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音的传播——土》.doc
4页《声音的传播——土》教案北京师范大学 于秀楠 2013年4月12日 一、教学内容本课是东城区青少年科技馆“动手玩科学”系列科技活动课程中,小学一年级“制作篇——科技小达人”第六课二、设计理念本课采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励学生动手参与制作,在“玩”中获得丰富的课外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掌握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养成正确的科学思维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借助小组互助,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通过合作式学习方式获得提高;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符合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更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达到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声源、分贝、介质等基本概念;学会制作简易“土”;了解的发明、发展历史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演示引导、学生动手制作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反应能力和动手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通过课堂小游戏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四、学情分析 知识层面:小学一年级的部分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学过用易拉罐/纸杯制作“土”,但是对声源、介质等概念并不了解,对的产生历史也不清楚。
情感层面: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想象力丰富,但由于注意力容易分散,部分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制作和游戏环节容易跟不上课堂节奏,影响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声源、分贝、介质 (理论)难点:土的制作(实践) 五、教学方法采用演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合作性学习六、课时安排:60分钟七、教学工具:多媒体、卡片若干、《土》制作套材(塑料圆筒2个、圆纸片2张、棉线1根、皮筋2根、竹签1根)八、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导入(5分钟)播放四段声音片段,让学生猜是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钢琴鸟鸣架子鼓唱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授课过程10分钟播放一段声音(音量很小),让学生猜这是什么声音?逐渐调大音量——声音大小(响度)的衡量单位是“分贝”答:声音太小听不见学生猜出声音,感受音量的大小变化考察学生的反应能力展示几个情境,让学生猜一猜分贝数:1. 刚刚引起听觉, 3米外一只蚊子在飞2. 1米外一根别针从1厘米的高度掉落下来3. 洗衣机的工作声4. 一般说话5. 杰米·温德拉“狮吼功”震碎玻璃杯6. 火箭,导弹发射7. 火山喷发学生猜测:1.0分贝2.15分贝3.50分贝4.40—60分贝6.105分贝7.150分贝8.180分贝以上用一组数据让学生回忆生活经验,根据已有体验感受不同分贝的声音,理解生活与科学知识息息相关。
0 -40 分贝 安静40 -60 分贝 一般60 -100 分贝 吵闹逐渐加剧、听力受损; 100 -120 分贝 难以忍受120分贝以上 极度聋或全聋让学生意识到在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尽量避免去噪音较大的场所,保护听力10分钟问: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提示:摸着嗓子说话、唱歌,感受声带的振动——声音是由振动产生,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学生猜测,在老师的提示下感受到声带的振动,理解声音的产生源于振动在切身体验中理解“声源”概念授课过程问:声音产生以后,怎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我们之间隔着什么呢?——振动产生声波,声波通过空气传递到人耳朵中,就听到声音了问:声音除了能在空气中传播,还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呢?——声音可以通过气体、固体、液体传播,这些统称“介质”为了证明固体可以传播声音,下面我们做一个小制作——土学生回答:隔着空气,声音通过空气传到耳朵中的理解“声波”“介质”概念学生回答:玻璃、门、桌子、沙子、水……体验、感受通过生活体验,感悟与声音传播相关的科学知识20分钟介绍土的历史、原理,并演示制作过程讲解注意事项给学生15分钟时间,自己制作简易土学生通过听、看,学会土的制作方法。
动手制作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观察能力、动手能力8分钟小游戏:按座位每排为一小组,老师给第一位同学看一组词或句子,学生用自己做的土传给后面同学,每组最后一名同学上黑板把听到的话写下来最快的小组获胜每个同学用别人做的土“接听”,用自己做的土“打”,最后一名同学接听后,以最快速度跑到讲台把通话写下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在“玩”中领悟科学精神,体验科学实验的乐趣机动4分钟三组比赛结束后,引导学生思考:可不可以让第一个同学直接打土给最后一个同学呢?可不可以在教室给爸爸妈妈打土?问:长距离的通话,土就会失效,那么这一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呢?——1875年美国人贝尔解决了这一问题,利用电信号,讲人们的语言从一地传送到另一地,真正的就出现了图片)不可以,因为线不够长理解通话的原理,感受到科学小知识、小发明就在身边拓展知识,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课堂总结3分钟总结今天学习的知识:声源振动产生声波,声波通过介质传递到耳朵中,便听到了声音声音的传播介质有:固体、液体、气体——只要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从生活走向科学,你就会发现:其实,科学就在身边形成知识框架体会科学的乐趣,感受科学的美好,认同科学的精神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再由正确的理性认识指导新的感性认识。
课后小作业:回家用易拉罐或者一次性纸杯,制作家庭版“土”,与家长通话,并尝试使用长短、粗细、材质不同的线,感受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质量写一篇日记记录下自己的成果或者感悟课后练习,巩固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亲子互动过程中,家长会给孩子拓展更多课外知识;增加孩子与家长的沟通振动介质【板书设计】声音声源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