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修性必修下册第3单元 群文阅读3阅读优秀传统经典触摸民族文化血脉 讲义 (含详解).doc
14页阅读导引“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中华上下五千年,在这条浩浩荡荡的文化长河中,无数的作品,就像一颗颗珍珠,或晶莹剔透;又像一只只贝壳,五彩缤纷一条名为“传统文化”的大船,载着深邃的思想,装满了文化的琼浆,扬帆远航,或溯流而上,或顺流而下,一路沉思,一路歌唱,透过传统的隧道,来到绚丽多姿的新时代……这里有感人肺腑的真情,这里有发人深思的理趣,也有真的性情,美的追求……这些作品或骈或散,或叙或议,章法严密,文质兼美,思想深刻捧读经典佳作,就是与古人交流:倾听古人的心声,感受古人的情怀,领悟古人的哲思与古人交流,可以愉悦身心,广博见闻,陶冶性情,提高修养……今天为什么还要阅读经典刘梦溪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的确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多重性格的时代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解读比如你可以说,现在是一个大力推进现代化进程的时代,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时代;也可以说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是知识过剩的时代;还可以说这是一个消解文字的时代,一个读图时代;等等在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还需要读书吗?还需要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实际情况是,现在在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理由”也可以举出很多。
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而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更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至于为什么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古人、古贤、古书,都是传统文化积淀的代称,接触多了,势必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变化气质;对社会而言,可以转移风气当然,现代社会是多元文化交错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只接受单一的某一种文化近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影响于东方、影响于中国,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也无须拒绝这种影响只是当我们接受异质文化的时候,应该收拾好自己文化的主体,打点好自己的文化精神 ,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在一起,那才意味着新的文化的诞生现在仍有很多人把现代化和“西化”完全等同起来,以为自己的文化传统无法和现代性相衔接,这是一种过时的看法,不应让这种看法成为我们的文化导向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进程,同时有一个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我可以肯定地说,要完成这个任务,必须营造全民族的阅读风气,而尤为重要的是营造阅读本民族文化经典的风气。
选自《人民日报》)我们今天如何阅读经典张汝伦经典之为经典,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这就是经受了时间的考验和历久弥新与畅销书不同,经典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未必有很多的知音,但却能经久不衰,永远能引起人们的阅读兴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经典以经典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消失,改变的最多是它们呈现的方式正因为经典以无与伦比的方式思考和表达了这些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它们对人类就有永久的魅力柏拉图的《理想国》或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距今已两千余年,可至今人们仍很容易在西方国家机场的袖珍畅销书架上找到它们;不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什么永恒的真理,而是其中有大智慧在今天的人们包括中学生阅读它们,当然不是因为可以在它们那里找到今天的问题的答案,而是它们总是可以给我们以新的启示经典是没有时间性的,所以它们也就不会过时经典不等于真理,经典所说的也不可能都正确,经典之所以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读它们,不在于它们保证了真理,也不在于它们具有超越时空的消闲功能,或“工具理性”的实用功效,而是在于它们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结晶和体现人类文明的特点在于它的延续性,人类文明需要沿袭和继承。
没有传统的文明不成其为文明,没有经典的文化也不成其为文化因此,传统的毁灭就是文明的毁灭,经典的消失就是文化的消失接受经典和珍惜经典,是文明的标志,也是创造的开始摒弃经典,或将经典视为收藏的文物,都是在断送文化经典是文化之母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只能从阅读经典开始所以,在当今“快餐式”“工具性”阅读成为一种“时尚”之时,中学生课外阅读自发呈现的“重文轻理”倾向,就并非是一种什么“缺陷”事实上,“经典”与“创新”并不相悖没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是谈不上真正的、有价值的创新的而拒绝阅读经典的人是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化底蕴的任何真正的创造者,总是从传统经典中吸取充分的资源与养料,作为自己创新的源泉无论是马克思还是鲁迅,我们在读他们著作的时候,都会发现他们引经据典,挥洒自如,将传统的资源化为自己的创造相反,缺乏经典,往往是由于拒绝经典很难设想一个对唐诗宋词极少涉猎的人会成为一个大诗人当然,在任何时代,创造者总是少数阅读经典,对于普通的人来说,并不一定是有什么创新的宏伟计划,却往往是出于对比较高级的智慧的追求这种追求的欲望,自然反映了一种较高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在此追求中,又会得到明显的提升现在到处都在讲素质教育和人的素质,但人的素质单靠学英语和电脑是培养不出来的。
人的素质只能靠人文教育来培养;而阅读经典,应该是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把阅读经典作为我们读书活动的主要内容一个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必然会拥抱经典经典将提升市民的素质,陶冶市民的品格,赋予一种内在的大气和高贵,给予前所未有的厚实和高度选自龙泉新闻网)阅读经典,成就“今典”白 龙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第二十三个“世界阅读日”前夕,一些商家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消散,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通过缴纳一定的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经典作品,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释放出延绵不绝的魅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
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有一定年龄的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摇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因此,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前几天,美国《纽约客》杂志网站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位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恐怕也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都成了泥沙。
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书林新叶催陈叶移动互联网时代,知识正以裂变般的速度更新,人们期待更多经典作品今天,我们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选自《人民日报》)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汪涌豪经典阅读有全然不同于“浅阅读”的特点它有对普遍性和本原特征的热切关注,能助人了解世界,观照自我,因此提供给人的是切切实实的精神养料所谓了解世界,是说借由经典提供的经验,人们能找到世界的原始图景,从而认清未来发展的广大无穷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也发过类似的感慨——这个世界是如此之美,但人看到的是如此之少仅仅是因为没时间、没精力吗?其实,主要是因为个体常受种种困扰的限制,未能获得了解世界的能力与方法而经典阅读能让自感处处受限的我们在身心解放中拓展视野,所以,这个活动会被称为“心灵的探险”与“灵魂的壮游”或以为,生活是最好的导师,这话自然不错,但对于经典阅读,我们想说的是,生活并不必然就比虚构具有更多的真实,世界也并不必然就比人的心智创造更能象征存在的本质,而由媒体构建出的生活世界,有时只是表象,它的肤泛和破碎,根本不足以映像真实的世界。
如果没有经典思想的烛照与指引,它们完全有可能被表现得毫无真实感,更遑论深邃由此,透过现象,直抵本质,在不出离历史细节和人性真实的同时,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任务也就无从完成所谓观照自我,是说人生有限,决定了人有使命要完成不但对自己和家人,还有对国家和社会而要做到这些,了解自己非常重要但实际情形是,人恰恰最难自知,故“自知者明”与“认识你自己”,会成为横亘在东西方所有人面前的千古难题而经典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恰恰能助人了解自己,因为它致力于一切假真和伪善的剔析,对集天使和魔鬼于一身的人性原态更有深刻的追索,这些都能让人从中发现一个真实的自己,从而疏浚心源,检点小我,唤出自觉意识,养成反省习惯,然后从心底生出广大的社会关怀,乃至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的担当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普鲁斯特所谓“阅读过程是一交流的过程,是一次与不在场或已死去的当事人的心灵对话”,也是强调通过人书对话真正认识自己而“浅阅读”显然不能达成这个目的即使“浅阅读”中的“励志阅读”,意义看似很正面,但集中于职场小说或名人传记,眼下从成人到孩子,纷纷追捧这类书为经典,注意的多是外在的物质成功,譬如事业(主要表现为金钱的获取)、婚姻(主要表现为金童玉女式的梦幻结合),而非内在的精神成长,且主角多是位尊而多金的工商巨子、明星大腕,这样的情感太廉价通俗了。
它只让人看浪漫的童话,而忽视了在汗水中欢呼收割的普通人的成功才更具说服力,更忽视了意志品德与抗挫折力的养成对人性成长才最有意义,必不能像埃及作家阿巴斯·阿卡德说的那样,给人“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多的生命”,或“从生命的深处增加生命”,相反,与叔本华说的“滥读”倒很相似为防止“滥读”而导致的杰出头脑离开思想,叔本华要人不论何时何地,都不要贸然去读那些正在爆红的大众书,不管是政治、宗教的小册子,还是诗集和小说,用他峻刻的话说:“凡为傻瓜写作的人,总会有一大群读者请不要浪费时间去读这些东西他呼吁人把时间花在阅读“具有伟大心灵的作者的作品上”,他的意思是,“那些作者超越众人,他们的声音值得你去倾听”选自《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有删改)中国的“孝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孝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孝”的社会价值与“教”的社会价值是统而为一的不仅如此,由于血亲意义上的朴素性和普泛性,“孝”正是“教”的伦理基础百善孝为先”,孝是最起码的伦理道德,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朴素感情这种朴素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