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陆地环境综合练习试卷.doc
13页陆地 小结一.岩石地貌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岩石相互转化与地壳物质循环组成岩石的矿物岩石及其成因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与板块构造学说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地质构造(褶皱和断层)与构造地貌外力作用(流水和风力)与地貌二.生物和土壤生物生物的分布与环境(环境影响生物分布;植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绿色植物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方面的作用土壤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土壤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土壤的组成;土壤与农业的关系)土壤的形成(岩石→成土母质→原始土壤→成熟土壤;人类活动参与成土过程)三.陆地水陆地水陆地水体类型(地表水与地下水.静态水资源与动态水资源.淡水与咸水)陆地水体相互关系(河流的补给等)水循环(类型和意义)四.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差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概念和表现)地带性分异规律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以热量为分异因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以水分为分异因素)山地垂直地域分异(受垂直方向水热状况的影响)非地带性特征(非地带性因素)经典回顾知识点1 板块构造运动 该部分知识结合教材的分布图和板块构造学说原理常常与地质、地貌、地形剖面图等知识综合起来进行命题。
例题1图3-8.图3-8是反映岩石圈板块分布情况的地质剖面示意读图3-8回答(1)-(2)题 (1)在六大板块中,图中反映出的板块有A.3个 B.4个 C.5个 D.6个(2)比较K.L.M.N四地洋底地壳的地质年龄A.L>N B.L
2)图中B处地下水属于_______________(类型),C为________________(类型)3)从A到D植被变化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4)右为①②两地水文站测得的河流水量变化曲线,请说明湖泊对该河流径流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图中流域面积约200km2,多年平均降水量约450mm,多年平均蒸发量约420mm,则该河流平均年入海水量约为__________m36)综合以上信息判断,该地可能是___________气候A.温带海洋性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C.地中海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分析:根据图上方向可以排除从A到D植被变化纬度地带性的可能;河流年平均入海量=(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蒸发量)×面积(从长期来看,各地储水变化量为0),则入海水量=(450×10-3-420×10-3)×200×106;该地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降水量450mm,降水较少,河流径流量变化较大且夏季流量丰富,反映出降水集中在夏季,综合以上信息可判定为温带季风气候答案:(1)冲积扇 由于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大量的碎石和泥沙堆积形成的 (2)潜水 承压水 (3)最可能的是植被的垂直地域差异 (4)湖泊对该河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河流径流量变化幅度减小,最高水位出现的时间推迟 (5)3×106 (6)B 点评:关键是从图中提取回答问题有用信息。
陆地综合练习试题一.选择题下图表示的是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回答1-2题1.表示花岗岩地貌景观的是A.a 图 B.b 图 C.c 图 D.d 图2.a 图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河流沉积作用 B.湖泊沉积作用C.冰川侵蚀作用 D.流水溶蚀侵蚀作用3.下列地区属于印度洋板块的有①印度半岛 ②马来群岛 ③中南半岛 ④阿拉伯半岛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下列有关河流汛期与补给来源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都集中在夏季B.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往往形成春汛C.以高山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往往形成夏汛D.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在秋季5.目前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人工降雨,促成大气中的水汽输送B.改造沙漠.增加蒸发量,加速水循环C.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D.抽取地下水,加速地下径流循环6.下列植物与其指示环境相符合的是A.苹果树——亚热带气候B.旗形树冠——干旱环境C.骆驼刺——水湿环境D.有伤害症状的矮牵牛叶片——二氧化硫污染7.成土过程开始的标志是A.岩石风化,形成疏松的成土母质 B.生物参与C.一些微生物、低等植物在成土母质上着生 D.人类参与 8.关于土壤与农业生产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土壤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②土壤是可更新资源,无论怎样利用,其肥力都不会损耗③一般来说,土壤腐殖质含量高,土壤性能好④肥沃的土壤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不利自然条件的影响,适应植物生长的需要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9.造成南美安第斯山南端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东侧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的主要原因是A.大气环流的影响 B.暖流的影响C.海陆分布的影响 D.地形的影响10.下列山地中,垂直方向自然带类型最多的是 ( )A.秦岭南坡 B.喜马拉雅山北坡C.阿巴拉契亚山脉 D.乞力马扎罗山澳大利亚东侧分布着大片的生物礁——大堡礁。
据此完成12-13题:11.这类岩石按成因来分,属于A.石灰岩 B.变质岩 C.沉积岩 D.岩浆岩12.近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在大量死亡,据研究,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了地球环境具有A.整体性 B.地域差异性 C.独特性 D.表现复杂性13.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的主要原因是( )A.断层平直而陡峭 B.岩石破碎.易被风化侵蚀C.岩块相对位移 D.岩石受力过大14.下列地理环境中,属于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的是A.云贵地区的喀斯特地形 B.塔里木盆地的绿洲C.青藏高原上的高山植物区 D.加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15.我国内蒙古高原的自然带,自西向东呈现出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的更替,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A.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 B.沿纬度变化方向上的分异C.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 D.非地带性分布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地下潜水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16-18题16.该地区最可能是A.云贵高原 B.松嫩平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 D.黄淮海平原17.当该地区地下潜水位达到一年中最低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黄河河套地区出现凌汛现象B.该地区正值小麦播种季节C.江淮地区正值伏早D.寒潮频繁影响该地区18.当该地区潜水得到补给最多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B.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远日点附近C.巴西热带草原一片葱绿,生机勃勃D.我国北方地区常出现干旱天气下表为“雪线高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表”。
据此回答19-20题纬度23°26′S23°26′N0°40°S40°N雪线高度5800m5600m4800m4800m4000m19.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的雪线比赤道地区高的原因是A.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降水量多,蒸发量大B.赤道地区降水量多,蒸发量比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小C.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降水少,蒸发多,蒸发量大于降水量D.赤道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20.假设30°S~40°S的海平面处有一座海拔6000米的高山,下列说法合理的是A.该山垂直带谱与喜马拉雅山相似B.暖湿气流的迎风坡一侧冰川海拔较高,背风坡一侧冰川海拔较低C.该山麓地区的气候可能会受到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影响D.该山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二.综合题21.读三大类岩石循环转化示意图(图3-5),完成下列要求:图3—5(1)图中各箭头所表示的含义分别是:A ,B ,C ,D 2)地壳物质大循环过程可概括为:从 到形成 又到新的 形成22.读图3-9,回答:图3-9(1)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______,属于向斜的是______。
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斜在地貌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找油气应在图中的______处,找地下水应在____________处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___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3—3023.我国“十五”计划提出,要“加强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读“南水北调东线方案”示意图3-30回答:(1)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_____________施加的影响2)在东线方案工程中,可利用____________河主干线及周边平行水道作为输水渠道3)东线方案主要能缓解我国最缺水的地区(自北向南)______河、______河、______河三大流域用水的紧张状况4)在图中A.B.C各段输水道中,可依靠自流输水的是______段5)在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中,为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水资源,必须同时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
24.在原产地以外定居、生长、繁育的生物种被称为“外来种”或“侵入种”近年来,人们对物种入侵的后果及对策格外关注请回答(1)-(2)题1)目前在我国一些地区引进的大米草.水葫芦等外来种急剧生长,甚至取代了当地的优势物种,这一现象引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