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朱自清散文语言艺术特色[2]2.doc
8页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特色铜仁市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班:宋云芬内容摘要: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之路,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令人拍案叫绝朱自清早期的散文多为些事写景,抒情言志的篇目,注重了写法上的“漂亮和缜密”,语言清新近隽永,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因此是我们的语言艺术大家,他的散文艺术成就和他语言修养是密不可分的他散文的语言清丽朴素,形象生动,意境优美,用词准确,善于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彰显出一个语言大家的语言品位、鲜明的个性以及独特精神气质关键词: 朱自清 散文 语言艺术特色 翻开中国现代散文史,迎面扑来的是一阵阵清新、隽永之风散文家分门别类,都已自觉或不自觉的独踞了文坛一隅,散文作品异彩纷呈,大都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我独爱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艺术特色,因为他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大家,有人说他的散文缜密、漂亮,也有人说他的文笔清秀、洗练我却以为,这都不足以囊括朱自清先生散文独有的艺术魅力下面就谈谈我对朱自清先生散文的艺术特色感受:一、运用叠字,富有音韵美叠字叠句,是我们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法先生是巧用叠词的高手,在先生的笔下,一个个看似让人毫不起眼的词语都能运用的恰到好处。
叠音自然,能增加音乐美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清脆悦耳,记起来轻松自如,令人目不暇接,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如《荷塘月色》中:“曲曲折折”的荷塘,表现出荷塘的形状,使读者产生空间的想象以“田田”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刻画了荷叶的深度,让人眼前展现出荷叶的风姿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则反应树的错落有致,开阔且有立体感,这些平实自然的叠词,都产生了鲜明的实观效应,同时,朗读起来富有节奏感、音韵美淡淡“的月色,“静静”的月光,以寂静的氛围,衬托出作者淡淡的哀情真是所谓“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薄薄”二字,写出了雾的轻飘,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气氛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叠词的使用,描述了一幅美妙的图画,这一切表现出了情有宁谧的意境,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苦命的心绪而在《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偷偷”一词写出了小草不知不觉地出现,不知不觉地生长,活泼可爱嫩嫩”、“绿绿”从质感、色彩两方面准确地写出了初春的小草的特点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让人体味无穷,享受不尽而先生《緑》中写到:“走到山边,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这水声悦耳动听,给人以余韵袅袅的美感还有那“微微”的云,“油油”的緑意,“闪闪”的緑色,“汪汪一碧”的潭边,“滑滑”的明亮的緑,表现出了轻柔的情态美,给人以娇嫩、透明的质感,也表现出明快的节奏,晴朗的格调,真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读来琅琅上口,令人拍案叫绝。
综上所述,朱自清散文中那富有特色的叠词使用,使他那精雕细琢的作品锦上添花,恰似一条水晶项链中嵌着一颗珠光宝气的蓝宝石,显得光彩夺目,非同凡响,高雅尊贵叠词不但把静态的景物写实了,而且把动态的实物写神了,读其来琅琅上口,再三吟咏,令人回味无穷二、比喻新鲜,独具匠心比喻是人们说话和写作时使用最普遍的修辞方式,先生在《山野掇拾》中说:观察的仔细,目的在于要从对象身上辨别出“新异的滋味”,从而取得“独得的秘密”;又说文章应“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使你平常身历之境,也有惊异之感因此,先生的比喻,大都是匠心独运,另辟蹊径,心神入化的他很少用别人的比喻,而是在仔细观察生活的基础上,选择别开生面的角度,巧妙地抓住客观事物的相似点,给以新颖的设喻例如:在《荷塘月色》中有这么一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看似平淡,却赋予了荷叶动态的美先生把“出水很高的荷叶”比作“姑娘在跳舞时张开的鲜艳的舞裙,”不仅突出地形容了荷叶又圆又大,而且显现了荷叶舒展着,摆动着的姿态,仿佛凌风欲舞一般另外,在描写月色下的荷花之美时,作者写到:“荷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把荷花比喻为明珠,碧天的星星,突出其晶莹闪亮、隐约闪烁的的特点;在形容荷花淡淡的清香时,又用“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和“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两句,以歌声比喻香气,以名曲的声音来比喻光与影的旋律,把嗅觉、视觉转化为听觉,这一通感手法的运用把其中内在的和谐的美表现得恰到好处,此外,先生又把月光比作流水,无形的月光给人以有形的实感,月光不仅能看得到,而且能触摸到先生在《绿》这篇文章中,用了二十几个新颖贴切的比喻句如把梅雨潭的绿比作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言其大,言其醉人,言其奇异又把梅雨潭的緑比作一块融化了的蔚蓝的天,突出其鲜润文中还用博喻的手法,多角度、多侧面显示緑的特征,“她松松的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染些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从视觉、触觉、感觉等几方面形象地再现了绿的柔美、明亮、软嫩、纯净的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此外,司空见惯的事物,朱自清先生信手拈来,写到文章里,用活了,见新了如《春》写花朵多样,花色艳丽,连用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调动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起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写地上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不但写出铺满原野的草花之多,而且描绘出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
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三个比喻从不同侧面写出春雨紧密、闪亮、细长的特点春是空灵之物,属难写之景,但作者“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会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他说:“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她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作者抓住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他笔下的春天给人以质感、实感三个比喻句分别突出了春天的新鲜、美丽、有力度三个特点,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再如,先生在《威尼斯》的第一自然段就连用了四个比喻:“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壹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这些比喻把威尼斯河网着之密充分显示出来,貌似陆地而实则水域,突出了次城的“别致”三、朴素自然,感情真挚这是先生散文的一大重要特点,正如李广田所说:“在当时的作家中,有的从旧垒中来,往往有陈腐气;有的从国外来,往往有太多的洋气,尤其是西欧世纪末的颓废气息朱先生则不然,他的作品一开始就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作风这在《背影》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背影》是一篇抒情散文,但作者不直接抒情,而是通过质朴的叙事来抒情。
全篇采用白描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尽是平平实实的叙述,就由表及里、栩栩传神地塑造了父亲的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文章通篇写父亲多么关心爱护儿子,儿子又是多么感激思念父亲,但像“关心”、“爱护”、“感激”这一类表示强烈抒情的抽象现成的字眼,作者却一个也没有用,更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如送行那一段:“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悉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了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熟识”一词,说明父亲嘱托的这个茶房是靠得住的;“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遍数之多,不厌其烦,反复交代,惟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祥,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火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的十分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背影》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百言,它之所以能够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并不是凭借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而只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
这种表面上看起来简单朴素,而实际上却能产生极大感染力的文章,最可以作为朱先生的代表作品,因为这样的作品,也正好代表了作者之为人难怪有人评价先生的散文的特有美感为“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出来四、清新隽永,意境优美这一特点在《荷塘月色》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荷塘月色》的语言艺术是很高超的,美的语言,有丰富表现力的语言并不是靠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成的,散文的语言美就要表现在语言的生活化与艺术化的统一上 随着先生的脚步,看一看他给我们呈现了怎样的荷塘美景走着、”“走着、”“我看见了荷塘,”田田的荷叶,零星的荷花,风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旷神怡夹着薄云的淡淡的月光泻在叶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简直就是月光与荷花美丽的画,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与荷花的美描写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缕缕的荷香,最后写叶子和花的 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精确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花、叶、流水的人格化表现了景与情的交融,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作者把叶子比成“亭亭舞女的裙,”说是静,却有动,也许叶子静静地铺展着,可喻体中的女郎是在旋着舞着的。
否则,那裙裾怎能临风散开呢?这样便使得荷叶的动态美跃然纸上,心形兼备再如,先生用“羞涩”一词来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耐人寻味,不仅暗含古人对荷花“卓约花处子”的赞誉,更让读者浮想联翩朱先生就是这样一位神奇的国画大师,用“新而不失自然”的语言之笔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幽淡雅、朦胧和谐之景,让荷塘与月色融为了一体,心境与景物融为了一体,整个天地融为了一体!给我们以巨大的享受!五、口语妙用,求真化俗与一般的作家不同,先生是个对汉语颇有研究的作家他写有近二十篇的汉语研究的专论对口语体语言的研究,是他语言研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他在论述口语体语言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时,曾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论点说:“用口语为的是求真化俗,化俗就是争取群众所谓求真的‘真’一面是如实和直接的意思”,“在另一面这“真”又是自然的意思,自然才亲切,才让人容易懂,也就是更能收到化俗的功效,更能获得广大的群众基于对口语体语言的深入研究,基于对“求真化俗”审美目标的追求,朱自清创作伊始,便以北平话做底子,从口语中提取有效的表现成分一步一个脚印的向着文学语言的口语化迈进,并逐步形成了一种堪称典范的独具个性的白话文学语言—“谈话风”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念起来上口,有现代口语的韵味,叫人觉得那是现代人口里的话,并不是不尴不尬的‘白话文’,”虽说仍系知识分子的口语,却能雅俗共赏,这就使得他的散文比起当时一般作家的作品来,拥有了更多的读者,缩小了新文学与人民大众之间的距离。
而这正是朱自清高于一般作家的地方,也是他为现代文学,尤其是为现代散文语言的建设所作的开拓性的贡献!对此,后来叶圣陶先生对他散文的口语化的成就和历史地位在《朱佩弦先生》一文中给予了十分中肯的评价:“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的确,口语化是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色,试看作者着力用北京口语写成的代表作《给亡妇》:“……你病重的时候最放不下的还是孩子病的只剩皮包骨头了,总不信自己不会好,老说‘我死了,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你的心我知道,你满想着好好儿带着六个孩子回来见我的,谦,你那时一定这样想,一定的这种类如倾盆似的心语独白,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为什么会有如此深厚的感染力呢?因为这一段文字,全写的是口语,谈的是家常话,倾诉、安慰,好象在灯下和家人喁喁细雨是那样的一往情深文字老老实实,自自然然,绝无一点矫揉处特别是第二人称叙述手法来写,这样更有利于口语的表达,使感情表达显得真挚可贵朱先生用如泣如诉的口语叙说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