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地理 3.1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课件 鲁教版必修3

34页
  • 卖家[上传人]:shaoy****1971
  • 文档编号:110885263
  • 上传时间:2019-10-31
  • 文档格式:PPT
  • 文档大小:11.72MB
  • / 3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1、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新授课 必修3 第三单元,【课程标准要求】,学习目标,1学生要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培养学生树立整体性分析思维。 2. 通过材料分析理解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响,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自学、读图等,培养学生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4加强国情教育;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和环境观,从而培养因地制宜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知识建构,4,位于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南起秦岭,北面以长城为界与内蒙古高原相接,包括山西、陕西、宁夏的大部分和青海、甘肃、内蒙古河南的一部分,读图训练: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特征,内陆腹地 黄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 面积30多万Km,5,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水文:含沙量大 地貌:千沟万壑 土壤:土层深厚,直立性强,较贫瘠 植被: 落叶阔叶林,读图训练: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自然环境特征,6,探究活动1 黄河下游成为”地上河”的原因及产生的危害。,7,思维提升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的危害。,8,探究活动2分析黄土高原地理位置过渡性的具体表现及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2、,正是由于黄土高原位置特殊性的体现地处过渡地带才导致了自然环境的脆弱。 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交错,自然环境条件不稳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从而使自然灾害发生比较频繁和严重。,9,探究活动3 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0,探究活动4 解读黄土高原人口农业生产生态循环关系,人口增长 水土流失 粮食短缺 人均耕地减少 需要更多劳动力 植被破坏 燃料需求增加 乱垦荒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是人口的激增, 主导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背景原因是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的特殊性。,11,四、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四步曲,第一步:合理利用土地: 调整土地利用、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 第二步: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工作: 压缩耕地、改土和改水相结合、建立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 第三步:综合治理(即三结合): “林草、工程与耕作相结合;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和开发相结合” 第四步:明确发展方向: 改善生态环境、脱贫致富、实现可持续发展,12,思考: 1.找出图中的各种措施属于哪一类? 2.淤地坝的作用?,四、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四步曲,13,思考: 1.找出图中的各

      3、种措施属于哪一类? 2.淤地坝的作用?,四、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四步曲,14,四、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四步曲,15,四、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四步曲,16,探究活动5总结区域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17,【典型例题】,图13为陕西省主要苹果基地分布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陕西高原南部过去以种粮为主,产量低。20世纪90年代成功引种优质苹果。目前该地区苹果产量、浓缩果汁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然而在果业发展中,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影响果品品质、果渣露天堆放污染环境,农村薪柴缺乏等问题突出。,(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10分) (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效益。(14分) (3)针对果业发展中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11分)(提示:可用示意图表达),18,【典型例题】,(1)指出该地区过去种粮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10分) (2)简述该地区种植苹果的优势自然条件及其效益。(14分) (3)针对果业发展中的问题,试从循环经济的角度设计解决方案。(11分)(提示:可用示意图表达),(1)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下降,水资源短缺

      4、,生态环境恶化。 (2)条件:塬面宽阔,上层深厚,质地疏松;海拔较高,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降水适中。 效益:有利于恢复植被,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果品加工业的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有利于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19,第二课时 案例探究西北地区荒漠化,20,植被破坏,地面裸露,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土壤中水分养分流失,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荒漠化景观,21,成因:气候变异、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发生地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结果:土地退化(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方法探究1:,22,例题1、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 A 江南丘陵次生盐渍化 B 西南喀斯特地区红漠化 C 西北干旱地区土地沙漠化 D 黄淮海平原石漠化,【典型例题】,23,探究1、了解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认识荒漠化的形成背景,长城以北,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北,行政区:新、宁、甘(或陇)、内蒙古 的大部分,吉、辽、冀、陕等省区的 小部分,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 山脉与盆地相间分布,大兴安岭以

      5、西,24,25,探究2.总结归纳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1、荒漠化的自然原因,荒漠化,大风日数较多且集中,风力作用强,海洋水汽来源少。气候异常干旱,气候异常,许多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最终连片,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2、物质基础: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3、动力因素: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4、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26,方法探究2:,探究: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观点说明干旱与荒漠化的关系,27,方法探究3:,结论: 1、降水量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 2、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天山阻挡),探究: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多雨年抑制风沙活动 持续干旱年加剧荒漠化进程,读图训练:说说你从图中读出的信息。,28,内陆河流冲积扇地区,旱农垦区周围草原牧区,能源缺乏地区,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人为因素,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破坏防风沙的机制,加速草原退化和沙化的进程,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使植被生长衰退,导致荒漠化,另有盐渍荒漠化,2、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人为原因: 人口增长压力 人类活动不当人类对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利用不当,探究2.总结归纳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29,案例感悟:荒漠地区掘井会带来负面作用吗?,结论:过密的掘井工程会使水井周围的草场受到过度践踏而无法得到恢复,是加速草场退化的重要原因,探究2.总结归纳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30,人口增长 人类活动不当,过度樵采 过度放牧 过度开垦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宏观上:“三项内容、两条原则和一个重点”,具体措施:,探究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31,探究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32,沙坡头草方格沙障,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能截留水分,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沙障固沙,特点,成本高,费工大,保护交通干线非常有效,作用,探究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33,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控制人口增长,探究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34,

      《高中地理 3.1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课件 鲁教版必修3》由会员shaoy****1971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3.1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课件 鲁教版必修3》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最新标签
    监控施工 信息化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结业作业七年级语文 发车时刻表 长途客运 入党志愿书填写模板精品 庆祝建党101周年多体裁诗歌朗诵素材汇编10篇唯一微庆祝 智能家居系统本科论文 心得感悟 雁楠中学 20230513224122 2022 公安主题党日 部编版四年级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课件 机关事务中心2022年全面依法治区工作总结及来年工作安排 入党积极分子自我推荐 世界水日ppt 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 空气单元分析 哈里德课件 2022年乡村振兴驻村工作计划 空气教材分析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分析 退役军人事务局季度工作总结 集装箱房合同 2021年财务报表 2022年继续教育公需课 2022年公需课 2022年日历每月一张 名词性从句在写作中的应用 局域网技术与局域网组建 施工网格 薪资体系 运维实施方案 硫酸安全技术 柔韧训练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技术规程 建筑工地疫情防控 大型工程技术风险 磷酸二氢钾 2022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例文 少儿美术-小花 2022年环保倡议书模板六篇 2022年监理辞职报告精选 2022年畅想未来记叙文精品 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课程实验指导书范本 草房子读后感-第1篇 小数乘整数教学PPT课件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 2022年教师个人工作计划范本-工作计划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观后感诵读经典传承美德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2
     
    收藏店铺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