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玮语文阅读点评.doc
7页2010高考语文阅读试卷解读与应对策略国家玮:新东方集团教学培训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从事高考语文考试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入学文学专业课与研究多年,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深谙命题规律,所授课程深受学生追捧一 从高考阅读命题的本质谈起在我写下这篇文字之前,我依然固执地相信,有太多的考生甚至在学习十二年语文之后仍然无法认清“阅读题”的本质正如人都要有灵魂一般,阅读文章毫无疑问也拥有自己的灵魂,这个灵魂,一言以蔽之,就是象征弗洛伊德阐释文艺作品的发生时,意味深长的将其归结为作家的白日梦,一切文艺不过是梦幻而已文学,特别是出现在高考中的现代文,总是最习惯于将抽象的理念、意识借助某种具体的物象进行传递借用一个烂俗的例子,当我们想要表达“我爱你”这类抽象意思的时候,我们往往更愿借助“月亮代表我的心”如斯煽情的言语来表达 “月”作为一个具象此刻成为“爱”这样一个抽象名词的替代,因而,我们说“月”成为一种“象征” 请历数这些年来的高考现代文试卷,05 北京《合欢树》 ,史铁生先生希图传递出他对深沉母爱的颂歌,却只似乎平淡地让一个“合欢树”闯入读者眼帘——“爱”太过抽象,而当年史铁生与母亲合种下的树却蕴藉而含蓄地飘散出母爱的味道;06 全国二《绵绵土》 ,牛汉先生对故土的依恋动人心魄,依恋是抽象的,无法言说的,但绵绵土却是那样踏实、一丝不苟地横亘在先生心中,当对故乡的眷恋被置换成对绵绵土的眷恋时,我们再次看到“土”作为具象的象征意味。
历数这些年来的题目,似乎足够说明问题:2010 北京《海棠花》 ;2010 全国一《灯火》 ;2009 北京《司马祠》 ;2009 全国一《彩色的荒漠》 ;2009 全国二《岳桦》 ;2009 山东《记住回家的路》 ;2008 北京《碧云寺的秋色》 ;2008 全国一《阳光古道苍凉美》 ;2008 全国二《马樱花》 ;2008 山东《灯火的温情》……“海棠花” 、“灯火” 、 “司马祠” 、 “荒漠” 、 “岳桦” 、 “路” 、 “碧云寺” 、 “古道” 、“马樱花” ,千差万别的题目背后总有一样东西似乎是不变的,那就是它们几乎全部都是生动而具体的“物象” ,而他们背后一定又都具有着抽象的象征内涵我无意再翻箱倒柜找出更多例证在这里铺陈,想说的只是,五六百套卷子看下来, “象征”作为一种最容易被忽视却最为本质的表现手法几乎占到九成甚至更多抓住本质,一切似乎都明朗起来2010 北京卷《海棠花》 ,无疑又是象征假若,你还记得我在课上反复强调的“母题” ,那么你一定还记得 2008 年全国高考二卷《马樱花》 ,两文的作者都是季羡林先生再接下来,等待我们的是戏剧性的一幕这一年作为压大轴的最后一题分值 8 分,问道:文章写马缨花有什么寓意?还魂般,《海棠花》中同样提出这样的疑问,文章中写海棠花的用意或说作用是什么?关乎阅读本质的“象征”一定在考试中频繁出现,而且一定又是隐蔽出现的,除非你洞晓这其中的奥秘。
你不会忘记,我在阅读课上反复强调了不知多少次,一旦出现某种具体的意象,它成为文章陈述的主要对象甚至就是标题,那么这一定与象征托不了干系;你也一定记得我一次次催促你们背下这样的话,只要是象征,其作用一定是“一,含蓄抒情;二,使文章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韵味悠长”洞明阅读本质的高考出题人不会不知道象征的重要,因此,我近乎坚定地在寒暑假班、冲刺班一次次强调这些,你还记得吗?二 “标准化”模式下命题的趋同信度、难度、区分度的最终达成一定与考题标准化密切相关,考题一旦标准化,题目类型就比如走向趋同化,因为,只要这样,才能做到标准如果说 07、08、09 三年是一个渐次调整的过程,那么到 2010 年,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省份,无论是单独命题还是自主命题;无论是新课标还是旧课标,在现代文命题思路上不是呈开放化,反而渐次走向趋同倘若非要点破其中玄机,只能说,就语文考试学来说,现代文阅读可能设置的题目类型实在也仅此四类——词句理解、内容分析、鉴赏、观点评价我们不妨说得更细致绵密,彻底揭开命题背后的潜规则词句理解,全国卷的考生今年显然毫无悬念的再次发现国老师的话得以验证,连 15 题的题号都没有置换掉,同时需要让考生解释两个句子的传统也依旧保持。
问题的关键更在于,其题目难度依然是 0.7 左右这意味着,考生只要在文中将需要解释的词句进行定位,并依据文本提示判断答案是在定位完之后的上文还是下文的两至三个句子就完全可以了从语文考试学的角度来看,难度控制在0.7 上下的题目绝不可能以段落或篇章为单位确定答案,而只能以独立存在的句群为单位如果想得满分,考生所要做的亦仅仅是将定位完了之后上下文两三句中的关键词(一般就是名词或形容词)找到,并重新使用它们造句这样的思路对付一般的词句理解题绰绰有余,再次强调一次,因为难度决定答案范围,这是语文考试学中必然的出题规律反复强调过,这样的题目是考试必出的,无需多引更多省份的卷子值得一提的是 2010 重庆《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现代文上来 14 题劈头即是请学生解释划线句子的含义,且分值 4 分,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将一个句子的解释提升为 4 分,背后可见命题者对考生基本阅读能力的重视,颇值得玩味内容分析类型,照我的说法,考了二十年,几乎只有三种类型:第一类,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第二类,特点;第三类,两段关系从语文考试学上来看,难度普遍维持在 0.5 左右,且提问方式多样,但归结起来就是上述三种。
有意思的是,在标准化考试重压下,出题渐趋保守的今天,命题人似乎越来越不愿变化这些花样湖北卷 19 题:作者为什么说“扬州的繁华还在,但唐代的风流不再?”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类型;广东卷 17 题 文中的画线部分分别现了丈夫怎样的心理——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类型;全国卷一 14 题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类型;重庆卷第 16 题请分析两只鸟把巢筑在第五棵树梢顶的原因——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类型;安徽卷 11 题根据小说第④至第⑥段的内容,概括王石匠的形象特点——特点等等,等等如果说,解题的过程是反命题,那么命题人在出这类题目时,不过是将文章划分为若干层次,依照这个层次分别给出答案点数一般意义上,规律是 5 分以下的时候,一点一分;5 分以上的时候,一点两分,照此,学生直接划段,并按要求从各段特殊位置句中找到答案并依据题目分值答点即可难度是 0.5,不上不下,扣分一般就是因为露点,明了给分原则,也就不难了鉴赏,考察 20 几年了,毫不夸张地说,就是两大类题目,句子作用与表现手法在侧重基础的今天,句子作用题作为标准化策略最强、答案设置最无争议的题型,备受命题人青睐,可以设想,任何人都不想给自己找太多麻烦,题目创新风险偏高难度稳定性不佳的情况下,作用题以其较高的区分度注定受到欢迎。
考前冲刺,现代文阅读,国老师所押的四道类型题全部命中,毫无悬念,尤其强调的作用题,无论是北京、全国还是其他自主命题省份,无一“幸免” ,全部中招这部表格不知画了多少次:句子位置可选作用 1 可选作用 2 可选作用 3文章开头开篇点题(不考)总领全文(不考)为下文作铺垫(一般可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具体的引起下文,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二是与下文中某处内容形成对照等等,最常考)文章中间承接上文(仅仅是承上,很少考)引起下文(仅仅是启下,经常考)承上启下(两者兼有的情况也是经常考的)文章结尾点明中心(较常考,与作用 2 一起答)深化主题(较常考,与作用1 一起答)照应开头(最常考,且容易被考生忽略)在可以见到的试题范围内,我毫无悬念地看到每套试卷中作用题的身影,2010 北京“第 5 自然段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广东实用类文本“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湖北“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全国“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我反复强调的景物描写作用三点核心词“第一,渲染环境;第二,衬托人物;第三,寄托感情” ,出现在安徽卷“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分值为 6 分。
难度最有可能为 0.3—0.4 之间三 高一高二考生:我该怎么办?一切在真题,这句废话似乎被重复了无数次,但要说的却是,真题不是这么练的你将发现,几乎所有的考题类型都是以往题目的还魂不偏不倚,就以全国卷来说,每年固定 14 题一道 0.7 难度的“内容分析” ;15 题两个句子的解释;16 题,鉴赏或特点题;17题手法题这几乎成为每年固定形成的规律,今年当然不会例外你需要做的事情则是,按题目类型对十年内真题进行归类,甚至可以找到标准答案,将相同题目类型的答案放到一起进行比较,你很快会发现其中存在大量交集,这些交集就是不同命题老师共同遵循的基本命题元素,知道这些你就基本了然命题过程,还是那句老话,命题过程即是反命题,以此再去针对训练,则事倍功半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