并著《太极图说》,认为宇宙的最初阶段是“无极而太极”,无极是无形无象的 最高实体, 太极是最大的统一体 2 其理论核心是阴阳五行, 即太极生阴阳二气, 阴阳二气生金木水火土五行万物生生不息,变化无穷3 体现了周的宇宙化思 想,以太极为本源生成阴阳五行进而进化出万物,万物又复归于阴阳五行最终归 于太极的宇宙图示 24 24 “诚”在周敦颐哲学中有什么地位“诚”在周敦颐哲学中有什么地位 在人性和道德问题上发挥《中庸》观点,认为人有一种超然的本性,“诚”是从 阳气得来的,绝对至善的,是一切道德的根源“圣人之本”“五常之本,百行之 源”周提出“主静”作为修养方法, “无欲故静” “静”是安定安宁, “无欲” 即没有私欲的干扰,他认为人能“无欲”,仁义道德的“本性”也就充分发挥出 来 25.25.试析张载“太虚即气”的哲学意义试析张载“太虚即气”的哲学意义 针对佛老的唯心主义,张载继承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把气作为世界的 实体。
认为有形有象的可见的万物以及空虚无物的太虚都是由气构成的太虚: 本指虚空,即广阔的宇空,它不是一个绝对的空间,而是在它中间充满着一种无 法直接感知的极为稀薄的气气聚而成为万物,分散则化为太虚,太虚、气、万 物是聚散的关系哲学意义:首先批判了两种错误观点,即道家的“有生于无” 以及佛教的认为山河大地都是假象的观点 其次论证了世界存在在空间上是普遍 您所下载的资料来源于弘毅考研资料下载中心 获取更多考研资料,请访问 的,时间上是永恒的,总之是绝对的最后解释了世界的物质实体具有运动和变 化的本性,运动变化是物质世界的内在本性 26.26.二程的天道观(天理思想),指出二者差异及体现的各自修养功夫二程的天道观(天理思想),指出二者差异及体现的各自修养功夫 1.天理: “理”是二程思想的核心,二程认为世界的根源是“理” ,也叫做“道” , 也叫做“天理”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即“天即是理” ,就是认为“理” 是最高实体 “理”也指伦理纲常 (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程颐认为“理” 是万事万物所根据的法则,是物质世界的“所以然” ,肯定“一物须有一理” 2、 形而上与形而下: 二程所以提出天理说和他们在思想方法上注重区分形上与形下 是分不开的。
二程强调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别:凡是物质的具体的东西都是属于 “形而下”的,是物质世界,是“器” ,这不是根本的;凡是普遍的抽象的东西 都是属于“形而上”的,是“道” ,他们认为这才是最根本的感性存在的东西 是形而下的, 只有用理性才能把握的东西是形而上的, 也就是认为理是气的根本, 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