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韦应物《送终》.docx
5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韦应物《送终》 韦应物的《送终》是抒写送葬的场面和诗人惨痛的心境的,特别感人 送终 奄忽逾节令,日月获其良 萧萧车马悲,祖载发中堂 生平同此居,一旦异存亡 斯须亦何益,终复委山冈 行出国南门,南望郁苍苍 日入乃云造,恸哭宿风霜 晨迁俯玄庐,临决但遑遑 方当永潜翳,仰视白日光 俯仰遽终毕,封树已萧瑟 独留不得还,欲去结中肠 童稚知所失,啼号捉我裳 即事犹仓卒,岁月始难忘! 【赏析】 这首诗并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只是质朴地叙写了整个送葬过程:选定日子,灵柩启程,出了长安南门,远望墓地郁郁苍茫,日暮时到达墓地后,诗人失声痛哭,露宿守灵次晨封墓完毕,诗人凄凄惶惶与妻子的遗体诀别,孩子们知道此后永远失去母亲,牵着父亲的衣裳哀哀哭号而不忍离去诗人结果说:"葬事虽然办得特别草率匆忙,但这个日子我是永远难以忘却的!' 全诗信口而出,不加修饰,不用典故,却真挚哀婉,凄恻动人在艺术上,《送终》诗最感人之处在于叙事时笔端弥漫感情,"淋漓倾注,宛转侧折',分不出到底是在叙事,还是在抒情,情与事已经浑然一体,水乳难分。
而叙事时又特别简净,抓住典型细节决不作琐细的现象罗列,这样写,既制止了繁冗拖沓,又不至于空泛粗疏读了"独留不得还,欲去结中肠童稚知所失,啼号捉我裳'这几句诗,一群孩子牵住一位凄凄惶惶的父亲悲啼的情景如在眼前,令人顿洒可怜之泪 此外,这首诗由于能"旁写曲诉,刺刺不能自休',因而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如诗中写到"生平同此居,一旦异存亡'这种生死阻隔的感情时,诗人并未就此止步,而是又进一步写了两句心理活动:"斯须亦何益,终复委山冈'跟妻子的遗体诀别,多延长一刻都是好的;可是转念一想,暂时的延长也没有什么用,妻子的遗体最终还是要安葬在山冈上的这一"旁写曲诉',使诗获得了丰富的内涵,它将诗人外观旷达、实质极其哀痛留恋的心情表现得深细婉曲 拓展阅读:韦应物慧眼识人 贞元年间,安徽和州出了竹笛演奏家许云封,在当地小著名气他常对人夸耀说"我的外祖父就是天宝年间的御用笛子演奏家李牟,当时的人称他为李供奉我与李牟一脉相承,怅然还无人知我 恰巧韦应物正好在和州任行政长官这韦应物既是出名诗人,也是音乐爱好者,还更加热爱竹笛到和州后听人说到许云封的精妙笛艺,特别倾慕,很快就与许云封成了挚友。
以后,他们经常交往,谈曲论律很是投缘一天,韦应物笑着对许云封说:"我给你看一件宝物'接着差遣仆人拿出一个长形的特别精致的锦盒从中取出一只竹笛,说"这是你外祖父李牟当年送给我的乳母儿子的,他曾经跟隨李牟学吹笛,不幸年青夭折,这支笛子也就留了下来 多年来一向用心珍藏今天你能一见,也是缘分'这许云封一听说是外祖父留下的笛子,立刻双膝跪下,恭恭敬敬的用双手接过来许云封轻轻抚摩着温润光滑的笛身,一边细细地详察着笛子的一些细节,站起来对韦应物说:"公然是一支好笛,但或许不是我外祖父使用的那一支'韦应物吃了一惊,问道"你怎么知道?'许云封随即娓娓说出一番制笛子的学问来 原来,做笛子的对竹子要求很高产地务必是楚地云梦泽南边的;生长时间更加重要,当年七月十五日前生芽,次年七月十五日前釆伐晾干备用过期竹材做的笛子,最多做到音律切实,工艺上乘,但那声音总觉沉闷黯哑,完全沒有了飘逸响亮的音色假设生长期缺乏一年的竹材,制成的笛子声音不踏实,空乏发虚 再加之竹材未干透演奏时气流的振动可能使竹子的纹理遭到消逝性的破坏这种笛子是不能胜任演奏大型曲目的韦应物不禁追问说:"先生高见,愿闻其详。
'许云封接着说:"古今竹笛大曲一般都对比长,每段有十二节,每节又有十二拍譬如《落梅》这类曲目多感发于金谷显贵畅游斗富的豪情;《折柳》一般抒发戍边战士思乡情怀,或缠绵悱恻,或豪放不羁,因此要求演奏者能奏出最为动人的音色和收放自如的音量,也就是所谓的"至音', 这种纹理已坏的笛子鲜明不能承受这些作品情感表达上的強烈震撼,勉强用来演奏,确定会吹破 韦应物听到这一席话,心中暗暗称奇,更想当面弄过水落石出就说:"先生大胆用这只笛子演奏,吹破了正好印证先生之言,我也不会为它怅然'许云封推辞不过,试奏一段《六州变》,开头两句引子感觉还和风细细,悠扬入耳随着乐曲渐显强烈、高亢,一丝不祥的声音使人心悸许云封心里明白,不能中断,务必证明方才的一席话是正确的 不然愧对韦应物的信任突然一声脆响之后,笛声嘎然而止许云封呈上竹笛,韦应物一看,一条长长的裂口已贯串笛身韦应物拉着许云封的手说:"没想到这小小的竹笛有大大的学问先生真是独具慧眼,不愧竹笛大师啊!'后来许云封被韦应物礼聘为乐部官员,成为有唐一代笛子大家之一 — 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