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环境卫生学知识点梳理汇总.doc

12页
  • 卖家[上传人]:六***
  • 文档编号:325482331
  • 上传时间:2022-07-1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79KB
  • / 1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一章 绪论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环境卫生学今后任务:1环境与健康关系基础理论2环境与健康关系确认性研究3加强环境卫生法律法规标准体系4加强农村环境卫生5开拓新领域环境(environment)是指作用于人类所有外界力量(因素)的总和人与环境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两者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 :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环境介质的特点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往往不完全以单一介质形式存在;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环境污染物向远方扩散;环境介质还能维持自身的稳定状态。

      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 :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 :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环境问题(environmental problems):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问题microcimate(小气候):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湿度,温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有机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endocrine disruptor(内分泌干扰物):某些对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调节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

      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生物多样性锐减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① 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②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 ③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构成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从广义上讲,生态环境可以包括生活环境生态系统(ecosystem)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组成: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无机界食物链(food chain)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的重金属(heavy metal)元素和难降解(degradation)的有机物,可通过食物链而转移到高位营养级生物的体内,而使其浓度逐级在生物体内放大,即生物放大作用水俣病、痛痛病)生物富集作用(bioenrichment)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1.整体性(各个要素的性质和行为对系统的整体性都是起作用的) 2.开放性(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各种途径与其外界沟通,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自调控 (①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②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③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调控4.可持续性 (生态系统是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的功能单位)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 health)是指具有活力、结构稳定和自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一、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一)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二)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二、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 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四、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环境因素有两种转归:一种是得到环境自净,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另一种是增加人群暴露的机会、增强环境因素对人体的有害性 (一)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1. 单一介质内的迁移 ; 2. 不同介质间的迁移 ; 3. 生物性迁移 二)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三)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1. 扩大暴露范围 2. 增加暴露途径 3. 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 4. 影响暴露剂量暴露特征与反应:1.影响总暴露量2.影响吸收率3. 改变作用靶 剂量-反应关系:(1)无阈值化合物(No-threshold compound)是指在大于零的剂量暴露下,均可能发生有害效应的化合物,又称为零阈值化合物。

      其剂量-反应曲线的延长线通过坐标的原点,认为这类化合物无安全剂量 (2)阈值化合物Threshold compound仅在达到或大于某剂量(阈剂量)才产生其效应,低于其阈剂量则不产生其效应的物质属于单阈值化合物,其剂量-反应曲线多呈S形或抛物线形有两个阈值的化合物呈U形 功能蓄积(functional accumulation ):有些环境污染物,进入机体后,能较快地被分解并以多种形态迅速排出体外多次重复暴露或长期暴露后,不在机体内蓄积但在靶组织或靶器官产生的有害效应可逐渐累积,最终造成器官或组织的病理损害,这称为功能蓄积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的类型 1. 相加作用additive effect 2. 协同作用Synergy 3. 增强作用potentiation 4. 拮抗作用antagonism健康效应谱(spectrum of health effect):指人群暴露于环境污染物时产生的不良反应在性质、程度和范围上所表现出的征象①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但不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变化②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出现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生理代偿性) ③引起某些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机体处于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状态,无明显临床症状,可视为准病态(亚临床状态)。

      ④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成为临床性疾病⑤出现严重中毒,导致死亡健康危险度评价(health risk assessment,HRA)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危害认定、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暴露评定和危险度特征分析高危(险)人群(high risk group):敏感人群和高暴露人群如吸烟者是肺癌的高危人群;交通警察是汽车废气和铅危害的高危人群environmental response gene(环境应答基因):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应答反应有关的基因,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是造成人群易感性差异的重要原因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EDCs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的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environmental epidemiology (环境流行病学):是应用传统流行病学的方法,结合环境与人群建康关系的特点,从宏观上研究外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人体接触某一有害环境因素的过程称之为暴露(exposure)外剂量(external dose)环境介质中某种环境因素的浓度或含量,根据人体接触的特征(如接触的时间、途径等),估计个体的暴露水平。

      内剂量(internal dose)机体内已吸收的污染物的量 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生物有效剂量指经吸收、代谢活化、转运最终到达靶部位或替代性靶部位的污染物量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当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影响到人类健康环境污染对人群的危害:1急性危害Acute hazard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可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2慢性危害Chronic hazard环境中有害污染物(因素)以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3致癌致畸作用第三章 大气卫生大气圈Atmosphere:指包围在地球表面,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厚度2000~3000Km以上按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可将大气圈自下而上分为5层:1对流层(10-16KM) 1)气温水平,垂直运动; 2)h↑ ,t↓ 3)重量,3/4; 4)气象变化的主要发生层2平流层(16-55KM) 上部: h↑,t↑ ; 同温层  h↑,t→3.中间层(55~85Km): h↑,t↓ 4热成层(85-800KM) 5 散逸层(800KM以上空气的离子化Air ionization:指大气分子或原子形成带电荷的正负离子过程大气污染:大气环境中,当污染物的量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污染物浓度超出大气卫生标准的要求,对人们的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甚至潜在的影响或危害时,叫大气污染污染源:1自然污染源2人为污染源 :1)工农业业污染:燃烧染料,排放污染物2)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3)交通运输 4)其他:地面尘土飞扬、意外事件总悬浮颗粒TSP(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 指粒径≤ 100 µm 的颗粒物,包括液体、固体或液体与固体结合存在的,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可吸入颗粒IP (inhalable particulates)Dp≤ 10 µm,因其能进入人体呼吸道而命名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一、污染源的排放情况 1排出量: 是决定大气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2排出高度: 烟囱本身高度 + 烟气抬升高度3与污染源的距离 :污染物排出后经过的距离越远则烟波的断面越大,稀释程度越高,因而浓度越低4排出方式二、气象条件1风和湍流Wind and turbulence是一种空气的水平运动,就像大气中的动力机器起着输送和扩散有害气体及微粒的作用。

      湍流强,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2.气温 :大气稳定度表示大气垂直运动的程度与γ、 γ d 二者的相对值等因素有关:γ > γ d  不稳定状态;波浪型 γ = γ d  中性状态;γ < γ d  稳定状态;锥型 γ<0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