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徐客专沉降观测评估实施细则.doc
115页新 建 铁 路郑州至徐州客运专线(郑州至徐州段)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细则郑西铁路客运专线有限责任公司2013年8月目录1 总则 12 工程概况 32.1 线路概况 32.2 主要技术标准 32.3 主要工程内容和数量 42.4 标段分布 53 沿线自然、地质特征 63.1地形地貌 63.2工程地质 63.3水文地质特征 73.4气象特征 74 组织管理 84.1 组织机构与人员配置 84.2 单位职责 94.3 工作程序 125 评估工作流程与工作内容 155.1 准备阶段 155.2 测量阶段 195.3 评估阶段 226 沉降变形观测 286.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286.2 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 286.3 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 296.4 测量工作基本要求 316.5 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326.6 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 347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357.1路基沉降监测剖面布置说明 357.2水准路线说明 507.3监测元件埋设说明 507.4监测频度及要求 558 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598.1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598.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668.3观测技术要求 699 过渡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技术要求 739.1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739.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 789.3观测技术要求 7810 线下工程沉降评估 7910.1路基工程沉降评估 7910.2桥涵工程沉降评估 8110.3过渡段工程沉降评估 8310.4区段工程综合评估 8310.5 特殊情况说明 8411 数据传输流程与数据管理 8511.1数据传输流程 8511.2文件管理与格式要求 8811.3数据录入与输出管理 90附件 97附件一:准备工作检查表、结果验收表及评估申请表 97附件二:观测数据处理文件格式要求 100附件三:附表 101附表1 观测断面信息表 101附表2 监测点信息表 102附表3 沉降观测监测网使用台账 103附表4 电子水准测量记录手簿 104附表5 路基沉降观测记录表 105附表6 桥梁沉降观测记录表 106附表7 梁体徐变观测记录表 107附表8 梁体徐变观测汇总表 108附表9 沉降设计值表 109附表10 断链表 110郑州至徐州铁路客运专线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评估实施细则1 总则1.0.1 为统一郑州至徐州客运专线铁路(以下简称郑徐客专)对路基(含过渡段)、桥梁、涵洞等线下工程的沉降变形观测系统的技术要求,确保沉降观测工作及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为评估预测线下工程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铺设时间,确保铺设质量,制定本实施细则。
1.0.2 本细则适用于郑徐客专线下工程施工期及正式验收通过前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未包括的内容应执行相关现行铁路设计规范、规定1.0.3 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必须采用先进、成熟、科学的检测手段取得,且必须真实可靠,能全面反映工程实际状况1.0.4 沉降变形评估应综合考虑沿线路方向各种结构物间的沉降变形关系,以区段为单位实施评估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工程类型、地质情况、工程措施确定,能够真实反映工后沉降状况1.0.5 沉降变形观测、评估过程是确定铺设无砟轨道的关键时间节点和关键工序的主要依据之一,必需加强“零周期”(即初始值)的过程控制1.0.6 工作依据如下:(1)《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3)《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4)《高速铁路竣工验收办法》(铁建设[2012]107号);(5)《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6)《高速铁路路基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2]241号);(7)《高速铁路桥涵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2]241号); (8)《高速铁路设计规范 (试行) 》(TB10621-2009);(9)《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10)《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2009(77号));(11) 郑徐客专工程设计图纸、文件;(12) 铁路总公司及郑徐客专相关规定。
1.0.7本《细则》内容与设计要求如有不一致的地方,以设计要求及相关规范要求为准2 工程概况2.1 线路概况2.1.1郑州至徐州客运专线(简称“郑徐客专”,下同)位于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境内,西起河南省郑州市,沿途经过安徽省,东至江苏省徐州市线路西连郑州枢纽,与郑西客专及京广客专衔接,东街徐州枢纽,与京沪高铁衔接正线长度361.937Km,其中河南省252.826Km、安徽省73.436Km、江苏省35.675Km全线共设郑州东、开封北、兰考南、民权北、商丘、砀山南、永城北、萧县北、徐州东9个车站除在商丘站按并站方案外、其余车站均为新建其中,两端分别引入京广客专郑州东站及京沪高铁徐州东站2.1.2郑西客专公司建设管理范围1、郑州至商丘DK10+076.865~DK171+888.285(含短链500m),正线长度为161.312Km;2、商丘至徐州DK197+892.855~DK361+326.43(含短链486m), 正线长度为162.948Km;3、郑州铁路局代建范围内的郑徐客专正线铺轨(ZXDK1+460~DK0+000~DK10+076.865和DK171+888.285~DK197+892.855)及跨连霍高速公路正线特大桥全桥预制箱梁的制、运、架;郑西客专公司建设管理范围内正线全长324.26Km。
2.2 主要技术标准(1)铁路等级:客运专线;(2)正线数目:双线;(3)设计速度目标值:按350公里/小时建设;(4)最小曲率半径:7000米,进入枢纽地区可适当降低;(5)最大坡度:20‰;(6)到发线有效长度:650米;(7)牵引种类:电力;(8)列车运行方式:自动控制;(9)行车指挥方式:综合调度集中2.3 主要工程内容和数量2.3.1路基工程郑徐客专位于黄淮冲击平原区,沿线地势平坦,路基土石方工程填多挖少,基本上以填方为主;路基设计工点共13个工点,路基总长17.04km,工点类型为软土及松软土路基2.3.2桥梁工程正线特大、大中桥(梁式桥)共计17座334.527km,小桥26座,涵洞39座预制架设箱梁9383孔,现浇梁(钢构)、连续梁等特殊结构80处2.3.3站场全线共设郑州东、开封北、兰考南、民权北、商丘、砀山南、永城北、萧县北、徐州东9个车站,除在商丘站按并站方案外、其余车站均为新建2.3.4枢纽2处,郑州枢纽、徐州枢纽2.3.5轨道工程 郑徐客专正线DK0+000(郑州东站站中心)至DK1+830采用有砟轨道,DK1+830至DK360+182.09及相邻正线的到发线采用无砟轨道,其余线路均采用有砟轨道。
正线道岔区采用轨枕埋入式无砟轨道;正线铺轨622.82铺轨公里站线铺轨有砟5.15铺轨公里、无砟19.2铺轨公里铺道岔高速道岔28组、普速道岔39组,铺无砟道床642.04km,铺有砟道床0.563万 m32.4 标段分布1、一标段(ZXZQ01):郑州至中牟(DK10+076.865~DK26+196.57),正线长16.12km;2、二标段(ZXZQ02):中牟至开封(DK26+196.57+196.57~DK53+891.27),正线长27.695km;3、三标段(ZXZQ03):开封至兰考(DK53+891.27~DK107+071.17),正线长52.679km;4、四标段(ZXZQ04):兰考至民权(DK107+071.17~DK144+745.41),正线长37.675km;5、五标段(ZXZQ05):民权至谢集(DK144+745.41~DK171+888.285),正线长27.143km;6、六标段(ZXZQ06):虞城特大桥至砀山南站(DK197+892.855~DK253+791.25),正线长55.898km;7、七标段(ZXZQ07):砀山南至萧县特大桥(DK253+791.25~DK302+270.94),正线长47.994km;8、八标段(ZXZQ08):萧县特大桥至京福高速特大桥(DK302+270.94~DK339+052.575),正线长36.782km;9、九标段(ZXZQ09):京福高速特大桥至徐州东(DK339+052.575~DK361+326.43),正线长22.274km。
3 沿线自然、地质特征3.1地形地貌 沿线属于黄淮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地势开阔,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坡降为1/2000~1/6000,地面绝对标高普遍在40~100m之间(郑州约100m,中牟约80m,开封约71m,商丘约50m,砀山约43m,徐州约35m)3.2工程地质ZXZQ01标~ ZXZQ05标:里程范围为DK10+076.865~DK171+888.285,线路长161,312km本段地层上部为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4a1+p1)形成的地层,地层总厚度30~40m,以砂类土(粉砂、细砂或中砂)为主,呈稍密~中密状,夹1~2层软塑~可塑的粉质黏土,粘性土单层厚度多小于20m其下为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Q3a1+p1)的砂土、粉土、粉质黏土地层,多呈互层状分布,砂层呈密实状,粘性土层呈硬塑~半干硬,地层力学特性较好,压缩性较低,对铁路工程荷载引起的压缩沉降变形影响较小本段范围内,路基工程的地基土工后沉降变形主要受浅层软塑~可塑的粉质黏土层控制,由于该层埋深与层厚均不大,且上下两侧分布有砂性土地层可以形成良好的排水面,路堤填筑后,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固结沉降变形;ZXZQ06标~ ZXZQ09标:里程范围为DK197+892.855~DK361+326.430,线路长114.954km。
上部为全新统(Q4a1+p1)地层,为黄河泛滥的冲击边缘地带,岩性以灰黄色的粉土、粉质粘土为主,在垂向上以粉土、粉质黏土、黏土互层为主,厚度为44.0~54.0m,成软塑~可塑的粉质黏土为主,仅局部夹少量粉土层及砂性土层其下为第四系上更新统(Q3a1+p1)地层,局部下伏为基岩本段全新统(Q4a1+p1)地层以软塑~可塑的粉质黏土、粘土层为主,分布厚度大,地层软弱、力学性质较差、地基承载力低、压缩性大,砂性土分布少,排水条件差,施工后在路堤荷载作用下,土体固结沉降完成过程长,工后沉降控制困难3.3水文地质特征沿线地下水主要类型为孔隙水,徐州地区还有基岩裂隙水、碳酸岩岩溶水分布3.4气象特征本段线路属温带季风气候区,沿线多年平均气温13.9℃,一般最冷是一月份,平均气温-0.3℃,极端最低气温为-23.3℃;七、八月份最热,平均气温为27.8℃,极端最高气温为43.7℃黄、淮平原夏季因受东南季风影响、雨水较为集中,一般情况汛期(6~9)月份降水量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70%以上沿线历年最大全年降水量为1360mm,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10.3mm,汛期多为西南风,最大风速15米/秒;沿线百年一遇设计频率最大24小时暴雨值为275~290mm,自东至西递减。
最大冻结深度为0.32m,最大积雪厚度为0.29m,年平均无霜日210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