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教学设计.doc
9页《元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方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3)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4)认识元素周期表的排布规律,知道它是学习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信息2、过程与方法将教学流程分为预学-导学-合学-延学四个环节,课前让学生利用教材、教学APP-《化学大师》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中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学对讨论等方式,在释疑中掌握知识,逐步提高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元素概念学习中,质子数的变化引起了元素种类变化的事实,渗透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2)在元素的理解中,初步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观念3)通过“元素周期表”这一化学史的学习,提高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认识与理解教学重点】1、元素概念的准确认识与理解2、元素符号的正确书写及意义的理解,正确厘清元素、原子、分子、物质的关系3、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结构的细心观察,初步梳理出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中“质子数相同的同一类原子”的理解2、对元素、原子、分子、物质关系的正确理解教学流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预学”(环节一)布置课前《预学任务单》 :阅读教材第59-65页及附录,利用《化学大师》APP观看《元素-宇宙大爆炸》、《元素周期表-宇宙溯源代码》微视频,完成相应的知识检测课前自主阅读教材第59-65页及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完成《预学任务单》中的知识检测让学生在课前通过阅读教材,并观看教学APP中的微视频,对准备学习的内容进行预学,形成基本认识与初步理解 课中“导学”(环节二)导入课题 目标呈现预学检测效果检查课前引入:问题1:“缺钙”吃什么好?(图片呈现) 问题2:以上的“钙”、“锌”指的是什么?学生结合生活,提出吃用“钙加锌”高钙片、高钙奶等可用于补钙结合课前的预学,知道“钙”、“锌”表示元素让学生从生活入手,带着好奇心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便于课题的提出呈现【学习目标】学生阅读“学习目标”,了解课堂的学习内容及要求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总体认识,知道学习的具体要求投影“预学任务单”知识检测的答案学生自主校对答案,及时用红笔纠错。
让学生通过校对答案,及时了解自己的预学效果,并认识自己未掌握的内容,增强了学生课堂学习的针对性课中“导学”与“合学”(环节三)知识导入 自主学习学对讨论 学对展示教学活动一、元素导入新课:呈现质子数为1,中子数分别为0,1,2的原子结构模拟图: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从而对共性进行归纳--质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叫元素学生认真观察,分析三个结构示意图的共性与不同,直观认识元素的定义通过直观的图形比较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问题3:元素的概念是什么?如何理解“一类”?针对元素的概念,你要提什么问题?问题4、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什么?问题5、元素与原子有何区别?简单介绍:教材第60页图3—17、资料卡片,提问:地壳中含量较多的是哪几种元素?生物体中含量较多的元素有哪些?学生根据“元素”的概念进行思考,讨论,提出“为什么定义元素的概念要用质子数而不用电子数”等问题,并深入挖掘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元素与原子的区别等通过阅读,认识地壳和生物体中元素的分布问题引领,通过提问学生和学生自主提出问题,以及学对的讨论,增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课中“导学”与“合学”(环节四)合作探究 学对展示训练提升教学活动二、分子、原子、离子、元素、物质间的关系合作探究1:(教材第59页)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即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原子、元素是否都发生变化?合作探究2:对照教材第60页图3-18,完成下表,并进行知识的归纳。
【针对训练1】1、(宏观)物质是由 组成的;如水是由 组成的2、(微观)物质是由 构成的(不同物质是由不同粒子构成的);如:水是由 构成,铁是由 构成的,氯化钠是由 构成的3、分子是由 构成的;如水分子是由 构成的;一个水分子是由 构成的 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进行分析,讨论,发现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从而推知元素的种类也不变,并对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有了较为清晰的总体认识在学对讨论中清晰了元素、物质、分子、原子、离子的关系利用归纳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进行分析、讨论,形成总体认识课中“导学”与“合学”(环节五)自主学习 学对讨论 学对展示训练提升教学活动三、元素符号的书写及表示含义 问题6: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是怎样的?哪些元素名称和符号的书写容易混淆?【学对互助】元素的名称、符号互考提升口诀:碳氢氧氮氯硫磷,钾钙钠镁铝铁锌,溴碘锰钡铜银汞,氟硅氦氖氩铂金针对训练2】你能找出下列名称和符号的错误吗?请改正猛 MN 钙 Cu 镁 Ag 钡 Be铝 Cl 纳 na 硫 P 䓦 I问题7:元素符号有什么意义?N 和 2N的意义相同吗?Fe 一共有多少种意义?【针对训练3】写出下列符号或意义Cl Hg 3H 4Pt 镁元素 5个碳原子 学生通过教材第62页表3-4认识常见元素名称和符号,学习元素的书写方法。
通过问题“哪些元素的书写容易混淆?”提起学生对元素名称及符号正确书写的关注在“学对互助”中,同一学对的两位同学将28张“元素名称与符号记忆卡”各分一半,并进行互考,在互考中实现元素名称与符号的掌握在针对训练中,进一步增强元素符号意义的深刻认识学生根据预学的情况,和学对一起讨论,加深对元素符号意义的认识,厘清宏观概念与微观概念的区别与联系采取由浅入深,步步为营的方法培养学生由浅层学习逐步走向深度学习的意识与方法课中“导学”与“合学”(环节六)自主学习 合作探究 学对展示训练提升教学活动四、元素周期表以超级市场的商品摆放有序为例,引出元素也有规律性的排布,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要求:认真阅读课本附录中的《元素周期表》并完成下列问题: 问题8:周期表每一个单元格内容的含义? 为什么周期表中的元素以这样的排列方式进行排列?合作探究3:根据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结合元素周期表,你能总结出哪些规律?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元素周期表的意义: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学生通过讨论,对元素周期表形成初步认识:1、元素周期表一共有7个周期。
2、有16个族,其中8、9、10列作为一个族3、规律1:每周期一般由金属元素过渡到非金属元素,并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规律2:同周期电子层数相同,从左到右最外层电子数从1-8逐渐递增(第一周期例外)规律3:同一族,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规律4:原子的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都等于原子序数数学生在本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中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微观表示方法,并深入了解了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结合本课时的元素周期表的学习,将为学生深刻理解元素周期表有重要的作用课堂“合学”(环节七 )【课堂小结】布置学生完成课堂学习思维导图的制作学生对本课时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归纳,画出思维导图利用思维导图梳理、巩固所学的知识,也培养学生形成善于归纳、总结的好习惯课堂检测(环节八)分发课堂教学质量检测单(附录1),限时完成学生认真完成检测通过课堂检测,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为下阶段进一步改进教学有重要意义课后“延学”(环节九)布置“课后延学”训练(附录2)课后完成“课后延学”训练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实现能力的提升◆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课题是将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认识统一起来的,具有承前启后重要意义的课题。
在本课题的教学处理上,我的课堂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1、使用我校融合了课前“预学”,课中“导学”与“合学”,课后“延学”四环节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由于各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使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达到一个螺旋式提升的效果2、利用了《化学大师》中的教学APP进行课前自主预学,让学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更直观地学习基础知识,提升学习质量3、课堂中通过小组的学对学习、讨论、展示,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能动性,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4、知识结构上凸显了功能导学化、导学问题化、问题思维化的导学案编写又是本课题突破教学难点的重要抓手5、以思维导图进行黑板的板书,使课堂的教学更加灵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在课堂小结阶段让学生完善思维导图的填写,使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提升6、整节课教师都是演绎一个辅助者、引导者的角色,真正做到了将学习的舞台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附录1:《第三单元 课题3 元素》课堂检测班别: 姓名: 学号: 1、(2016年福州)图1是钠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钠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钠的原子序数为11B.钠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C.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89D.化学反应中,钠原子易得电子2、食用碘盐可预防甲状腺肿大等疾病,市售加碘食盐的包装上标明每千克食盐中含碘20-40mg,这里标明的碘的含量是指( )A、碘单质 B、碘分子 C、碘原子 D、碘元素3、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的名称是 ,最多的金属元素的符号是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的符号是 。
4、用符号表示或写出符号的意义:2个氢分子 ,1个硫原子 ,二氧化硅 ,铂元素 ,Cl ,He 3Ag 5、蔗糖在隔绝空气时加热,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以上事实可以推断出组成蔗糖的元素有 6、 (2013年南京)核电荷数为1~18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