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尔夫思想与经典女性主义理论的精神契合第1期.docx
9页摘 要:女性问题是弗吉尼亚·伍尔夫一生思考和关注的课题,其中争取男女平权、突破公共/私人领域划分、反对父权制、抵制强制异性恋婚姻体制、淡化女性生育功能和杀死“屋中天使”等主张,既与同时代的第一次女性主义思潮有着共鸣和联结,也对第二次女性主义思潮起到了启发和催生作用伍尔夫与其同时代及后继的女性主义者之间的理论共享及传承丰富了女性主义的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激进女性主义 社会主义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 自由女性主义 契合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作家之一,她不仅是以意识流手法创作闻名的现代小说家,还是一位承前启后、超越时代的女性主义思想家她一生的文学创作以及生活、婚恋实践都具有鲜明的女性主义思想E.M.福斯特曾说过,“在她的全部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女权主义的影子,女权主义始终占据着她的心灵”在其庞杂的思想体系中,囊括了性别差异、公共/私人领域划分、女性写作、雌雄同体和女同性恋等诸多话题,“当代众多女性主义理论,都潜藏在伍尔夫的论著里”然而,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并不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理论,而是在批判中诞生、在探索中前进的一种新理论;它也不是一个密不透风的统一体,理论体系内部之间观点、流派众多,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和矛盾。
因此,当我们解读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时,就不能受制于她所生活的年代进行孤立研究,而应在历史的脉动中把握其思想精华及其对女性主义理论发展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其思想内蕴 一、作为起点的平权斗争:伍尔夫与第一次女性主义思潮 西方女性主义运动及理论自诞生以来二百多年间,经历了波澜曲折、流派纷杂的发展历程,习惯上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第二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延续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三阶段始于90年代延续至今其中前两个阶段中产生的女性主义理论通常被称为传统女性主义或经典女性主义,其中最有影响的三大流派是自由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和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第三次女性主义思潮时期由于吸收了大量后现代哲学的思想,也被称为后现代女性主义本文将着重分析伍尔夫与经典女性主义在思想内容上的契合 (一)公共领域的权利斗争 伍尔夫出生于第一次妇女解放运动兴起之时,随后经历了这次运动由盛转衰的过程,她的思想既有时代的印记,也有对运动本身一些主张的反思和质疑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观点受到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思潮的影响,主张男女之间并无差别,女性与男性具有同样的理性,是由于社会文化、教育和法律等后天因素,而不是男女之间的生理差异造成了两性的不平等,消除这种不平等的途径是通过立法让女性得以接受高等教育和进入职业领域。
这一时期的女性主义先驱沃尔斯通克拉夫特认为“错误的教育体系”是女性处于被压迫地位的根源,她强调女性必须接受教育,只要女性被赋予与男性同样的资源和平台,女性就能和男性做的一样甚至更好 伍尔夫早年的经历则几乎复制了这种“错误的”制度 其父莱斯利爵士是远近闻名的大学者,却从未将女儿们送入正规学校学习,这成了伍尔夫一生耿耿于怀的隐痛伍尔夫在她最著名的女性主义政论文《一间自己的房子》中说道:“独立,对一个女人来说是第一需要rdquo;“对于有才华的妇女,想要进入女性写作的领域,至少要保证两个条件”,“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和一年至少五百磅的收入”这里的“五百磅”意指女性的基本物质保障,而“一间自己的屋子”则包含了女性独立思考、建构自我主体性的物质和精神双重空间在伍尔夫看来,要改变女性受奴役、被排挤的他者地位,首要任务就是争取经济权经济状况是改变女性命运的起点,只有经济独立才有可能在父权制的挤压下争取教育权,继而促成智力、职业、阅历和情怀的全面发展,从而改变整个人生轨迹。
正如在《一间自己的房子》一书中虚构的莎士比亚的妹妹朱迪斯,虽然拥有和哥哥一样的聪慧头脑,却因家庭的限制不能进入正规学校学习;为逃避父母包办的婚姻,毫无涉世经历的她又贸然逃往伦敦,惨遭某剧院经理的强暴和遗弃,最终惨死街头伍尔夫不得不有些悲哀地说道:“让任何妇女在莎士比亚的时代写出莎士比亚的戏剧,是不可能的完全不可能的rdquo;“莎士比亚的时代某位妇女具有莎士比亚的天才,这是难以置信的……那样的天才不是在劳动的、未受教育的、做奴仆的人们当中诞生出来的……它又怎么能在妇女中产生出来呢?”在争取公共领域的财产权、教育权和工作权等问题上,伍尔夫和自由女性主义者的思想是高度一致的 (二)私人领域的双重压迫 然而,父权制对女性的挤压和伤害并不仅仅停留在公共领域,更多的是它严格地划分了公共/私人空间与男女两性之间的分属关系,并将女性限制在家庭这一私人领域之中伍尔夫在《三枚旧金币》中写道:“我们的生活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男人的,一个是女人的男人承担着养家报国的任务,女人的世界就是她的家、丈夫、子女和房子。
rdquo;女性在婚姻中财产权的缺失、家务劳动的无偿性质、子女成人离家后的无所依托以及两性生活中的被动地位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变因此,仅将目光囿于争取教育权、选举权、工作权等这些公共领域的斗争显然是不充分的随着“一战”结束,欧洲各国妇女纷纷获得了投票权、离婚权、教育权和就业权之后,第一次妇女运动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奋斗目标,大众舆论也普遍认为女权已经成为明日黄花,甚至出现了让女人回到“床上、厨房和教堂”的反女权论调,伍尔夫的隐忧化作现实 另外,相对于物质条件的匮乏和公共权利的缺失,女性对自身他者角色的默认和扮演也是导致女性长久以来被压迫的重要原因如何打破女性心灵上的枷锁、发出女性自己的声音,真正建立一个和谐共生的美好新世界,是伍尔夫终生思索的课题,也是第二次女性主义思潮中的宗旨所在 二、作为超越的主体身份建构:伍尔夫与第二次女性主义思潮
quot; [I]高职高专学校的师范生与高师院校的师范生还有所不同,在教育理论的掌握上,基本素养的水平上还存在的一定的差距但是由于高职高专师范生课程设置中对教育实践能力的高度重视,使得其在受教育过程中形成了较为明确的实践意识在逐渐加大教育实习力度的同时,如何对教育实习活动的开展进行合理化的实施,提高教育实习的效果,使其充分发挥所具有的师范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基础性的特点,早己成为学术探讨的核心问题根据相关研究将教育实习主要分为"实习前准备"、"实习中监管"、"实习后汇报"三个环节quot;实习前准备"这一环节常被教育的主客体所忽略,学生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入教学现场,很难达到良好的教育实习效果然而,在教育水平发达的国家中,此环节己经受到了充分的重视例如日本, "1988年,日本政府在对《教职员许可法》进行改革的同时,对教育实了新的要求,将教育实习过程中的事前指导和事后指导两项内容正式纳入教育实习的内容之中,规定事前指导和事后指导各占1学分,并使之规范化和制度化作为教育实习活动中的新内容,事前指导作为进入学校现场进行实习活动的预备,是保证实习顺利进行的必要手段。
quot; l2J这一问题值得深入的探讨,为此,笔者参照国外教育实习的科学成果并结合自身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经验一些关于高职高专师范生教育实习前准备工作的具体实施构想 一、合理疏导心理障碍 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范生进入教育实习阶段,环境发生变化,由相对封闭单纯的学校进入较为开放复杂的社会环境与人际交往中身份发生变化,一方面要尝试做教育者,面对学生答疑解惑:另一方面又是受教育者,进行听课学习,接受老师的指导在巨大的变化中势必会产生诸如紧张、焦躁、迷茫、困惑、畏难等不良的心理情绪调控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出现的不同的心理情绪需要在实习前由老师来疏导教师对学生耍多给予鼓励、支持、帮助和肯定,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创造锻炼的机会和条件,提高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必胜信心:可以举办往届优秀实习生的经验交流会,通过谈话、交流,帮助将要实习的学生了解情况,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在此基础上,还要为学生分析典型案例,鼓励学生形成主动接近实习学校的师生的交往意识,学习与实习学校师生交流、沟通的礼仪礼节上的常识,为了解教学现场,熟悉教学环境,营造良好的实习氛围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还应热心帮助师范生积极客观的了解自我,针对学生不同特点,给予个别指导,发现学生个性特征与兴趣、爱好及专长,引导其在教学实习中发扬长处避其不足。
二、自觉完成角色转换 在教学实习过程中,师范生由于无法正确定位自身的身份角色,难以自觉形成教师形象,只是作为"学习者""旁观者"甚至"学生的玩伴"出现在教学现场,也就很难达到良好的实习效果在教育实习前准备阶段,帮助师范生自觉完成角色转换十分重要,并且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自觉形成"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理论讲解可以采用座谈会的形式,召集学生针对"教师形象"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调动回忆、积极交流和理性提升三个环节,构建出学生自我心目中理想教师的形象具体实施办法: 由老师拟定关于心目中的理想教师形象的话题:围绕话题进行交流、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最后由指导老师与同学一起归纳出理想教师形象所应包含的内容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结合亲身经历,在明确自己的身份角色的基础上深切体会教师工作的辛劳,教师职责的神辛,在心目中建立自己的角色期待,成为实习及未来教学生涯的奋斗目标
在影片中,导演大胆尝试全新的三段式结构安排电影情节,给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体验影片不仅仅在讲述荒诞的故事,更把对人类命运的哲学思考融入情节之中,通过语言符号等艺术手法勾起人们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深入探究,而笔者将从“孤独的奔跑者”罗拉切入,重点分析该作品中特殊的电影符号,从而揭示出影片的多元主题 [关键词]命运;语言符号;《罗拉快跑》;多元主题 一、引言 作为后现代电影创作的经典之作,《罗拉快跑》是一部由汤姆·提克威执导、佛兰卡·波坦特领衔主演的德国大片,一上映就大放异彩,赢得业界的广泛好评影片一反传统的电影模式,不遵循单一的线性结构,而是采用平行并列的三段式向观众呈现一个具有多元文化主题的艺术世界,了人类长久以来都没有解决的问题――无法控制命运却又时时面临多重选择并且不断与命运抗争的矛盾 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